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姓

峻姓,一是源於姬姓,出自遠古五帝之一岌峻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二是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時期王族貴裔蘭夫人峻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峻姓
  • 基本介紹:峻[峻,讀音作jùn(ㄐㄩㄣˋ)]
  •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
  • 第二個淵源:源於鮮卑族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峻 青,峻 山,峻 峰,

基本介紹

峻[峻,讀音作jùn(ㄐㄩㄣˋ)]
峻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五帝之一岌峻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史傳,遠古時代的五帝時期,分別由帝壽鴻軒轅、帝顓頊高陽、帝岌峻、帝放勛伊祁、帝重華順序執政。
在其中的帝姬姓岌峻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岌峻氏,後分衍有岌氏、峻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時期王族貴裔蘭夫人峻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中國國家圖書館南北朝北魏時期藏拓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的武衛將軍元景略(拓跋景略)之妻慕容·峻將,為昌黎(今河北昌黎)鮮卑族人,號稱蘭夫人。其祖父慕容·峻休是後燕國將領,因駐紮在山西壽陽方山(今山西晉中壽陽),受封壽陽簡公,後歸降於北魏政權。其父慕容·留光為北魏將領,任職建平太守(今遼寧建平),後將其第二女慕容·峻將嫁予武衛將軍元景略為妻,是北魏王朝標率的“母儀天下,禮范將來”之恭孝之女。元景略,即北魏南安惠王拓跋·楨之子樂陵密王拓跋·胡兒(拓跋·惠),為嗣王(即繼位之王)。娶峻將時為武衛大將軍。
慕容·峻將於北魏永安元年(北魏孝莊帝元子攸建義元年,公元528年)農曆9月去世,終年五十一歲。其後代子孫中有以其名為漢化姓氏者,稱峻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帝岌峻(姬岌峻)、慕容·峻將。

遷徙分布

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建平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山東省的煙臺市屬海陽市、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內蒙古自治區的興安盟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建平縣:約五千五百年前,建平境內開始了具有國定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夏、商、西周時期境內有戎族活動。春秋時期屬山戎,後併入東胡。戰國初期為東胡地。後燕國滅東胡,境內屬右北平郡。西漢初期為匈奴左賢王地,漢武帝進出破左地,烏桓遷徙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境內屬烏桓地。東漢建安十二年(丁亥,公元207年)曹操大挫烏桓之後,烏桓內遷,給鮮卑造成大發展的良機,境屬鮮卑。三國時期鮮卑分成東西大部,境屬東部鮮卑。西晉時期,東部鮮卑逐漸分化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勢力,境內地屬鮮卑宇文氏。東晉時期,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地主聯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權,史稱“十六國”,境內先後屬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時,境內屬營州建德、冀陽兩郡的平剛、柳城縣。北周時,北齊營州剌史高保寧未隆北周,境內仍為高保寧管轄。西北與契丹接壤。隋朝時期在舊置營州設營州總管府,隋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惟留建德一郡、龍山一縣,後廢郡。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龍山縣改為柳城。隋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廢總管府,置遼西郡。境內屬遼西郡柳城縣,西北境與契丹接壤。公元十九世紀末期,建平在熱河省境內,據光緒朝《東華續錄》記載,直到清光緒十八年(壬辰,公元1892年),基於當時平泉、建昌一帶邊遠混亂,有緊急情況朝廷極難管理的狀況,幾任熱河都統認為必須添官分治,以各種方式奏請朝延,直至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公元1903年)農曆4月,熱河都統錫良向朝廷申請建立建平縣,終獲批准,析平泉之東北境喀喇沁右翼旗舊牧地、建昌縣之北境敖漢左、右、南三旗舊牧地,取建昌、平泉這首字置建平縣,縣址新邱,隸屬朝陽府。轄建東、建西、建中、敖漢、敖東、蒙古六個區。清宣統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全縣劃分為十六個區。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6月,全縣劃為六個區,即一區建平、二區四家子、三區葉柏壽、四區黑水、五區菜園子、六區下窪。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3月,縣境東北部五十個村劃歸新惠縣,另從寧城縣劃出十五個村、平泉縣劃出四個村歸建平縣轄,劃並後全縣共有八個區。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建平縣併入喀喇沁右翼旗公署,旗址始在新邱,後遷至平莊(今屬赤峰市)。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6月,內蒙古地區解放,9月建平縣人民政府成立,全縣劃為九區,即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平莊、黑水、建平、朱碌科、葉柏壽、西橋(乃林)。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將縣內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三個區劃出,成立建西縣。10月,又將平莊、西橋(乃林)兩個區劃出,成立建中縣。老哈河以東的黑水、建平、葉柏壽、朱碌科四個區為建平縣。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成立葉柏壽縣,將葉柏壽區劃歸葉柏壽縣。9月,成立喀喇沁東旗政府,縣內蒙古族集中地區成立四個蘇木公所,即王子墳、喀喇沁、那立奈、黑水。1949年7月,撤銷葉柏壽縣,將轄波羅赤區劃歸朝陽縣,甘招、半拉燒鍋、羊角溝三個區劃歸喀喇沁左旗,其餘四個區劃歸建平縣。全縣共有十三個區:一區建平、二區馬場、三區哈拉道口、四區黑水、五區八家、六區奎德素、七區王子墳、八區沙海、九區葉柏壽、十區深井、十一區公營子、十二區朱碌科、十三區喀喇沁。1961年4月,公營子公社劃歸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堂號

建平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峻 青

(公元1923~今),山東海陽人。作家。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膠東《大眾報》記者、新華通訊社前線分社隨軍記者、昌灘地區武工隊小隊長、《中原日報》編輯組組長。建國後,歷任中南人民廣播電台編委兼宣傳科科長、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文學報》負責人、中國作協第二至四屆理事。著有短篇小說集《黎明的河邊》,散文集《歐行書簡》、《秋色賦》,長篇小說《海嘯》。

峻 山

(公元1943~今),納西母鄉金沙江人。1960年畢業於南師,先做邊疆山村國小教員,後做財政、基層工會、黨務等工作。
1985年肄業於中國律師函授學院,1993年結業於河北文學創作函授學院。

峻 峰

(公元1962~今),內蒙古興安盟人。內蒙古工業大學管理系副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