產品特點
崇州牛尾筍,筍肉黃色或黃白色,新鮮清潔、筍肉豐腴、肉質脆嫩,筍籜有光澤不萎篶,具有“鮮、香、嫩、脆”的特點。
牛尾筍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脂肪、糖類、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每100克牛尾筍含乾物質9.79克、蛋白質3.28克、碳水化合物4.47克、纖維素0.9克、脂肪0.13克、鈣22毫克、磷56毫克、鐵0.1毫克,多種維生素和胡蘿蔔素含量比大白菜含量高一倍多;而且牛尾筍的蛋白質比較優越,人體必需的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質代謝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維持蛋白質構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為優良的保健蔬菜。
中醫認為牛尾筍味甘、微寒,無毒。在藥用上具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牛尾筍還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的特點,食用牛尾筍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去積食,防便秘,並有預防大腸癌的功效。牛尾筍含脂肪、澱粉很少,屬天然低脂、低熱量食品,是肥胖者減肥的佳品。
項目 | 指標
|
水份%
| 90~92
|
蛋白質克/100克
| 2.0~3.0
|
總糖克/100克 脂肪≤
| 0.8~1.5
|
產地環境
崇州牛尾筍產自四川省
崇州市,崇州市境內屬山地、丘陵、平原兼有的地貌類型,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中山區占了崇州市總面積的38.4%,低山和丘陵為8.7%,平壩為52.9%。地勢從東南到西北逐漸升高。西北部多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海拔最高處為苟家鄉境內極西處之大雪塘主峰,達5364米。丘陵和平原地區的平均海拔高度為560米,最低點為三江鎮境內之蒙渡,海拔高度僅480米。崇州市境內主要河流有3條:西河、黑石河和金馬河。
崇州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長,雨量充沛,日照偏少,無霜期較長。年平均氣溫15.9℃,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5℃,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5.4℃溫差為19.7℃。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161.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012.4毫米,適宜種植竹筍。
歷史淵源
唐朝,牛尾筍就被當作“菜中珍品”加以食用,有“山當田耕,竹當菜種,筍當肉吃”的說法;
2009年,崇州市成立文井江牛尾筍種植專業合作社。
生產情況
截至2015年底,四川省崇州市文井江鎮已發展牛尾筍種植面積3萬餘畝,年產牛尾筍2000萬餘公斤,銷售收益5000餘萬元。
產品榮譽
2012年12月3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崇州牛尾筍”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刺黑竹(俗稱牛尾竹)(Chimonobambusa neopurpureaYi.)。
產地範圍內海拔800米至1500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微酸性壤質土和山地黃壤,pH值4.5至7。
育苗:產地範圍內成熟竹林就地採挖。選用兩年生苗,苗木要求壯苗,色澤正常,無檢疫對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規格為:高100厘米、地徑2厘米。
栽植:移栽造林一般在9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此期間冰雪未解凍時不得整地或造林。栽植密度小於等於1600株/公頃,種植點配置可依山勢而定,一般是“梅花”形配置,造林技術要點為“穴大、鞭舒、淺栽、緊圍”。
竹林管理:
(1)幼林管理:鬆土除草、施肥,以有機肥為主,也可施綠肥,每年夏秋為宜;灌溉排澇;按照“去小留大、去老留嫩、去密留稀、去弱留強”的原則撫育間伐;在新造竹林1至3年內可以進行竹農間作,以耕代撫。
(2)成林管理:調整立竹密度,每667米(畝)控制立竹度在3500至4500株;調整林分年齡結構,五年生以上立竹全伐掉。護筍養竹;保護林冠層,鬱閉度是0.4至0.5。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8月上旬至9月下旬,竹筍出土4天左右采筍,取筍高度根據徑粗和林分質量而定,高徑比為10至15:1。
專用標誌使用
崇州牛尾筍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崇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崇州牛尾筍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