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岳永逸 ,男,四川劍閣人,中共黨員、博士,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生活文化傳承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民間文藝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北京市“百人工程”中青年理論人才培養計畫成員,
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 理事、學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華曲藝學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會員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日本
神奈川大學 COE訪問研究員,
香港浸會大學 訪問學人,劍橋大學訪問學者,兼任CambridgeJournalofChinaStudies(《劍橋中國研究》)、《中國節日誌》和《中國民俗志》編委。
獲得獎項 岳永逸已經出版專著《靈驗·磕頭·傳說:民眾信仰的陰面與陽面》、《老北京雜吧地:天橋的記憶與詮釋》、《憂鬱的民俗學》、《行好:鄉土的邏輯與廟會》、《都市中國的鄉土音聲:民俗、曲藝與心性》等9部,主編《中國節日誌·妙峰山廟會》、《新中國北京文藝60年:1949-2009.民間文藝卷》等6部。曾先後榮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第九、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學藝術著作獎、第五屆“北京中青年文藝工作者德藝雙馨獎”、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理論獎和“‘騰訊·商報華文好書’2015年度社科類好書獎”、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開設課程 民間社會制度研究;北京民俗文化;當代文化人類學專題;宗教民俗學;邊緣群體研究
個人簡歷 --------------------------------------------------------------------------------
1990.7-1998.8 在四川省劍閣縣的鄉鎮從事中國小教育工作。
曾經擔任的社會工作:
--------------------------------------------------------------------------------
曾經從事過山區中國小的教育工作,在報社擔任過編輯、記者;
現在是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北京市“百人工程”人選;
個人專著 《人生儀禮:中國人的一生》,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
《都市中國的鄉土音聲:民俗、曲藝與心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015年11月21日,入選《新京報》“2015年度好書書單”100種, B07版;2015年12月29日,入選“2015商報·騰訊年度原創華文好書名單社科類10種”】
《行好:鄉土的邏輯與廟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2015年11月5日,入選2015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100本初選書目,《晶報》A07版】
《憂鬱的民俗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老北京雜吧地:天橋的記憶與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靈驗·磕頭·傳說:民眾信仰的陰面與陽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田野逐夢:走在華北鄉村廟會的現場》,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溫故:正在消失的服飾》,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7。
個人編著 主編, 《中國節日誌·妙峰山廟會》,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執行主編,《
節日研究 》第二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主 編,《新中國北京文藝60年:1949-2009.民間文藝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
副主編,《中國民俗文化志·北京·門頭溝區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個人作品 研究興趣
從日常生活和信眾實踐研究中國當代的鄉土宗教與鄉村廟會;中國近現代都市文化,尤其是諸如相聲等市井文化百年來的演進、藝人群體的生成、日常生活及其現代演化;民俗學理論,民間文藝學,民俗學史、傳說學。目前的主要興趣在於,從鄉土民俗學到都市民俗學的中國民俗學轉型的探討、都市特定群體生存現狀的調查研究和1937-1949年中國民間文學史和民俗學史的研究。
翻譯文章
2017 《恭迎聖果:文革中被視為聖物的芒果》,《宗教人類學》2017(8)
2014 《中國對民俗的使用》,《
民俗研究 》2014(2):38-45
2008 《<通過儀禮>英文版導言》,《民俗研究》2008(1):13-23。
2008 《<通過儀禮>第一章 儀式的類型》,《民俗研究》2008(1):24-35。
2008 《<通過儀禮>第十章 結論》,《民俗研究》2008(1):36-40。
個人書評
2016 《黃炎村的生活倫理:日常有詩意,平淡見真情》,《新京報·書評周刊》2016年3月5日B02、B03版
2015 《人窮了當街賣藝:舊京“勞作女性”的糾結》,《新京報·書評周刊》2015年9月12日B14版
2015 《和鄉村漸行漸遠,念鄉愁且行且回頭》,《新京報·書評周刊》2015年5月2日B08版
2013 《水窮雲起:周作人的脾氣》,《讀書》2013(10):138-146
2011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
讀書 》2011(9):159-162.
