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口庵關城

峰口庵關城過了十八盤,即到峰口庵關城。峰口庵,又名峰口鞍、風口岩,俗稱風鞍兒、大風鞍。驢友們顯示的定位是:東經115°59′57.5″,北緯39°55′33.8″,海拔在950米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峰口庵關城
  • 地理位置:北京市龍泉鎮圈門以西5公里處
  • 別名:峰口鞍、風口岩、風鞍兒、大風鞍
是兩溝分水嶺
因地處“V”形山口之底,東西又各有一條大溝,東風或西風由此衝過,常年有風不斷,風勢峻急,故稱風口岩;因南北兩山夾峙,似倒放的馬鞍,故稱峰口鞍;又稱峰口庵。在山隘最窄處,建有關城,至今仍存。據《北京百科全書·門頭溝卷》載:“峰口庵關城,位於龍泉鎮圈門以西5公里古道上。東行10公里過永定河入京,西行10公里至王平口,為京西玉河古道險隘關口。關下古道寬6.2米,用石塊鋪砌,約隔1米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塊鬆動下滑。關口南北皆山峰。關城用山石砌築而成。券洞高4米,寬3米,深6.25米。城台高6.2米,城台南北兩側有石牆數十米斜上橫攔山口,扼守要衝,清代為宛平縣王平口與玉河鄉交界處,由王平汛綠營兵把守。西北有一平場,即峰口庵遺址。”
在峰口庵關城上環顧,東望,左有九龍山大嶺,右有九龍山南大嶺,像兩臂伸向永定河邊;由近及遠,官廳、天橋浮、圈門、河灘及永定河東岸之三家店、五里坨、高井、石景山一覽無遺。西看,左側大嶺直繞向鐵坨山。前有花溝,後有門頭溝,各向東西。花溝向西、向北、再向東,在王平鎮南澗村口匯入永定河;門頭溝,經圈門,在河灘東匯入永定河;峰口庵既是這兩條溝的源頭,也是它們的分水嶺。
峰口庵關城下倒放著幾處石碑。史料記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立的《永遠免夫交界碑》最能說明這一帶走窯生活的艱苦。現在能看到的是清道光十四年立的《峰口庵重修東西山路碑》,額書“萬古流芳”,重修峰口庵的用途是什麼,“固嶺上之通衢實山中之捷徑……至今游其下者,皆曰蕩蕩平平。行其巔者,俱雲熙熙皞皞。”誰誰捐了多少銀兩,悉數寫上。
如今,全副武裝的戶外愛好者重新踏上這條路途,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在峰口庵關城西南約200米處的地方看那些蹄窩(海拔817米,東經115°59′54.8″,北緯39°55′30.4″),這變成了徒步京西古道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十多米的石道上,有蹄窩158個,其中較深的有66個,最深多半尺。無論是專程來此,還是順路經過,見到蹄窩密集處,都表示難以置信,甚至懷疑其為人工雕磨,這些痕跡被認為是“辨明古道和古道繁華程度最簡便直觀的辦法”。北京京西古道文化發展協會的徐賀成介紹,一隻馱煤的騾子,負重加自重,少說有六七百斤,重力放在釘有鐵活的蹄子上,路面單位受力面積比人踩時要大得多,所以牲畜能踩出大蹄窩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