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塞樓(峽州三勝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楚塞樓、至喜亭、三游洞在宋代曾被稱為峽州三勝,“西塞晚霞”為一時勝景。《東湖縣誌》卷八《古蹟志》載:“楚塞樓在縣治後。張權詩:"巴渝東畔楚塞樓,江轉荊湖第二州。"寇準詩:"道路連巴蜀,風煙接楚邱。"即此。今廢。
文史專家歐陽運森考證:此樓初為二層四角,後改為三層六角。門上聯“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聯“下銷夷陵一方之局”,橫額為“楚西塞樓”。不過,這裡是否是楚塞樓的確切位置並不確定。歐陽運森根據宋人查籥詩:“浪痕自記岑彭壘,岡勢原依陸抗城”推斷,楚塞樓始建時間應在漢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以後。
楚塞樓
公元33年,割據稱帝的公孫述為阻止劉秀漢軍入川,派遣田戎、任滿等人率兵數萬人於荊門山與虎牙之間架起橫跨長江的浮橋,在楚西塞安營紮寨。據稱,這座浮橋比元代四川益州(成都)橋早一千多年,堪稱萬里長江第一橋。兩年後,岑彭從津鄉發兵6萬人,率戰船直衝浮橋,利用順風縱火,使橋樓崩壞,打敗了公孫述,斬其這些箭簇、弓箭頭,讓人想起金戈鐵馬,當年發生在這裡的戰爭。汪大銀的兒子汪華展示自己撿回的寶貝。汪華撿回的古錢幣。將領任滿等人。歐陽運森在其文章中稱,岑彭打敗公孫述後,為了張揚自己的功德,鼓舞將士的鬥志,激勵後人,於是便在荊門山上建起了楚塞樓。後來,經此出入三峽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曾登臨斯樓,面對大江感世傷懷,留下大量詩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