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州至喜亭》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五言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峽州至喜亭
- 作者:范成大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五言詩
《峽州至喜亭》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五言詩。
亭以“至喜”二字題名,可謂廣泛地吸納民意、體貼民情、表達了民心。相關典故 史稱“川鄂名勝”的峽州至喜亭,原為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所建,它位於宜昌古城西塞門外江津處,即今鎮江閣附近,於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竣工落成。亭為峽州知州朱慶基所建,記為夷陵歐陽修所作,黃魯直後書。這在當時峽州境內,...
峽州至喜亭 《峽州至喜亭》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斷崖臥水口,連岡抱城樓。下有吳蜀客,檣竿立滄洲。雨後漲江急,黃濁如潮溝。時見山峽船,鐃鼓譟中流。適從稠灘來,白狗連黃牛。渦濆大如屋,九死爭船頭。人鮓尚脫免,虎牙不須憂。
《至峽州登至喜亭謁歐公祠》是宋代詩人王十朋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至峽州登至喜亭謁歐公祠 曾於慶朔親祠范,又向夷陵敬拜歐。昔日四賢今見兩,慨然遐想舊風流。作者簡介 王十朋(1112年—1171年),字龜齡,號梅溪。生於溫州樂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樂清市)梅溪村。南宋政治家、詩人。紹興二十七...
楚塞樓,被稱為峽州三勝之一,出自《東湖縣誌》卷八《古蹟志》。歷史背景 楚塞樓、至喜亭、三游洞在宋代曾被稱為峽州三勝,“西塞晚霞”為一時勝景。縣誌記載 《東湖縣誌》卷八《古蹟志》載:“楚塞樓在縣治後。張權詩:"巴渝東畔楚塞樓,江轉荊湖第二州。"寇準詩:"道路連巴蜀,風煙接楚邱。"即此。今廢...
至喜長江大橋的關鍵技術與設計創新為:1、良好的耐久性設計;2、超寬主梁中央索麵斜拉橋;3、卵石地層地連牆技術;4、完善的環保設計。榮譽表彰 文化特色 “至喜”橋名 至喜長江大橋的名字“至喜”來源於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峽州至喜亭記》;以“至喜”命名大橋,不僅反映歷史事實,還能起到紀念歐陽修、...
為宋代名相之一。咎:責備。朱:指朱慶基。《宋史》:景祐二年,朱慶基以郎中出守峽州。舊種孤楠:歐陽修曾在至喜亭手重楠木,詳見《歐陽集》之《至喜亭新開北軒手植楠木》詩。清篇留峽洞:蘇軾之前在三游洞有留有詩。醉墨寫邦圖:《夷陵圖經》後有蘇軾題字處。行客:東坡自謂也。許國:以身許國。
宋慶基在夷陵西塞門外的江津處建了一亭,取名“至喜”,並請這年五月被貶至夷陵任縣令的文學家歐陽修,為該亭撰寫了一篇《峽州至喜亭記》 。由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碑刻,亭以文顯,這座小亭借歐陽修之筆,聲名大振,後被列為夷陵三大勝景之一,至喜亭自建九百多年以來,經歷了二次移遷的興廢歷程,1981...
台上尚有“至喜亭”,因歐陽修而得名。登亭縱目,群山疊翠,江流浩蕩。至喜樓重檐翼舒,聳構巍峨。下臨峽中波浪滾滾的長江,遠眺南津關外的葛洲壩,氣勢雄偉。有詩為證:“跋涉臨峰頂,攀登上小樓。西陵收眼底,葛壩似雲浮。浩浩江中水,悠悠浪里鷗”。面對鬼斧神工的西陵峽和巧奪天工的葛洲壩,詩人的感慨油...
《歐陽修小品》是1997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安越選注。作品目錄 目 錄 前 言 伐樹記 養魚記 �竹記 游大字院記 真州東園記 叢翠亭記 洛陽牡丹記・風俗記 樊侯廟災記 夷陵縣至喜堂記 峽州至喜亭記 游鰷亭記 畫舫齋記 醉翁亭記 菱溪石記 豐樂亭記 偃虹堤記 有美堂記 浮槎山水記 峴山亭...
