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岳碑亭
- 位於:上海市浦東區
- 性質: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 尺寸:高165公分、寬82公分
石碑簡介,歷經滄桑,文獻記載,
石碑簡介
在川沙古城牆上,掩映在枝葉扶疏的樹叢間,有一座紅欄黛瓦的兩層樓亭,這就是具有百餘年歷史的岳碑亭。登上高爽寬敞的亭樓,可憑欄遠眺、俯視,亭頂飛檐翹角、仙鶴獨立屋脊,與南端魁星閣、北端文筆塔及城牆下的敬業堂互相映襯,形成了浦東新區特有的文物古蹟群。亭內豎立石碑一塊,為青石,高165公分、寬82公分,上刻刻著民族英雄岳飛應商丘狂學士李夢龍之邀,而書於河南開封舞劍閣的七言絕句:
學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頹倒瓮頭低。
歷經滄桑
明朝嘉靖年間,傳說有位叫王潭的醫生,出身於九代世醫家庭,醫術高明,被皇帝聘為御醫,發跡後,在家鄉川沙北門城外建造了一座家廟,取名“種德寺”,為了表示身份,請來了當時有名的天台山了心和尚做主持僧。而了心和尚是李夢龍再傳弟子,他隨身帶來了李夢龍傳下來的岳飛詩幀墨跡。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川沙廳同知鄭其忠在種德寺發現了岳飛的手跡。為防止文物湮沒失傳,就把岳飛的詩文摹勒於石,立於種德寺內。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種德寺毀於大火,石碑倒於荒煙蔓草之中。後來石碑被川沙廳知事陳方瀛(浙江海鹽人)發現,移到城內觀瀾書院(現觀瀾國小前身)荷花池畔草地上,並為石碑建了座小亭。1913年,小亭因年久失修而倒毀,石碑便移到書院東側的文昌宮,砌與牆壁之中。1929年7月,學校第23屆畢業生又把石碑移到城牆上,重新建亭保護,並取名岳碑亭。
“文革”期間,經學校師生盡力保護,碑亭才得以保存,但碑刻還是搞得刀痕累累,有些字跡已難以辨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碑亭又重新受到社會各方的重視,對碑亭進行過幾次修繕。1982年上海市副市長宋日昌為碑亭書寫了橫匾。1987年,邑人陶伯育出資重建碑亭,為現狀。1995年新區文管部門對碑亭進行了保護性修繕,並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又被列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基地。
文獻記載
建於1929年7月,原在川沙縣城東南殘封牆處(城廂鎮國小校園內)。亭內豎一碑,高165厘米,寬82厘米。上刻一詩:“學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頹倒瓮頭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緣何只自迷。”落款具名岳飛。民國川沙縣志·藝文志》稱是據岳飛在大梁(今河南開封)舞劍閣手書,贈學士李夢龍詩幀泐石。關於岳飛詩幀的來歷,《川沙縣志》記載:“前明王氏既建種德寺,延了心為主持。了心本天台僧。宋時有狂學士李夢龍者,與岳武穆善,王嘗書詩幅贈之,後李祝發。天台了心,其後裔也。故詩有岳字、宋紙、藏經等,俱攜自天台來者。”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川沙同知將其墨跡摹經勒於石,置城北門外種德寺內。鹹豐十一年(1861年)種德寺火毀,碑棄於雜草中。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移觀瀾書院池畔(今城廂國小內),建亭貯之,宣統年間亭毀碑撲。1913年,移院內東首文昌宮牆內,後又移今址。岳飛詩幀流傳至解放後,原由邑人張志鶴保管,經黃炎培商議,1953午交南京博物館保存。近人蔡鈞培竹沙新竹枝詞》詠日:“岳碑亭久歷滄桑,片石長留翰墨香。民族英雄忠義氣,龍蛇筆勢共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