峴山亭記

峴山亭記

《峴山亭記》是北宋著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全文一開始就寫出兩個讓峴山出名的人物——羊祜和杜預,然後對他們立下的功勳給予充分肯定。但是,針對他們各自自顧悲傷、銘功刻石的功名態度,又進行了批評。最後,希望史中輝在政事上能有所建樹,重政績而輕名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峴山亭記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歐陽修
  • 作品出處:《歐陽修文集》
原文,注釋,譯文,成語解析,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原文

峴(xiàn)山亭記
峴山臨漢上[1],望之隱然[2],蓋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於荊州者,豈非以其人哉。其人謂誰?羊祜叔子杜預元凱是已。方晉與吳以兵爭,常倚荊州以為重,而二子相繼於此,遂以平吳而成晉業,其功烈已蓋於當世矣[3]。至於風流餘韻,藹然被於江漢之間者,至今人猶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4]。蓋元凱以其功[5],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為雖不同,然皆足以垂於不朽。
余頗疑其反自汲汲[6]於後世之名者,何哉?傳言叔子嘗登茲山,慨然語其屬[7],以謂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滅於無聞,因自顧而悲傷。然獨不知茲山待[8]己而名著也。元凱銘功於二石,一置茲山之上,一投漢水之淵[9]。是知陵谷有變而不知石有時而磨滅也[10]。豈皆自喜其名之甚而過為無窮之慮歟?將自待者厚而所思者遠歟[11]?
山故有亭,世傳以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屢廢而復興者,由後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寧元年[12],余友人史君中輝以光祿卿[13]來守襄陽。明年,因亭之舊,廣而新之,既周以迴廊之壯,又大其後軒,使與亭相稱。君知名當世,所至有聲[14],襄人安其政而樂從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後軒為光祿堂[15];又欲紀其事於石,以與叔子、元凱之名並傳於久遠。君皆不能止也,乃來以記屬於余[16]。
余謂君如慕叔子之風[17],而襲其遺蹟,則其為人與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愛君而安樂之如此,則君之為政於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書也。若其左右山川之勝勢,與夫草木雲煙之杳靄,出沒於空曠有無之間,而可以備詩人之登高,寫《離騷》之極目者,宜其覽考自得之[18]。至於亭屢廢興,或自有記,或不必究其詳者,皆不復道[19]。
熙寧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歐陽修記。

注釋

[1]漢上:漢水之上。
[2]隱然:莊重的樣子。
[3]“方晉”五句:晉武帝司馬炎篡魏後,即有滅吳之志,因荊州是與吳接壤的軍事要地,故任命羊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準備伐吳。羊祜、杜預均善用兵,羊枯死時舉杜預自代,於太廢元年(280)平吳。
[4]“至於風流餘韻”四句:據《晉書·羊祜傳》:“祜率營兵出鎮南夏,開設庠序,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祜出軍行吳境,刈谷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每會眾江沔遊獵,常止晉地,若禽獸先為吳人所傷而為晉兵所得者,皆封還之。於是吳人翕然悅服,稱為羊公,不之名也。”“襄陽百姓於峴山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牌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墮淚碑。”被,傳播。
[5]元凱以其功:杜預領兵伐吳,功勞最大,平吳後封當陽縣侯。
[6]汲汲:形容心情急切。
[7]屬:下屬、隨員。此指從事鄒潤甫。
[8]待:憑藉。
[9]“元凱”三句:《晉書·杜預傳》:“預好為後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勳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
[10]“是知”句:意思是杜預知道“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變化,可是他竟然不知道石碑也會因為時間久遠而風化剝蝕以至消滅。
[11]“將自待”句:意思是或者因為過於重視自己所以想得這樣遠吧。
[12]熙寧元年:公元一〇六八年。
[13]光祿卿:光祿寺的主管官,掌朝廷祭祀朝會等事。這裡指史中輝的官階。
[14]所至有聲:所到之處都有官聲,指有善政。
[15]“因以”二句:所以把史中輝光祿卿的官稱命名新修的後軒為光祿堂。
[16]“君皆不能止也”二句:意思是光祿堂的命名和刻石紀事,都是襄陽當地人的要求,史中輝不能阻止,因此來請歐陽修寫碑記。
[17]慕叔子之風:仰慕羊祜的風流餘韻。風,指政治風度。
[18]“若其左右山川”六句:一般碑記的體裁,宜寫所記事物的自然形勢及其沿革。作者用“覽者自得之”以及下文的“皆不復道”,是省略的寫法。其,指峴山亭。勝勢,指秀麗的風景。詩人之登高,《漢書·藝文志》,“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離騷》,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著名詩篇,這裡指詩。
[19]“至於亭屢廢興’四句:意思是峴山亭曾多次毀壞重修,以往也會有碑記,但也沒有必要詳細說它的興廢經過了,所以這裡都不寫進去。