峽州至喜亭 至喜亭 黔南道中記(節選)峽州至喜亭記 三游洞 三游洞題壁 三游洞題壁 三游洞題壁 繫舟下牢溪游三游洞 入蜀記(節選)下牢津 三游洞 三游洞 三游洞之明清篇 三游雲霽 三游雲霽 三游雲霽 三游雨霽 趙中丞邀尋三游洞葛仙峰 因懷曾中丞王銀台 尋三游洞 三游洞 三游洞 秋日游三游洞 泛江尋三游洞觀於...
峽州至喜亭記 御書閣記 王彥章畫像記 畫舫齋記 襄州穀城縣夫子廟記 吉州學記 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 菱溪石記 真州東園記 海陵許氏南園記 仁宗皇帝御飛白記 浮槎山水記 有美堂記 陳氏榮鄉亭記 晝錦堂記 非非堂記 叢翠亭記 李秀才東園亭記 游大字院記 樊侯廟災記 東齋記 伐樹記 戕竹記 偃虹堤記 ...
賈誼不至公卿論 伐樹記 戕竹記 養魚記 叢翠亭記 紅鸚鵡賦並序 送梅聖俞歸河陽序 雜說三首並序 上隨州錢相公啟 上范司諫書 述夢賦 李秀才東園亭記 樊侯廟災記 與石推官第二書 與高司諫書 與尹師魯書 讀李翱文 黃楊樹子賦並序 峽州至喜亭記 送田畫秀才寧親萬州序 與荊南樂秀才書 縱囚論 辨左氏 答祖擇...
”他從顏子居陋巷曲肱而樂中得到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不以榮厚為意,超塵曠逸,故謫夷陵而有《夷陵縣至喜堂記》、《峽州至喜亭記》,謫滁州而有《醉翁亭記》、《豐樂亭記》。不以榮喜,不以謫悲,體現了一個達道者的超詣情懷,故其形於文章,雖貶謫,而不似郊寒島瘦、劉怨柳苦,卻能多逸興,多逸筆。
峽州至喜亭記 196 養魚記 200 非非堂記 203 豐樂亭記 206 醉翁亭記 210 秋聲賦 214 釋秘演詩集序 218 祭石曼卿文 223 菱溪石記 227 朋黨論 231 樊侯廟災記 236 送楊寘序 240 縱囚論 244 梅聖俞詩集序 248 五代史伶官傳序 254 五代史宦者傳論 258 相州晝錦堂記 263 送徐無黨南歸序 268 ...
李秀才東園亭記 ( 177)上杜中丞論舉官書 ( 181)與石推官第二書 ( 186)原弊 ( 191)與高司諫書 ( 203)讀李翱文 ( 211)峽州至喜亭記 ( 215)送田畫秀才寧親萬州序 ( 218)與荊南樂秀才書 ( 222)答陝西安撫使范龍圖辭辟命書 ( 226)答吳充秀才書 ( 230)縱囚論 ( 234)張子...
李秀才東園亭記 ( 177)上杜中丞論舉官書 ( 181)與石推官第二書 ( 186)原弊 ( 191)與高司諫書 ( 203)讀李翱文 ( 211)峽州至喜亭記 ( 215)送田畫秀才寧親萬州序 ( 218)與荊南樂秀才書 ( 222)答陝西安撫使范龍圖辭辟命書 ( 226)答吳充秀才書 ( 230)縱囚論 ( 234)張子...
峽州至喜亭記 送田畫秀才寧親萬州序 與荊南樂秀才書 答吳充秀才書 答祖擇之書 縱囚論 答李詡第二書 為君難論上 釋秘演詩集序 王彥章畫像記 朋黨論 黃夢升墓志銘 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 祭尹師魯文 真州東園記 蘇氏文集序 五代史伶官傳序 送徐無黨南歸序 秋聲賦 梅聖俞詩集序 祭石曼卿文 六一居士傳 ...
賈誼不至公卿論 伐樹記 送陳經秀才序 書梅聖俞稿後 非非堂記 養魚記 上范司諫書 與張秀才第二書 與石推官第一書 上杜中丞論舉官書 原弊 送王聖紀赴扶風主簿序 與高司諫書 與尹師魯第一書 讀李翱文 夷陵縣至喜堂記 峽州至喜亭記 與樂秀才第一書 答陝西安撫使范龍圖辭辟命書 縱囚論 答吳充秀才書...
