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嶺雜岩的年代構造格架與揚子克拉通的形成及演化

崆嶺雜岩的年代構造格架與揚子克拉通的形成及演化

《崆嶺雜岩的年代構造格架與揚子克拉通的形成及演化》是依託西北大學,由魏君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崆嶺雜岩的年代構造格架與揚子克拉通的形成及演化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魏君奇
  • 依託單位:西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黃陵結晶基底是研究揚子克拉通形成及演化的最重要視窗。初步調研結果顯示,黃陵基底岩系中存在第Ⅰ期(2.56-2.50Ga)和第Ⅱ期(2.05-1.93Ga)變質作用。通過對這2期變質事件及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能夠①建立崆嶺雜岩的年代構造格架;②查明黃陵結晶基底形成及演化的變質作用期次;③反演黃陵結晶基底形成及演化的動力學過程;④為黃陵地區Ar/Pt界線的劃分提供同位素年齡依據;⑤揭示揚子克拉通形成及演化的歷史。⑥探討“克拉通化”的科學內涵、地質表現、階段劃分等。因此,崆嶺雜岩的年代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結題摘要

揚子克拉通黃陵基底由崆嶺雜岩組成。通過崆嶺雜岩中斜長角閃岩類、孔茲岩系、超鎂鐵質岩類和輝綠岩岩脈等的年代學研究,並結合TTG片麻岩等已有的研究結果,建立了崆嶺雜岩的年代構造格架。在此基礎上,揭示黃陵基底的形成及演化過程。研究結果顯示,黃陵結晶基底的形成,是構造-岩漿-沉積-變質事件共同作用的結果,按這些地質事件的先後順序概述如下。我們首次將岩漿作用劃分為4期,第1期中-基性火山岩(3.2-3.0Ga)被第2期TTG岩套(3.0-2.8Ga)和第3期A型花崗岩(2.7-2.6Ga)侵入,它們共同構成太古宙典型的花崗岩-綠岩型地體。我們首次將構造-熱變質事件劃分為2期。第Ⅰ期(2.6-2.5Ga)角閃岩相構造-熱變質作用,將太古宙花崗岩-綠岩型地體轉變為結晶陸核,並造成黃陵地區太古宙與元古宙之間的不整合接觸關係。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古元古代成鐵紀(Siderian)和層侵紀(Rhyacian),由長達500 Ma(2.5-2.0Ga)的穩定克拉通化形成巨厚(2500m)沉積岩系。第Ⅱ期(2.05-1.9Ga)構造-熱變質作用對應於造山紀(Orosirian),發生廣泛而強烈的角閃岩相區域變質作用,將克拉通化形成的沉積岩系變質成由孔茲岩系,並將孔茲岩系與太古宙陸核相焊結,是揚子克拉通對Columbia超大陸聚合事件的回響。第4期(1.85Ga)岩漿作用是在伸展構造環境下,形成中-酸性火山岩、A型鉀長花崗岩、輝綠岩岩脈和超鎂鐵質岩類等,是揚子克拉通對Columbia超大陸裂解事件回響。第4期岩漿岩基本未發生變形變質,指示揚子克拉通黃陵基底的形成及演化過程,結束於1.85Ga之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