2011 《多面的胡仙與另一隻眼:評<胡仙敬拜:帝國晚期和現代中國的權力、性別與民眾宗教>》,《開放時代》2011(9):148-158。
2009 《中國民間宗教:隱喻誰的帝國——評<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與李華偉合寫),《宗教人類學·第一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p404-414。
2008 《時空體認的轉換及迷失——<自我的他性>讀後》,《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5.1:187-193。
2002 《紅山峪村村民生活的濃描與實錄——我讀<紅山峪村民俗志>》,《民俗研究》2002(2):176-183。
個人專欄 《新產經》“思想者”專欄“憂鬱的民俗學札記”
2012 《國小科的大窘境》,《
新產經 》2012(4):87-90
2012 《“民俗學,那是幹啥的”》,《新產經》2012(5):77-78
2012 《另類的也是真實的中國民俗學小史(上):重讀楊堃的《民俗學與通俗讀物》和《我國民俗學運動史略》,
《新產經》2012(6):83-86
2012 《另類的也是真實的中國民俗學小史(下):前賢努力的國殤》,《新產經》2012(7): 88-90
2012 《豎筷插碗:消逝的、潛存的、應景的民俗》,《新產經》2012(8):82-84
2012 《禮尚往來:鄉土中國的醫患關係》,《新產經》2012(9):77-79
2012 《日漸文藝化的倒痰》,《新產經》2012(10):73-74
2012 《常與非常:母親的家世》,《新產經》2012(11):73-76
2012 《是與非:槐樹地的風水》,《新產經》2012(12):87-89
2013 《“兩頭蛇”的窘境》,《新產經》2013(1):82-84
2013 《擦肩而過的走陰》,《新產經》2013(2):76-78
2013 《“我的病是你們整出來的”》,《新產經》2013(3):74-76
2013 《孝道的弔詭:老無所樂》,《新產經》2013(4):74-76
2013 《忍辱負重的非遺(上)》,《新產經》2013(5):74-75
2013 《忍辱負重的非遺(下)》,《新產經》2013(6):88-89
2013 《沒了眼睛與嘴唇的土地》,《新產經》2013(7):76-77
田野筆記
《新京報》2012年4月至6月。
研究課題 2016-2018年,岳永逸主持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2016北京市宣傳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項目“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研究”(2016XCB106)
2015-2017年,岳永逸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的北京師範大學自主科研基金項目“都市民俗學視野下地位群體的日常生活研究”。
2014-2017年,岳永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北平燕京大學 、
輔仁大學 的民間文學及民俗學研究(1937-1949)”(14BZW153)
2011年,岳永逸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的“中國節日誌”(09@zh013)的子課題“廟會、祭會類項目的預研究”。
2010-2014年,岳永逸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的“中國節日誌”(09@zh013)的子課題“蒼岩山廟會”(JRZ2009028)。
2009-2012,岳永逸主持完成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建設與改革項目通識教育優質課程“中國民俗文化(09-02-08)”。
2008-2010年,岳永逸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的“中國節日誌”(09@zh013)的子課題“妙峰山廟會”(JRZ2008003)。
2007-2010年,岳永逸主持完成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究”(07JJD740066)子項目“雜技與競技傳承人調查”。
2004-2006,岳永逸獨立完成北京師範大學青年教師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清末與民國時期北京天橋街頭藝人研究”。
個人榮譽 2016年12月,專著《行好:鄉土的邏輯與廟會》榮獲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015年12月,專著《都市中國的鄉土音聲:民俗、曲藝與心性》榮獲“‘騰訊·商報華文好書’2015年度社科類好書獎”
2014年9月,論文《城牆內外:曲藝的都市化與都市化曲藝》榮獲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曲藝家協會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理論獎。
2012年10月,專著《老北京雜吧地:天橋的記憶與詮釋》榮獲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11年12月,專著《靈驗·磕頭·傳說:民眾信仰的陰面與陽面》榮獲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的“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藝學術著作獎”。
2010年11月,榮獲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頒發的“第五屆北京中青年文藝工作者德藝雙馨獎”。
2009年12月,專著《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和參與主編的《中國民俗文化志·北京·門頭溝區卷》雙雙在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舉辦的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文藝作品徵集評獎中榮獲“榮譽獎”。
2009年10月,專著《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和參與主編的《中國民俗文化志·北京·門頭溝區卷》雙雙榮獲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的“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藝學術著作獎”。
2004年11月,論文《村落生活中的廟會傳說》榮獲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頒發的“第四屆
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 理論文章二等獎”。
主要論文
