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地區超鎂鐵質岩漿事件與揚子克拉通演化

黃陵地區超鎂鐵質岩漿事件與揚子克拉通演化

《黃陵地區超鎂鐵質岩漿事件與揚子克拉通演化》是依託西北大學,由魏君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陵地區超鎂鐵質岩漿事件與揚子克拉通演化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魏君奇
  • 依託單位:西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黃陵地區的超鎂鐵岩是揚子克拉通黃陵結晶基底中唯一沒有進行同位素定年和專項研究的一套岩石,其所代表的超鎂鐵質岩漿事件與揚子克拉通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關。初步調查和部分測試結果顯示,黃陵地區的超鎂鐵岩可能形成於太古代至元古代,可能部分屬於與地幔柱有關的太古代綠岩帶的殘留;部分屬於早元古代大陸裂谷環境幔源熱侵入的岩體;或屬於中元古代洋盆環境冷侵位的蛇綠岩塊。這些新的、初步的認識,均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來確定。並可以此為依據,①確定揚子克拉通黃陵結晶基底形成的時代和固結方式;②揭示揚子克拉通在太古代、元古代時期的構造體制和地殼生方式;③探討揚子克拉通對Columbia超大陸聚合事件的回響;④為揚子克拉通與華南地塊、華北克拉通的對比研究提供依據。

結題摘要

通過黃陵地區鎂鐵-超鎂鐵岩(900Ma)的研究,認它們形成於新元古代的拉張環境,可能是揚子克拉通對Rodinia超大陸裂解事件的回響。通過崆嶺雜岩中角閃岩類的研究,可將揚子克拉通黃陵結晶基底的形成及演化概括為7個階段:(1)3.2Ga之前,黃陵地區已存在古老的地殼,但被後期地質作用重熔或剝蝕而破壞殆盡,僅留下難熔的鋯石碎屑。(2)3.2-3.0Ga,幔源岩漿噴發形成拉斑玄武岩並構成綠岩帶,成為崆嶺雜岩中最古老的岩石,也是黃陵結晶基底形成及演化的起始物質。同時,由於幔源岩漿的底侵作用,引發原始地殼(>3.2Ga)發生重熔,形成中酸性火山岩噴發並覆蓋在綠岩帶之上。(3)2.95-2.90Ga,以綠岩帶和中酸性火山岩為主的地殼發生部分熔融,形成TTG花崗質岩漿並侵入,未熔融的綠岩地殼則以條帶狀或包體等形式殘留,形成由TTG花崗岩岩套-拉斑玄武岩殘留體組成的中太古代花崗岩-綠岩地體(2.9-3.2Ga)。(4)2.75-2.70Ga,發生第Ⅰ期角閃岩相熱變質事件,使TTG花崗岩變為TTG片麻岩,使拉斑玄武岩則變為斜長角閃岩。(5)2.6-2.5Ga,發生與“水月寺運動”相關第Ⅱ期構造熱事件,形成太古代與元古代之間的不整合面,並使TTG片麻岩和斜長角閃岩等進一步變形變質,從而完成晚太古代陸核的形成。同時,造成以TTG片麻岩為主的地殼發生褶皺或隆起,為孔茲岩系的形成提供了剝蝕物源區。(6)2.0-1.9Ga,作為對Columbia超大陸聚合事件回響,黃陵地區發生第Ⅲ期熱變質事件,使鬆散的陸源碎屑岩等發生角閃岩相變質作用,形成由孔茲岩系構成的早元古代結晶基底,並與晚太古代陸核焊結在一起,最終完成整個黃陵結晶基底的形成。(7)1.90-1.85Ga,作為對Columbia超大陸裂解事件回響,已具較大厚度和剛性的黃陵結晶基底,由碰撞擠壓轉換為板內伸展的構造環境,伴隨圈椅埫A型花崗岩體(1.85Ga)和基性岩脈(1.85Ga)的侵入,它們均未發生變形變質,從而限定黃陵結晶基底形成的時間下限為1.85G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