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峽江玉笥山傳說
- 主題詞:民間文學,傳說,玉笥山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間文學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漢朝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
簡介
玉笥山的傳說,是千百年來流傳於峽江縣玉笥山地區的神奇民間故事。集天地山川、人文薈萃於一身,每個景觀都有動人傳說,這些傳說有道佛神仙、精怪,有人間名人高士,並與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的道德理想、處世價值、人格魅力,有神仙懲惡揚善;有僧道行善積德、普渡眾生;有貪官惡霸欺壓百姓被懲罰;有文人落難隱世、有舉人金榜許願、有騒人墨客賦文題詩;有百姓平民漁、樵、耕、讀;有道士修煉飛升、點石成峰,有隱士搗藥煉丹為民治病、驅除瘟疫等優美傳說。
歷史淵源
玉笥山道教文化自秦漢以來,就吸引了大批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遁世隱居,築巢岩洞,修道煉丹,或寄情山水,著書論道,題詩賦文。有漢梅福,晉葛洪,南朝蕭子云,唐方千,南唐徐鉉,宋黃庭堅、朱熹,明解縉、金幼孜、王陽明、胡儼,清查慎行等。據宋曾敏行《獨醒雜誌》卷載:“玉笥山舊多隱君子。皆梁宋以來避亂者也。最著名者孔丘明、杜曇永、蕭子云,皆當時禁從,其居今悉為宮觀。”
道教形成於東漢,傳入玉笥山時間很早,使玉笥山名氣大振的歸功於漢武帝劉徹。據《太平廣記》卷三百九十七記載:“漢武帝好仙,於玉笥山頂,上置降真壇大還丹灶…”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率文武近臣抵達群玉山(即玉笥山),接受西王母“上清符籙圖”,焚香禮拜後有一白玉笥降落在附近峰頂,武帝忙令人取來,當侍衛伸手要取時,忽然雷電交加、狂風大作,那白玉笥閃爍耀眼的白光,倏然不見。武帝問東方朔為何徵兆,東方朔說:“聖上有德,天降神瑞,玉有君子之德,笥乃可盛萬物之器,恭喜陛下一統天下,帝業永祚!”武帝聽後大喜,遂將群玉山改名為玉笥山。從此,這名稱便為沿襲下來了。
明朝中期以後,以道教教團為代表的正統道教在上層統治者中逐漸失寵。但道教多神崇拜,內丹煉養及立善積功等宗教觀念進一步深入民間,和儒、佛通俗之說混融一起,深入到民間節日的各項活動中。如玉笥山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觀音生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還有道教名人陳摶與呂洞賓雲遊至峽江後,陳摶被當地民眾塑像供奉至玉笥山先覺樓,被稱為“夢老爺”。觀音三個生日和“夢老爺”託夢已成為峽江民間重大習俗,吸引了新余、新乾、永豐、吉水等周邊縣市民眾絡繹上香祈禱,許願、託夢、還願,帶上宮觀圍周邊竹葉回家,預示竹報平安。
相傳明嘉靖八年(1529年)狀元,吉水人羅洪先在進京趕考前在玉笥山夢兆中魁,而名播四方。羅洪先中魁後來到玉笥山夢樓拜祀謝神,將“夢樓”題名改為“先覺樓”。玉笥山流傳民間的傳說還有“漢帝金井”、“龍虎化二石”,“望夫山”,“何君六石”等。
玉笥山的道教文化最盛時有一池、一閣、二宮、二祠、二橋、三園、三庵、六宅、九亭、十二台、二十一觀、三十六壇,有五百道士在此修行。現仍香火旺盛的雲騰飈馭祠,曾為唐玄宗敕建、宋真宗御題。
基本內容
天降玉笥:
漢武帝曾游遍天下名山,相傳到這裡時,西天王母授他《上清寶籙圖》。一天,見天降白玉笥在太白峰,武帝命人去取時,風雨突降,席捲玉笥而去。玉笥山因此得名。
九仙飛天:
“玉笥山”為道教第十七法樂洞天,第八郁木福地。相傳秦時驪山役徒孔丘明等10人,避隱玉笥山,一仙人贈一缽10尾鯉魚,孔丘明等鑿池畜養池中,後9魚化龍,孔丘明等9人乘龍飛升,留何紫霄在人世修成地仙。從北至南擁有覆峰、大白、元陽、送仙等32座山峰,送仙峰為最峭拔,峰頂有九仙台,相傳為秦時孔丘明等九仙乘龍飛天處,覆箱峰山勢平緩,形狀像一隻底朝天的箱子,據說孔丘明升天時,留下一隻箱子給何紫霄,何取出箱中的霞衣玉冊後,拋掉的箱子化作了一座山峰,何紫霄從此留在人間,修為地仙。故泉、石皆名“仙人”,何君村因何紫霄而稱“何君”。
主要價值
玉笥山為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既是我國道教三十六洞天第十七大秀法樂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第八福地郁木福。一山攬洞天福地,世屬罕見。玉笥山不僅風景秀麗,且有許多優美的傳說,成為民間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玉笥山傳說成為廬陵文化的一抹亮色,是江右文化、贛江文化的組成部分。通過民間傳播,延續了玉笥山口頭文學的傳承,使廣大百姓受到真善美的心靈洗禮,懂得積善傳家,忠孝慈愛,善惡報應的道理,從而哺育教化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