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嶺之外:徐康寧經濟隨筆集

峰嶺之外:徐康寧經濟隨筆集

《峰嶺之外:徐康寧經濟隨筆集》是2012年山東出版集團,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徐康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峰嶺之外:徐康寧經濟隨筆集
  • 作者:徐康寧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2年9月1日
  • 出版社:山東出版集團,山東人民出版社
  • 頁數:309 頁
  • ISBN:9787209062138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圖書序言,圖書後記,

內容簡介

《峰嶺之外:徐康寧經濟隨筆集》是作者個人的隨筆集,以優美的文筆,用經濟學的方法,解釋現實生活經濟社會問題。
收錄的主要是我最近幾年寫的一些輕鬆文章,比較枯燥的學術文章一篇未選。時間截止到2011年,幾年前寫的文章沒有收錄(留待以後有時間再整理)。其中多數是發表過的,主要發表在經濟學家茶座、董事會、環球時報、南京日報等我經常發表的雜誌、報紙。《峰嶺之外:徐康寧經濟隨筆集》內容包括:地理、習俗與經濟發展;瑞典的森林及其他;資源豐富國家未必強盛;斯密的背影尚未遠去等。

圖書目錄

自序
學術餘墨
地理、習俗與經濟發展
瑞典的森林及其他
資源豐富國家未必強盛
斯密的背影尚未遠去
有沒有壞的市場經濟?
500年前的那場血腥與機緣——一個新的經濟史觀
兩個人與一個國家
誰在全球化中受益?
全球化的代價
奇蹟:哪些發生了,哪些還沒有?
“軟實力”的背後是什麼?
什麼是城市競爭力的精髓?
重塑城市文明
冷眼看洋
西方為何不感謝中國?
買美債萬億仍換不來美國對中國的信任
中國救英國石油,不值
美國經濟“東山再起”為時不遠
俄羅斯經濟到底有多強
希臘悲劇:軟實力話語的終結
國際貨幣體系紊亂將長期無解
日本、韓國、新加坡,我們該學什麼?
我們該焦樣向新加坡學習
韓國為什麼會引人注目
美國“出口倍增計畫”挑戰現行國際分工
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和友
70億人口會給世界帶來什麼?
西澳繁榮中國埋單
穆巴拉克會下台嗎?
穆巴拉克受審與政治遊戲
一個國家的災難
日本需要舉辦一次奧運會
三十年,兩場世紀婚禮
中國時評
只有中國道路,沒有中國模式
從適應規則邁向參與規則制定——寫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周年之際
中國製造業:別錯過下一個20年黃金期
中國的幸運與不幸——寫在中國成為第二經濟大國之時
全球化倒退加大中國發展風險
從全局戰略高度防範對外經濟風險
中國會迎來“失落的十年”嗎?
“重商”不能“抑農”
錢對“符號經濟”興趣太高
為什麼總是開發商笑到最後?
央企當“地王”是不務正業
房地產市場的“命門”
中國調控房市要有大智慧
擴大消費需求是一項系統工程
向百年IBM學企業創新·
“走出去”:CEO要學會“喝咖啡”
中外企業家理念大相逕庭
中國為什麼會盛產富豪?
中國富人移民海外只是暫時現象
大舉購買外國資產的時代已經來臨
黃金保值其實是個誤傳
中國為什麼解決不了食品安全問題?
人民幣升值何時是頭?
人民幣國際化是20年後的事
中國地方債務風險堪比希臘
2012年中國減稅最佳時機
“中國製造”國內售價為何高於國外?
這是什麼故宮水平?!
香港是怎樣變成“東方之珠”的?
澳門為什麼離不開大陸?
城市細語
一座城市的千年沉落
四城印記
威尼斯隨想:商人的力量
十年一覺揚州夢
說說常州
深圳是個好地方,但優勢不再
沿江行
新安江水電站隨想——浙西印記之
古鎮梅城——浙西印記之二
中國當代為何沒有“隱士”?——浙西印記之三
“居有竹”和“廬有松”,孰優?
閒說徐州
霸王英雄,難敵子房輕簫
滄海桑田話泰州
溧陽小城自逍遙
西行漫記
大英博物館的元青花——英倫隨感之
英國大學的優勢與國家遠慮——英倫隨感之二
倫敦為什麼不堵車?——英倫隨感之三
倫敦經濟學院生財有道——英倫隨感之四
煙雨劍橋——英倫隨感之五
英語就是競爭力——英倫隨感之六
既生瑜,也要生亮——英倫隨感之七
英國人的優雅與傲慢——英倫隨感之八
英國的榮耀與彷徨——英倫隨感之九
難解“李約瑟之謎”
又見紐約——美國觀察之一
美國為什麼沒有高鐵?——美國觀察之二
美國的創新與沉疴——美國觀察之三
查爾斯河畔的靈秀——美國觀察之四
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明軒”——美國觀察之五
歷史事件的遺產:夏威夷隨想
檀香山無檀香
上帝的偏愛
紐西蘭的優勢與局限
擺脫“資源之咒”的國家
圍爐輕談
經濟暢銷書何以暢銷?
經濟學家為什麼愛寫隨筆?
經濟學隨筆的生命力
潤筆與經濟學家的酬勞
熱血無價
“南楊北梁”幾人知
如果林徽因當年嫁給徐志摩
大師、建築與效用
國粹也要與時俱進
中國人為什麼特別喜歡照相?
為什麼銀行業是高薪行業?
“儒商”的錯覺
兩本很好看的地理雜誌
品質、品位與品行
天妒英才
世界因他而無比美好
我們要不要學英語?
Fool's errand是什麼意思?
Bund 18
我為什麼要開部落格?——日誌開篇
草嬰與紅歌
春節的意義
瀋陽終於“樂極生悲”
又到田徑大賽時
馬其頓的國名
後記

