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疽

岩疽是古代對癌症及惡性腫瘤的統稱這些腫瘤表現出向某種間葉組織分化的特點。“中醫對腫瘤認識的歷史已經非常悠久,早在周朝就認識到惡性腫瘤的一些特點。”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說,岩疽的記載首見於宋代的《衛濟寶書》;“外感六淫、七情內傷、飲食勞倦等引起陰陽失衡、臟腑失調,產生氣滯、痰飲、血淤等,留滯於人體,形成岩疽。《諸病源候論》記載:“岩疽者,皮肉中忽腫起,初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這段話是說,腫瘤是逐漸長大的,沒有痛癢症狀,經過較長時間以後,可能長得很大,不能消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疽
  • 屬性:代對癌症及惡性腫瘤
  • 性質:某種間葉組織分化的特點
  • 特徵: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
病因病機,早期症狀,肉瘤預後,疾病診斷,

病因病機

中醫論述:脾主肌肉,由於思慮過度或飲食勞倦傷脾,脾氣不行,津液聚而為痰,痰氣鬱結而成。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一,多因思慮傷脾,脾氣鬱結不散而成瘤。瘤體初覺如桃李,漸大則如拳,其根基明顯而能移,瘤體質堅實而柔韌,皮色不變,無熱無寒。治宜健脾益氣,開郁化痰。

早期症狀

全身多處淋巴腫脹疼痛,皮膚出現大塊血斑、皮疹,肌肉跳動,關節離奇作響及疼痛,肌肉有不尋常的蟲爬感及疼痛,腸胃脹氣及腹瀉,頻繁咽喉炎,盜汗,全身乏力、手腳麻痹,長期牙齦發炎,長期口腔潰爛,厭食,迅速消瘦,心律失常,長期睡覺抽搐
局部症狀:局部疼痛和腫脹或伴有局部皮膚紅、熱,關節積液,肢體或關節活動疼痛和受限等。
全身症狀:可出現低熱消疲、全身不適,及相關部位功能障礙。

肉瘤預後

肉瘤的預後取決於其類型、治療早晚、手術徹底與否、對化放療的敏感度和有無轉移。肉瘤是一種少見的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一般五年生存率小於20%,80%的病人在確定診斷時,有鏡下腫瘤播散和轉移,最常見轉移部位是肺。預後不理想。

疾病診斷

常見於成年人,好發於肩、頸、背、肩胛間、臀部前臂、小腿至膝蓋內測等處。
腫塊多為單個,少數病人為多發,大小不一,呈扁平團塊狀,或分葉狀,體質地柔軟似棉,外觀腫形似饅,用力可以壓扁,推之可以移動,與皮膚無粘連,體表麵皮膚如常,亦無疼痛。生長緩慢,長到一定程度後可自行停止生長而固定不變。另有一種多發性肉,常發生於四肢、胸或腹部皮下,呈多個圓形或卵圓形結節,質地較一般岩疽略硬,壓之有輕度疼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