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心描述

岩心描述

岩心描述是指觀察描述岩心的岩性、礦物成分、結構組分、生物化石、沉積構造、產狀、孔隙裂縫、各種次生變化、油氣水外滲和含油氣特徵、以及畫素描述圖等方面的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心描述
  • 外文名: Core description
  • 要求:細緻、全面
  • 成果:岩心錄井圖
  • 所屬學科: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
  • 內容:岩性、礦物成分、結構組分等
準備工作,岩心描述原則,要求,岩心描述內容,岩心的油氣水觀察,岩心含油級別的確定,岩心錄井草圖的編繪,

準備工作

1、檢查本次取心次數、井段、進尺、岩心長度和收穫率是否正確。
2、檢查岩心順序,按岩心順序自上而下檢查岩心順序有無顛倒,茬口是否對齊、吻合,磨光面和破碎岩心擺放是否合理。
3、檢查岩心編號、長度記號、岩心卡片是否正確,有無漏、重和不符合要求等。
4、凡長度大於5cm的不同岩性均需分段描述;
5、岩石顏色、含油產狀、層理結構和含有物有變化的均需分段;
6、厚度小於5cm 的含油、氣岩心和特殊岩性,如化石、標誌層等要分段描述。

岩心描述原則

1、重點對含油岩心進行描述,除定名外,還要本著含油、氣、水特徵與沉積特徵並重的原則;
2、對泥質岩類,一般只定名,對結構、構造及特殊含有物也要適當描述。

要求

岩心的觀察描述是正確認識岩心的過程,是一項很細緻的地質基礎工作,既要全面觀察,又要重點突出。對於含油氣岩心的觀察描述,應及時進行,以免油氣逸散揮發而漏失資料。

岩心描述內容

岩心描述與一般野外岩石描述方法和內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①岩性。如顏色、岩石名稱、礦物成分、結構、膠結物及膠結程度、特殊礦物及其他含有物等。
②相標誌。如沉積結構〔粒度、成分、顆粒形態、顆粒排列情況等〕、沉積構造(各種層面構造如水流波痕、泥裂、雨痕、載荷模、枕狀構造、滑動構造以及各種層理構造)、生物特徵(種類、含量、保存倩況)等。
③儲油物性。如孔隙度、滲透性、孔洞縫發育情況與分布特徵等。
在裂縫性油氣田探區,油氣分布受縫洞控制,因此,通過岩心尋找縫洞分布規律,對其聲狀、密度、連通性及油氣情況進行洋細研究。
裂縫統計,是按小層進行描述統計。縫寬小於0.1mm及分枝縫長度小於5 cm的,一般不統計。相鄰岩心段被同一條裂縫貫穿只統計1次。只統計張開縫和方解石充填縫。縫合線和其他物質充填縫不統計,只描述其發育和分布情況。
裂縫發育程度可用以下公式計算:
岩心描述
孔洞描述統計,包括孔洞個數、類型、連通性、分布情況、含油氣情況及充填情況,還包括充填物、充填程度、結晶程度、晶體大小及透明度等。
岩心描述
縫洞組合,指縫洞關係及其分布狀況。以層為單位,逐層統計縫洞發育參數組合關係必須加以詳細描述。縫洞組合關係通常有縫連洞、縫中縫、縫中洞和切割縫等。
④含油氣性。含油氣情況主要根據岩心油氣水觀察諸方面綜合描述。
⑤岩心傾角測定、斷層的觀察、接觸關係的判斷。岩心傾角測定可利用三角板和量角器直接測定,斷層的觀察應注意斷層面上常見到角礫岩、鋁土岩或風化殼產物,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岩層必定相交成一定角度並有地層缺失。