作者簡介

徐康寧,經濟學博士,東南大學特聘教授,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學術文章見於《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世界經濟》、《中國工業經濟》等刊物,代表作有《文明與繁榮》、《產業聚集形成的源泉》等。閒暇之餘時常寫時評短論,視專欄隨筆為小品,調劑學問,愉悅身心。

圖書序言

寫文章是學者的本分和天職,只有通過寫文章才能證明一個學者在思考、在從事學術性的活動。
我寫的第一篇發表出來的文章是在大學本科畢業後不久,一篇純學術性文章,分析恩格爾係數在中國的適用性問題。文章發表在《南京大學學報》上,發表之前收到該學報主編一篇熱情洋溢的來信,對我是一個鼓勵,那時我才二十多歲。
繼第一篇文章發表後,我就開始經常性地寫文章,至今已快30年了。原先只寫學術性文章,並翻譯過幾篇文章和兩部書。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由於喜歡看報,加上願意對現實問題評說上幾句,就在寫學術文章之餘,開始寫一些評論經濟熱點的文章,這些文章當時主要發表在《經濟日報》《光明日報》《新華日報》《南京日報》上。當時還寫過一些社會評論,以隨筆雜文的形式發表在《新民晚報》《羊城晚報》等報紙的副刊上。有那么幾年,還給香港的兩家財經雜誌寫過稿,除了受雜誌印刷精美的吸引外,比內地高得多的稿酬標準也是一個原因(本集子收的“潤筆與經濟學家的酬勞”一文記載了這段過程)。
人的生活習慣一旦形成很難改變。除了上課、做研究以及參加一些學術活動外(當然還有不少時間用在行政性會議上),看報、讀書、寫文章還是我生活中的主要內容,現在依舊如此。除了大塊頭的學術性論文外,我還是很有興趣地寫一些可以盡情表達自己思想的議論式散文,這些文章可以是學術問題的一種換景觀察,也可以是社會經濟熱點的隨感記錄。這些文章可長可短,長的可寫五六千字,短的則千字足以。只要是思想的碎片,未必深邃,但能夠拼圖起來也是學者的一種工作。就像我曾鼓勵我的一個學生堅持寫文章所講的,堅持寫下去,記錄自己的觀察,拼圖個人思想的碎片。
近些年寫的隨筆式文章,除了一些應約而寫外,還有不少是隨想隨寫的文章。這些文章並不是為報刊上發表而寫的,主要是寫給我的學生和周圍的人看的,是我的隨感的記錄,它們登在我的個人部落格上,儘管我的部落格上也會登一些已經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我寫部落格時間不長,只有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像我在寫第一篇部落格文章中所講,前幾年社會上時興開部落格時我並沒有趕潮流,後來決定開部落格,除了想利用這個網路平台與我的學生及同行交流外,還有一個有點偶然的原因,就是去年一月我要去英國出差,時間長達半個月,不像我以前去英國來去匆匆,於是,便想利用這段時間把我在英國的所見所想及時地記錄下來(英國是我比較喜歡的地方之一)。實際上,我的首篇博文就是在上海浦東機場寫的,英國期間一共寫了9篇,這幾篇博文也收進了這本集子中。這也是開部落格的好處之一,平時寫一篇博文費時不多(一小時或更少),積少成多,時間長了就可以匯集成冊了。
這本隨筆集收錄的主要是我最近幾年寫的一些輕鬆文章,比較枯燥的學術文章一篇未選。時間截止到2011年,幾年前寫的文章沒有收錄(留待以後有時間再整理)。其中多數是發表過的,主要發表在《經濟學家茶座》《董事會》《環球時報》《南京日報》等我經常發表的雜誌報紙。發表過的文章都作了說明,其中少數在匯集出版時做了個別文字的改動,多數未加修改,沒註明發表原處的均來自於本人的部落格。
寫文章除了記載思想、涵養學識外,更多地還是給別人看的,進而交流融合、影響社會。這本集子按照文章的大體內容,分為“學術餘墨”“冷眼看洋”“中國時評”“城市細語”“西行漫記”“圍爐輕話”六個欄目,從每個欄目的標題也可以知曉其中的文章大概要講什麼,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分類,不可能很嚴格。希望讀者能夠喜歡這些文章。
古人云:橫看成嶺側成峰,自然界變化萬千,換個角度看就有不同形態。真實世界更為複雜豐富,看世界不僅常常要換個角度,更要多個角度,側看成峰,橫看為嶺,還要去觀峰嶺之外。想了想,用了這個做書名。
是為自序。