李秀才東園亭記 ( 177)上杜中丞論舉官書 ( 181)與石推官第二書 ( 186)原弊 ( 191)與高司諫書 ( 203)讀李翱文 ( 211)峽州至喜亭記 ( 215)送田畫秀才寧親萬州序 ( 218)與荊南樂秀才書 ( 222)答陝西安撫使范龍圖辭辟命書 ( 226)答吳充秀才書 ( 230)縱囚論 ( 234)張子...
李秀才東園亭記 洛陽牡丹記 明因大師塔記 夷陵縣至喜堂記 湘潭縣修藥師佛殿記 峽州至喜亭記 游�亭記 畫舫齋記 王彥章畫像記 吉州學記 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 菱溪石記 偃虹堤記 真州東園記 浮槎山水記 有美堂記 晝錦堂記 峴山亭記 二 、論說 雜說三首 賈誼不至公卿論 辨左氏 《春秋》論上 《春秋...
◎ 醉翁亭記 / ◎ 豐樂亭記 / ◎ 朋黨論 / ◎ 秋聲賦 / ◎ 祭石曼卿文 / ◎ 送楊寘序 / ◎ 釋秘演詩集序 / ◎ 養魚記 / ◎ 非非堂記 / ◎ 樊侯廟災記 / ◎ 峽州至喜亭記 / ◎ 菱溪石記 / 王安石篇 ◎ 作者小傳 / ◎ 傷仲永 / ◎ 答司馬諫議書 / ◎ 游褒禪山記 / ◎ 讀《...
1255年以後,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鋒。先後隨子就養於嘉定(今四川樂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荊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鎮、峽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廣溪。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還蜀。晚以子炎卯貴,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鹹淳三年卒,年八十一。文學成就 有詩詞、講義等十二卷,已佚。清四庫...
中)山東底一部分的農民狀況(下)深州風土記物產篇後序 紡織 縫衣歌 運河與揚了江 三峽記游 峽州至喜亭記 岳陽樓記 石鐘山記 硫磺塘記 濟南的冬天 杭江之秋(上)杭江之秋(中)杭江之秋(下)詩十首 民族的發生和發展 文天祥 任公書像贊並序 從軍 軍中歌及旋軍歌各二首 詞三首 ...
中)山東底一部分的農民狀況(下)深州風上記物產篇後序 紡織 縫衣歌 運河與揚子江 三峽記游 峽州至喜亭記 岳陽樓記 石鐘山記 硫磺塘記 濟南的冬天 杭江之秋(上)杭江之秋(中)杭江之秋(下)詩十首 民族的發生和發展 文天祥 任公畫像贊並序 從軍 軍中歌及旋軍歌各二首 詞三首—訴衷情 ...
《峽州東山》(南宋) 陸游 十年不踏東山路,今日重為放浪行。老矣判無黃鵠舉,歸哉惟有白鷗盟。新秧刺水農家樂,修竹環溪客眼明。已駕巾車仍小駐,綠蘿亭下聽鶯聲。《登東山寺》(清宜昌貢生) 楊振世 信步東山上,憑高眺遠村,雲連奔峽口,煙合鎖荊門 。西陵形勝 又名:西塞晚霞。西塞即西陵山廟(現復建成...
動物園)批前公示。旅遊信息 公園現有東西南北門四個入口:東門位於夷陵大道(峽州賓館旁),南門位於雲集路(桃花嶺賓館對面),西門位於珍珠路與中山路交叉處,北門位於西陵一路(漢宜大街斜對面)。附近公車站 東門:峽州賓館站 南門:桃花嶺站 西門:古佛寺站 北門:小新星英語學校站 ...
粱屬宜州,西魏屬拓州。北周,屬陝州(音xia,陽平,下同)。隋大業三年(607),屬夷陵郡。唐武德二年(619),屬陝州。天寶元年(742),屬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屬陝州。五代十國,隨陝州先後歸於前蜀、南平國。北宋元豐年間(1078一1085),改陝州為峽州,夷陵縣屬峽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屬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