2017
《精神性存在的讓渡:舊京的廟會與廟市》,《民俗研究》2017(1):87-98
《妙峰山的光》,《民族藝術》2017(1):160-165
《天眼、日常生活與街頭巷尾》,《讀書》2017(3)
2016
The Nation-State, the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he Economy of Temple Incense: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a Temple Festival on a Landscaped Holy Mountain, Rural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 vol.13, no.2 (2016.12), pp.240-287
Preface: Beijing and Its Daily Lives,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 vol.11, no.1 (2016.3), pp.1-4
The
Alienation of Spiritual Existence: Temple Festivals and Temple Fairs in Old Beijing,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 vol.11, no.1 (2016.3), pp.1-26
Belief or Leisure: The Evolution of Miaofeng Mountain Temple Festival in the Last Century,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 vol.11, no.1 (2016.3), pp.27-47
《暴風雪的熱度》,《書城》2016(1):83-90
《非遺的霧霾》,《讀書》2016(3):31-38
《粽子與龍舟:日漸標準化的端午節》,《中原文化研究》2016(2):61-65;後被《黨政幹部參考》2016年第10期第34-35頁摘錄
《山西狼/狐精怪故事的比較研究》(與趙雪萍合寫),《民間文化論壇》2016(2):30-48
《儀式、演劇與鄉土》,《書城》2016(5):118-122
《土地的黃昏》,《民俗研究》2016(3)
《革弊?人神敬拜的禮俗讓渡》,《民俗研究》2016(4):54-60
《技術世界民間曲藝的可能》,《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126-132
《民族國家、承包制與香火經濟:景區化聖山廟會的政治-經濟學》,《中國鄉村研究》2016(13): 78-128
2015
《廟會》,《民間文化論壇》2015(6):113-115
《曲藝的現代進路》,《讀書》2015(9):137-144
《官方、消費體制下的節日與狂歡》,《節日研究》第十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第16-17頁
《小劇場的光暈》,《創作與評論》2015(8):92-100
《教育、文化與福利:從廟產興學到興老》,《民俗研究》2015(4):124-133,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宗教》2015年第5期全文轉載,頁147-155。
《摻乎、神聖與世俗:廟會中物的流轉與辯證法》,《世界宗教文化》2015(3):49-54
《宗教、文化與功利主義:中國鄉土廟會的學界圖景》,《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15(2):147-156
《宗教·文化と功利主義:鄉土廟會の展望》,《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 )29(2015.3):17-34
《舞姿的聲音》,《天涯》2015(2):44-47
《視頻化時代的節慶與曲藝》,《曲藝》2015(2):21-22
《城鎮化的鄉愁》,《民間文化論壇》2015(2):11-14【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8期全文轉載,頁8-11。】
2014
Holding Temple Festivals at Home of Doing-gooders: Temple festivals and Rural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 vol.9, no.1(2014.3), pp.36-83
《中國對民俗的使用》,《民俗研究》2014(2):38-45
《生計、文學與政治:被消費的身體》(與孔雪合寫),《清華大學學報》2014(1):151-158
2013
《信仰か、餘暇か》,《比較民俗研究》((forFolklore Studies of ASIA ))28(2013.11): 58-90
《大春節觀的確立:從旁觀型春節到參與型春節》,《西北民族研究》2013(4):22-28
《民俗學志與另類的中國民俗學小史》,《民俗研究》2013(6):5-13
《生命經驗的裸寫:都市民俗志的潘多拉盒子》(與孔雪合寫),《民俗研究》2013(3):47-57。該文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9期全文轉載。
《水窮雲起:周作人的脾氣》,《讀書》2013(10):138-146
《草根·小劇場·空殼藝術:當代藝術神話的生成與光暈》,《民族藝術》2013(2): 47-53。該文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舞台藝術(戲曲、戲劇)》2013年第4期全文轉載
《都市中國的鄉土音聲:守舊的民間敘事》,《青海社會科學》2013(2):181-186
《城牆內外:曲藝的都市化與都市化曲藝》,《思想戰線》2013(1):84-88
The Equality of Kowtow: Bodily Practices and Mentality of Zushiye Belief ,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 vol. 8, No.1, (2013.3), pp.1-20
2012
《雅俗之偽:二人轉的生態學》,《讀書》2012(2):142-148
《現代性的都市民俗學》(與廖明君合作完成),《民族藝術》2012(2):41-47
《教堂鐘聲與晨鐘暮鼓:華北梨區鄉土宗教的賽局圖景》,《民俗研究》2012(5):72-80。該文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宗教》2013年第1期全文轉載
《信仰抑或休閒:妙峰山廟會的百年流變》(與王耀鳳合寫),《北京檔案史料》2012(3):164-188
《被消費的鬼:鬼節中並呈的老鬼和新鬼》,《節日研究·第六輯 鬼節專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32-38頁
2011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讀書》2011(9):159-162
《大春節觀與年味濃淡的色素分析》,《思想戰線》2011(5):67-72.
