峁水河

峁水河

峁水河,《水經注》稱楊廉川水,又名紅河,有地圖示注為冒水河。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西漢水的支流,發源於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鄉蘆子灘北蘆子溝,自北向南流經楊家寺鄉、禮縣紅河鎮,馬河鄉、鹽官鎮,在鹽官鎮新中川(上磨村)江入西漢水。全長37.5公里,流域面積244.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秦州區的西支源,禮縣的花石河、劉家河等。

峁水河(紅河),多年平均流量0.87秒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2752.1萬立方米,流域水土流失比較嚴重,輸沙模數4428.56噸/平方公里,輸沙量67.013萬噸/年。

1958年在紅河鎮建一座,回水岳家村,形成一個庫容12512萬立方米的紅河水庫,節制流量,蓄水灌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峁水河
  • 別名:楊廉川水、冒水河
  •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西漢水的支流
  • 流經地區:秦州區、禮縣
  • 發源地:秦州區楊家寺鄉蘆子灘北蘆子溝、西河
  • 河長:37.5 km
  • 流域面積:244.1 km
  • 河口:禮縣新中川(上磨村)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歷史文化,

幹流概況

峁水河
峁水河幹流走向及水系分布
峁水河,即《水經注》楊廉川水。又名紅河,源頭有二支:北支(北河)源於秦州區楊家寺鄉蘆子灘北蘆子溝,自北向南流經史家河、彭家莊、宋家莊,至楊家寺村與西支匯合。南流經中川,至士子村附近出境入禮縣紅河鄉,秦州區境內主流長15.5公里,流域面積92.75公里。
在禮縣境,繼續向東南流會花石河(源於該鄉霍家川),二水合流經小高家村峽谷。1958年在此建水庫一座(紅河水庫,又稱秦皇湖),回水岳家村,形成一個庫容12512萬立方米的紅河水庫,節制流量,蓄水灌溉。又東南流經草壩鄉課寨村,又會馬河鄉劉家溝河(始該鄉八廟溝),再向前流5公里,至新中川(上磨村)入西漢水,全長37.5公里,流域面積244.1平方公里。
峁水河
秦州區楊家寺鎮河段
峁水河
下游鹽官鎮段

水文特徵

峁水河(紅河),全長37.5公里,流域面積244.1平方公里,比降17%,多年平均流量0.87秒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2752.1萬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369.4秒立方米(1971年7月7日),最小流量0.006秒立方米(1964年8月29日),輸沙模數4428.56噸/平方公里,輸沙量67.013萬噸/年。

主要支流

西支(西河,即《水經注》認定的楊廉川水源頭,一般行政地圖不載。)源於楊家寺鄉劉家大莊西部山溝,自西向東經土盆子、馬河灣、田家莊,至楊家寺村匯入峁水河,
峁水河
花石河花石村段
峁水河
花石河紅河村段
花石河,源於禮縣紅河鎮霍家川,自西向東流經霍家、上楊、花石等村,在紅河鎮江入峁水河。
劉家溝河,始禮縣馬河鄉八廟溝,向東南流經八廟、郭河、陽坡、唐灣等村,在鹽官鎮入峁水河。

治理開發

峁水河
峁水河風光
峁水河
峁水河風光
紅河水庫,是灌溉、防洪、養魚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位於禮縣城東北方向40公里處的紅河鄉石溝村。攔蓄紅(橫)河水,上游水系發源於蘆子溝、土棚子、尖山子等三個地方,屬西漢水一級支流:控制流域面積167平方公226禮縣誌里。1957年,12月22日開工興建,次年9月大壩合攏,1959年1月5日竣工。因庫址選在石溝與石嘴兩村之間,原定名為雙石水庫。1958年改名為紅河水庫"。時壩高26米,庫容1252萬立方米,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200年一遇校核。
1975年批准擴建。1976年3月13日動工,1979年12月底全面竣工。擴建後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設計,500年一遇校核。大壩增高到30米,長361.4米,頂寬6米,高程為230米,並設1.2米高的防浪牆;壩底寬186.5米,長180米,引壩長102.59米,背水面草皮護坡,迎水坡為砌石襯護,總庫容1475萬立方米,死庫容610萬立方米,興庫容865萬立方米。
紅河灌區,從1962年開始至1988年底建成東、西、南,總4條幹渠、長38公里,其中高標準襯砌25公里,設計引水流量3秒立方米,實際過水15秒立方米,斗渠92條,長38.9公里,建築物464座,灌溉範圍包括:鹽官、草壩、祁山、民族4個鄉(鎮)的18個村的川地。設計有效灌面2萬畝,實際1.8萬畝,保灌1.5萬畝,實灌最多1.8萬畝(1975年),最低0.21萬畝(1985年),從1982年開始徵收水費,最多年收0.8萬元,最少0.2萬元,灌區糧食畝產比旱區高50至100公斤。
1953年,鹽官鎮組織農民開挖水渠,引峁水河澆灌中川村農田200餘畝,當年豐產,定名“豐產渠”。

歷史文化

據天水市《秦城區志》,峁水河流域是秦人早期的居地,著名的西垂宮就在這一帶。春秋時期,秦莊公、秦文公在秦州區西南峁水河流域修筑西垂宮。約在莊公元年(前821年)始建,至文公元年(前766年)建成。故莊公為“西垂大夫”,莊公長男世父日:“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其孫文公“居西垂宮"(《史記·秦本紀》)。其地在上邦縣西南九十里,即秦漢西縣故城。“秦莊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與其先大駱犬丘之地,為西垂大夫,亦西垂宮也。一(《水經注》)。不過,下游的禮縣則認為西垂宮在禮縣永興鄉境內。《禮縣誌》載:秦襄公七年(前771),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周幽王於驪山下。秦襄公領兵救周,力戰有功。周平王避犬戎難,東徙洛邑,襄公擁兵護送平王。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今陝西岐山縣)以西地,秦始有國,都西垂宮(禮縣永興鄉一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