譯文

峴山面臨漢水,看上去山勢突出高大,(實際上)它是周圍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荊州特別有名,這難道不是因為那裡的人(才著名)嗎?那些人是誰呢?是羊祜叔子、杜預元凱。當晉與吳用武力相爭時,常常要倚仗荊州,以它為軍事重地,而羊祜杜預二人相繼在這裡,就平定東吳,成就了晉的統一大業,他們功業已經超過了當世之人。至於他們成功的事跡產生的影響,廣泛傳揚於江漢之間,到現在人們仍然思念他們,而對於羊叔子的思念特別深。大概是元凱憑他的功勞業績,叔子憑他的仁義品行,二人所作所為有所不同,然而卻都足以流傳不朽。
我很懷疑那些(已有功業傳世)卻又反過來急切追求後世功名的人,什麼原因呢?傳說羊叔子曾登上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訴他的部下,認為這山一直矗立在那裡,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滅無聞,因此羊叔子聯想到自己而十分悲傷。然而(他)惟獨沒有想到這座山是因為有了自己才特別著名的。元凱在兩塊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業,一塊安置在這座山上,一塊投到漢水之中。(他這樣做)是知道山巒溝壑有變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時也會磨滅的。難道(他們)都太重視自己的名聲影響而作如此充分的憂慮呢,還是(他們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遠呢?
峴山上本來有亭,世上人們傳說是羊叔子所遊歷休憩之處。那裡建築屢興屢廢的原因,就是後世之人敬慕他們的名聲而思念他們的人很多。熙寧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輝憑光祿卿的身份作襄陽長官。第二年,按照亭子的舊貌,(史君中輝)就擴大並且重新建造了這座亭,在環繞著亭子建造了壯麗的迴廊後,又擴大了亭子後軒,使後軒與亭子的大小規模相稱。史君輝聞名於世間(天下),在他從政過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聲望。襄人安定於他的執政,樂於跟從著他,也就根據史君的官職名號,為峴山亭的後軒命名為光祿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記錄史君的事跡,打算用這辦法讓史君與羊叔子、杜元凱之名聲一起流傳久遠。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這種行為舉動。於是他前來向我託付寫亭記。。
我認為,史君知道並敬慕羊叔子的風範而(想)承襲他在民間流傳的事跡,那么史君的為人表現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見了;襄人敬愛史君而生活安定樂逸,那么史君的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這些就是襄人想寫下來的。(我想)那峴山周圍的秀麗風光和籠罩於幽深杳遠之中的草木雲煙,它們於空曠原野上時隱時現,可以供給登高遠望寫出憂思愁苦詩文的人,適合他們觀覽時得到它,滿足它。至於這座峴山亭的屢興屢廢,(或許)有人自會寫出亭記,有人認為不必深究其中的詳情,(這些)我都不再說明了。
熙寧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歐陽修寫下了這篇文章

成語解析

留風遺韻 (liú fēng yí yùn)
【解釋】:韻:風度,氣派。前代流傳給後世的風雅韻事。
【出處】:宋·歐陽修《峴山亭記》:“至於流風餘韻,藹然被於江漢之間者。”
【示例】:屈原正是在吳起、商鞅等實行變法的~中長大的。 ★郭沫若《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作品賞析

峴山,座落在湖北襄陽城南七里,東臨漢水,與紫蓋山、萬山並稱三峴,而峴山為之首,故又名峴首山。其山雖不高峻雄奇,卻因羊祜而聞名遐邇。據《太平御覽》卷四十三引《十道志》,“羊祜常與從事鄒潤甫共登峴山,垂泣日:‘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不可得知,念此使人悲傷。我百年後,魂魄猶當此山也。’潤甫對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當與此山俱傳。若湛(潤甫名)輩乃當知公語耳。’後以州人思慕,遂立羊公廟並碑於此山。”羊祜,字叔子,晉武帝時任都督荊州諸軍事,駐襄陽,與東吳陸抗對峙,彼此不相侵擾,後入朝陳伐吳之計,舉杜預自代。杜預(字元凱)繼任後,平定東吳。峴山因此二人而知名。
這篇碑記是應襄陽知府史中輝之請而寫的。作者一向反對趨時邀譽,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預“垂於不朽”的功業,一方面對他們的“汲汲於後世之名”,也發出了“自待者厚”的譏評;特別是對杜預的“紀功於二石”,指出他“不知石有時而磨滅”。因而,文中說到“欲紀其事於石,以與叔子、元凱之名並傳於久遠”,是希望史中輝在政事上能有所建樹。
作者略去峴山的自然風貌,而著重抒發由峴山這一名勝所引起的感想,在碑記文中別具一格。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祖籍廬陵(今屬江西)。少孤,貧而好學。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先後擔任過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等職。他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擁護者,並和尹洙、梅堯臣等人倡導詩文革新運動,堪稱北宋文壇的泰山北斗。歐陽修注意提攜後進,曾鞏、王安石、蘇舜欽、蘇軾父子等都出於他的門下。他在詩詞文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作等身。歐詞格調清新,語言明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