圖書後記

這本集子裡收錄的百餘篇長短文章,是我平時用一種相對比較輕鬆的心態而寫的,基本上是隨想的記錄,屬於有感而發,所以可以稱作隨筆集。
寫的是隨筆,心態比較輕鬆,但未必可以不認真。隨筆的意義在於自由表達,不拘泥於古板的形式,但仍要言而有理、說理講據,否則就是亂講一氣。其實,有些說理性的隨筆文章,也要講究論證論據,也要有相應的證明,只不過形式不同罷了。我寫這些隨筆的時候,儘可能不引經據典,為的是節約時間,也刻意想把文章寫得鬆散些,但有的時候重要的事實是不可以錯的,所以有時還是會去查詢資料,尤其是文中需要事實或資料說明的時候。文學家寫隨筆,完全從意境和感情出發;經濟學家寫隨筆,不能完全從感情出發,似乎還是要更多地考慮事實,要借一個故事說一個道理。
以前寫這些文章時沒想過要匯集成冊,所以許多文章並沒有刻意保留,有的連電子文檔都一時難找了。現在能夠形成一本20多萬字的書,要感謝幾個人。
首先是山東人民出版社的董新興先生。董先生是山東人民出版社的編輯,也是《經濟學家茶座》的責任編輯,我經常在該刊上寫文章,他對我的文章關注已久,正式約我在他所在的出版社出一本隨筆集,免去我聯繫其他出版社的許多麻煩。與此同時,還要借這個機會感謝他為《經濟學家茶座》多年來的出版所作的貢獻。
其次是我的學生潘永濤博士。他是我的隨筆和部落格文章的熱心讀者,並時常就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獨特理解。這本集子裡的多數文章都是他從報刊和網路上找來的,並做了初步的整理和匯集工作。沒有他的貢獻,這本書幾乎是出不了的。
還有一位是校友韓會朝,他十多年前是我的學生,畢業後長期在華為公司海外部工作。職業經理人的繁忙工作,海外生活的匆促不定,並沒有讓他丟舍對文墨的喜愛,和我一直保持文字上的聯繫。那篇《一座城市的千年沉浮》是三年前寫的,這次想收進集子卻找不到電子文檔,就在部落格上留言,請我的學生或看我文章的讀者幫忙。沒想到第二天給我傳來文章的就是韓會朝。後來回憶起,該文寫好後曾給他一看,沒想到他一直保留,並告訴我三年中讀過多遍,令我感動。現在,會朝又回到學校再度深造,擁十年海外工作的閱歷經驗,一定學術有成,寫出許多精彩的好文章,值得期待。
這本書是我已出的許多本書中的一本。從功利的角度說,這本書不會帶來什麼,因為我不會拿這本書去參加評獎,也不會有引用率之類的指標,但我還是會珍惜的,因為是用心去寫的,是因喜歡而寫的。
徐康寧
2012年2月於南京蘭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