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航埠

崇仁航埠

航埠村位於崇仁縣的西北角,是鎮政府所在地航埠鎮原為航埠鄉,1993年1月撤鄉建鎮,未於縣城東部,北部與西部均與六家橋鄉連線,南面毗鄰許坊鄉,東部隔宜黃河與臨川區相望。總面積54平方公里,轄航埠、周家、周舍、六家源、古塘、下章、徐家、程坊、章家店、長青(紅壤開發區)10個村委會和航埠街1個居委會,99個村小組,45個自然村。有各類居民5650戶,24486人,人口數量僅次於縣城巴山鎮。耕地面積20035畝,其中水田18779畝。鎮政府駐地航埠街距縣城29公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原與丘陵各占一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仁航埠
  • 人數:全村共有903戶4299人
  • 簡介:地形為平原,交通較為便利
  • 宗族概貌:其它姓氏主要聚居在黎家街
基本信息,宗族概貌,

基本信息

地形為平原,交通較為便利。全村共有903戶4299人,分布在六個自然村,19個村民小組。該村人多地少,農業經濟較為落後。99年上報人均純收為2500元(實際上,據村會計估計至多為1400-1500元/人),幾年來累計欠鄉政府各項稅款50-60萬元,且該村常年拖欠電管站的電費,因此常被停電,屬典型的農業貧困村。也許正因為此,該村村民外出務工活動卻非常活躍。據稱,該村18-45歲的男性村民70%已外出務工,且每戶至少有兩人在外務工。因而,該村每天都各有一輛大臥鋪車發往上海、深圳。據村幹部介紹,因外出務工人員多,所以村裡的貧窮狀況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如此大規模的勞務外出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該村的落後面貌。破爛的鄉村道路,家徒四壁的農舍隨處可見,真是讓人感嘆。

宗族概貌

航埠村較為複雜,這集中體現在航埠村的宗族情況上。全村共有9姓,主要有黎、楊、吳、張、李等。其中黎姓最多,約為72%,主要聚居在黎家村和順門口兩個自然村,其中黎家村約3200人,約在宋晚期定居於此,有祠堂9個,其中一個於91年6月因修譜而新修了一次,有舊譜,並於91年10月修了新譜。據舊譜記載,黎姓共十八房,但航埠的黎姓目前只有六房,最大房為章九房,有1000多人,其次為章四房,約6,7百人左右,接下來分別為章五房4,5百人、章十五房3,4百人、章+四房20o左右、章十三房不到100人。順門口約120人,與航埠村的黎姓為同宗同族並同時遷來定居於此,有舊譜,91年10月修新譜其次為楊姓,主要聚居在楊家村、鹿田和馬路峽,其中楊家村160-170人,為明初定居於此,有舊譜,90年2月修新譜,鹿田100人左右,亦為明初遷居於此,有舊譜,90年2月修新譜,有祠堂一個,馬路峽170人左右,是黎家村最早的居民,於宋初遷居於此,有舊譜,92年6月修新譜,有舊祠堂一個,但於解放前被燒後沒有再修。吳姓村民主要聚居在段上,約380人,於清初遷居於此,有舊譜,91年2月修新譜,有祠堂一個。其它姓氏主要聚居在黎家街。從各姓氏的構成,我們不難發現,航埠村為多姓聚居,但黎姓屬強宗大族,在與其它各姓的相互交往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正因為如此,在當地,宗族問題顯得異常突出
三、問題調查
在航埠,黎姓屬強宗大族,與他姓相比,居於明顯的優勢地位。然而,它卻不是完全自然的,大族僅僅是形成強勢宗族的基礎。在宗族的發展過程中,尤其在當前農村,宗族的強大與其內在的整合與統一是緊密相聯的,航埠的黎姓之所以能成為當地的強宗大族,這與黎姓宗族的充分重建是分不開的。而宗族的重建決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往往是特定地域條件下,各種因素互動作用的結果。
第一,宗族組織。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家權力向鄉村社會的滲透和鄉村完善政治組織系統的建立,宗族組織的主要功能被取代,尤其經過“文化大**”對宗族組織的毀滅性破壞,嚴格意義上的大範圍的宗族組織實際上己不存在。並且,儘管積澱於人們思想意識中的宗族文化亦受到嚴重的衝擊和削弱,但並未被徹底清除,而是以一種更為隱蔽和不自覺的狀態得以延續,這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然。隨著農村生產責任制的實行和國家對基層農村管理系統的收縮,一些小範圍的宗族組織(房、支)得以在一定程度上重建或強化,從而使那些處於隱形狀態的觀念、價值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復活。當然,在復活過程中,由於受到來自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壓制,使宗族文化的復活過程極為緩慢。但在宗族群體的相當一部分成員中,宗族文化確實明顯化了,並對鄉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著影響。從筆者在黎家村的調查看,嚴格的大範圍的宗族組織已不存在了,既沒有機構,也沒有名副其實的族長,黎氏宗祠也僅在92年重修譜時進行了簡單的維修,現在依舊顯得破敗不堪,家族收入僅來源於黎姓新生男嬰上交的所謂祠堂錢(根據傳統,每年正月初一,新生男嬰父親必須到宗祠拜祖宗,並封一紅包,約20-30元作為族產)每年收入400元左右,該收入近年幾乎沒有被動用,由管祠堂的人保管著。但上述儀式的意義是非常明確的,即宗族文化仍然對黎姓村民起著潛在的影響和制約。
航埠鎮原為航埠鄉,1993年1月撤鄉建鎮,未於縣城東部,北部與西部均與六家橋鄉連線,南面毗鄰許坊鄉,東部隔宜黃河與臨川區相望。總面積54平方公里,轄航埠、周家、周舍、六家源、古塘、下章、徐家、程坊、章家店、長青(紅壤開發區)10個村委會和航埠街1個居委會,99個村小組,45個自然村。有各類居民5650戶,24486人,人口數量僅次於縣城巴山鎮。耕地面積20035畝,其中水田18779畝。鎮政府駐地航埠街距縣城29公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原與丘陵各占一半。
有1萬餘人外出打工,主要分部在上海、廣州等地,從事建築和汽車運輸為主,深圳龍崗愛蓮村有近千航埠人,號稱航埠一條街。鼓勵農民發展路邊經濟,發展交通運輸、商、飲、服、修業,繁榮鎮村經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
是崇仁縣棉花和油料主要產區,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縣四分之一,油菜產量亦居全縣第一。棉農根據棉花後期生長的特點,實行棉、油間作,獲得成功。棉花種植面積7200畝,皮棉總產量590頓;油菜播種面積11160畝,油菜總產量832頓。水稻種植面積11050畝,總產量4116頓。
林果業發展較快。1998年後累計開發荒山2500畝,種植柑桔、奈李、美國油桃和日本白梨等,成為全縣水果最大產地。2000年產果1010頓,占全縣水果總產22%。其中柑桔產量1006頓,占全縣柑產量的29.5%。
形成以古塘制種、下章大棚蔬菜、周家、徐家、章家店棉花及套種、六家源、周舍麻雞散養、航埠黃梔子、樹梅的“一村一品”的農業生產格局,構建以建築業及客運業為主的主導產業。
鄉鎮企業主要是建材、運輸、油料加工、採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