《多面的胡仙與另一隻眼:評<胡仙敬拜:帝國晚期和現代中國的權力、性別與民眾宗教>》,《開放時代》2011(9):148-158。
《說與寫:雜吧地北京——天橋的敘事學》,《民俗研究》2011(2):214-239。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1(10):80-92全文轉載。
2010
《反哺:民間文藝市場的經濟學——兼論現代性的民俗學》,《思想戰線》2010(5):104-109。
《俯視、蔑視與平視:百年鄉村廟會研究史及其心性》,《節日研究》第一輯,李松、張士閃主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p5-33
《家中過會:生活の流れにおけゐ民眾信仰》,載《比較民俗研究》(forFolklore Studies of ASIA )24(2010.3):71-122
《兩個世紀初的想像:原生態與民間藝術的弔詭》,《文藝爭鳴》2010(3):13-17
《裂變中的口頭傳統:北京民間文學的傳承現狀研究》,《民族藝術》2010(1):6-12。
2009
《中國民間宗教:隱喻誰的帝國——評<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與李華偉合寫),《宗教人類學·第一輯》,404-414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日常表達中的華北鄉土社會》,《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4(2009.12): 25-36
《眼淚與歡笑:唐代教坊藝人的生活》,《民俗研究》2009(3):58-98。
2008
《傳統民間文化與新農村建設:以華北梨區廟會為例》,《社會》2008.28(6):176-193,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09(4):47-55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報》第25期12版(2009年1月6日)轉載。
《磕頭的平等:生活層面的祖師爺信仰——兼論作為主觀感受的民俗學》,《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5(3):21-34.
《學術田野與媒體田野:直面災後族群文化的傳承》,《民族藝術》2008(3):56-60。
《民間藝術、商品與文化自覺——當代中國民俗文化市場繁榮的反思》,《民俗學研究》(Korean Journal of Folk Studies )Vol.22(2008.6),p137-159。《近代都市社會におけゐ底邊階級——北京天橋芸人の由來·自己認識及びその變化》,《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 )22(2008.3),p31-54。
《范·根納普及其<通過儀禮>》,《民俗研究》2008(1):5-12。
《時空體認的轉換及迷失——<自我的他性>讀後》,《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8(1):187-193。
《家中過會:中國民眾信仰的生活化特質》,《開放時代》2008(1):101-121,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宗教》2008年第3期全文轉載,p115-131。
2007
《鄉村廟會的政治學:對華北范莊龍牌會的研究及對“民俗”認知的反思》,收於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五輯)》,203-241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近代都市社會的一個底邊階級:北京天橋藝人的來源、認同與譯寫》,《民俗研究》2007(1):92-120。
2006
《城市生理學與雜吧地的“下體”特徵:以近代北京天橋為例》,《民俗曲藝》(台灣)154(2006.12):201-252。
《無定法的田野——天橋藝人調查的回顧與反思》,《民俗研究》2006(2):35-51。
《日本落語的傳承與文化自覺》,《民族藝術》2006(1):18-30。
2005
《傳統的動力學:娃娃親的現代化生存》,《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5(6):69-78。
《傳說、廟會與地方社會的互構——對河北C村娘娘廟會的民俗志研究》,《思想戰線》2005(3):95-102,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轉載,p17-26。
《民俗學視野下的人文奧運》,《民俗研究》2005(2):29-40。
《鄉村廟會的多重敘事:對華北范莊龍牌會的民俗學主義研究》,《民俗曲藝》(台灣)147(2005.3):101-160。
2004
《民俗學主義的興起、普及及影響》(與西村真志葉合寫),《民間文化論壇》,2004(6):70-75。
《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試行)下》(與劉鐵梁等合寫),《民俗研究》2004(3):152-177。
《對生活空間的規束與重整:常信水祠娘娘廟會》,《民俗曲藝》(台灣)143(2004.3):213-269。
2003
《脫離與融入:近代都市社會街頭藝人身份的建構——以北京天橋街頭藝人為例》,《民俗曲藝》(台灣)142(2003.12):207-272。
《村落生活中的廟會傳說》,《民族藝術》2003(2):43-54。
2002
《紅山峪村村民生活的濃描與實錄——我讀<紅山峪村民俗志>》,《民俗研究》2002(2):176-183。
2001
《當代北京民眾話語中的天橋》,《民俗研究》2001(1):54-67。
社會職稱 《中國節日誌》編委、《中國民俗志》編委,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劍橋中國研究》)編委
北京師範大學生活文化傳承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市“百人工程”中青年理論人才培養計畫成員,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學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中華曲藝學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
日本神奈川大學COE訪問研究員(2005年7月)、香港浸會大學訪問學人(2008.9-2009.9)、劍橋大學訪問學者(2012.9-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