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烏頭(中藥)

岩烏頭(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岩烏頭,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岩烏頭Aconitum racemulosum Franch.的塊根。分布於湖北西部,貴州北部,四川天全、南川,雲南鎮雄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岩烏頭
  • 別稱:岩烏子、岩烏、雪上一枝蒿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毛茛目
  • :毛茛科
  • :烏頭屬
  • :岩烏頭
  • 採收時間:夏末秋初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g
  • 毒性:有毒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

入藥部位

塊根。

性味

味辛、苦,性熱,有毒。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主治

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跌打損傷:岩烏頭適量,磨酒或泡酒外搽。(《精編中草藥圖譜》)
2、治風濕痹痛:岩烏頭2g,繡線菊20g,毛青岡20g,泡酒外搽。(《精編中草藥圖譜》)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g。

使用注意

炮製後用。孕婦慎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末秋初採挖塊根,去掉苗葉及小根,洗淨曬乾。

二、炮製方法

用清水浸漂7天,每日換水1-2次,待中心軟透後切片,蒸2-3h,取出曬乾。再用熟豬油拌和,炒透入藥。

形態特徵

塊根倒圓錐形,長2.3-3.6厘米,粗9-11毫米,或近圓柱形,長約7厘米,粗約5毫米。莖高40-65厘米,無毛,等距地生葉。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莖中部葉有短柄,無毛;葉片革質,五角形,有時圓菱形,長5.5-9厘米,寬8-10厘米,基部心形或淺心形,有時圓形,三深裂至距基部1.5-2厘米處,中央深裂片卵狀菱形,長漸尖,邊緣疏生三角形牙齒,葉脈多少隆起形成明顯的脈網;葉柄長2.2-3厘米,圓柱形。莖上部葉變小,寬卵形或菱形,三裂稍超過中部,有時狹卵形,幾不分裂。花序有1-6朵花,長2.2-3厘米;軸和花梗均無毛;花梗長約1厘米,稍向下彎曲;小苞片披針形至披針狀線形,長3-8毫米,寬約1.5毫米,幾無毛;萼片藍色,上萼片圓筒狀盔形或高盔形,高2.4-3.2厘米,中部粗5-10(-15)毫米,無毛,下緣稍凹,長1.5-2.4厘米,花瓣具長爪,無毛,瓣片大,唇長約6毫米,距長5-7毫米,向後彎曲;雄蕊無毛,花絲有2枚小齒或全緣;心皮3,無毛。蓇葖長1.6-1.8厘米;種子倒圓錐狀三棱形,長約2毫米,只在一面生橫膜翅。9-10月開花。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600-2300m的山谷崖石上或林中。分布於湖北西部,貴州北部,四川天全、南川,雲南鎮雄等地。

性狀鑑別

母根圓錐形,長約2cm,直徑約1cm;表面暗棕色,有橫皺及縱溝。子根圓柱形,長2.5-3cm,直徑約0.5cm;表面有細縱皺紋和鬚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