岩心的油氣水觀察

岩心的油氣水觀察,從取心鑽進開始,直到岩心描述工作結束。
取心鑽進時,觀察泥漿槽面的油氣顯示情況。
岩心出筒時,當取心鑽頭一出井日,就要立即觀察從鑽頭內流出來的鑽井液中的油氣顯示特徵,邊出筒邊觀察油氣在岩心表面的外滲情況,注意油氣味。岩心清洗時,邊洗邊做浸水試驗,觀察油氣水顯示特徵,必要時應依次剖開觀察。做好岩心出筒初描觀察記錄。浸水試驗是將岩心浸入清水下約20rnm,觀察含氣冒泡情況,如氣泡大小、部位、處數、連續性、持續時間、聲響程度、與縫洞的關係、有無H2S味等。凡冒氣泡的地方用彩筆圈起來,凡能取氣樣時,都要用針管抽吸法或排水取氣法取樣。
岩心描述時,含油岩心除柱面、斷面觀察外,要特別注意觀察剖開新鮮面含油情況,如油跡顏色、外滲速度、分布面積、含油產狀、含油部分與不含油部分與岩性關係等。凡儲集岩岩心,無論見油與否,均要做氯仿或有機溶劑浸泡試驗,做螢光觀察。
(1)岩心含水觀察。直接觀察岩心剖開新鮮面濕潤程度,濕
潤程度可分為以下級別:
濕潤:明顯含水,可見水外滲;
有潮感:含水不明顯,手觸有潮感;
乾燥:不見含水,手觸無潮感。
(2)滴水試驗。用滴管滴一滴水在含油岩心平整的新鮮面上,滴水不宜過高,觀察水滴的形狀和滲入速度,以其在1 min之內的變化為準分為4級。
滲:水滴保不住,滴水即滲,判斷是含油水層;
緩滲:水滴呈凸鏡狀,浸潤角小於60°,擴散滲入慢,判斷是油水層;
半球狀:水滴呈半球狀,浸潤角在60~90°之間,不滲,判斷是含水油層;
珠狀:水滴不滲,呈圓珠狀,浸潤角大於90°判斷是油層。
(3)塑膠袋密封試驗;取岩心中心部位無鑽井液或人為水浸的岩樣1塊(20~30cm3)裝入透明塑膠袋內封口密封,置烈日或45~55℃下30min,觀察袋內情況。觀察結果可分為3級。
霧濃:袋壁有水珠,岩樣表面有明水,判斷為水層;
有霧:水珠不明顯,袋內明顯潮濕,判斷為含水層;
霧稀薄或無霧:岩祥表面乾燥無潮氣,判斷為不含水層。
含油儲集岩含水觀察以滴水試驗為主,含氣儲集岩的含水觀察以直接觀察和塑膠袋密封法為主,其他方法僅供綜合判斷時參考。
(4)螢光試驗法。由於沉積岩中的瀝青和原油及某些礦一物,在紫外光照射下有不同的發光現象,所以可按發光的不同顏色來確定物質的性質。一般情況下,瀝青質和油質發光顏色及處理方法如圖所示。
從紫、藍紫、青藍和藍色至黃橙、棕到深褐色,是從輕質油逐步過渡到重質油的一系列發光順序。毛細管發光分析結果也證明了上列順序。
岩心描述
油:淡青、黃色;
焦油:黃、褐(橙)色;
瀝青:淡青、黃、褐、棕色;
地瀝青:淡黃、棕色。
但一些礦物的發光顏色不是這樣,它們是隨不同的濾色而具有與濾色相同或近似的發光顏色。例如方解石在紅色濾光下呈紅色,在紫色濾光下呈紫色。
因此,在現場上套用上述不同發光顏色,可以區別出原油的性質,也可以區別出礦物發光的顏色。

岩心含油級別的確定

含油級別是岩心中含油多少的直觀標誌。所以含油級別是判斷油水層或油層好壞的主要標誌,但不是絕對標誌。例如,含油級別高的砂層往往是油層,含油級別低的砂層往往是乾層、水層。而相反的情況也是有的,氣層、輕質油層、嚴重水浸的油層等岩心往往含油級別很低,甚至看不出含油。
含油級別主要依靠含油麵積大小和含油飽滿程度來確定。一塊岩心沿其軸面劈開,新劈開面上含油部分所占面積的百分比,稱為該岩心含油麵積的百分數。通過觀察含油岩心光澤、污手程度、滴水試驗等可以判斷含油飽滿程度。
含油飽滿程度一般分3級:
含油飽滿:岩心顆粒孔隙全部被油飽和,新鮮面上油汪汪的,顏色一般較深,油脂感強,油味濃,出筒新劈開面原油外滲,手摸岩心原油污手,滴水不滲;
含油較飽滿:顆粒孔隙充滿油,但油脂光澤較差,油味較濃,捻碎後污手,滴水不滲;
含油不飽滿:顆粒孔隙僅部分充油,一般顏色較淺且不均勻,油脂感差,不污手,滴水微滲。
根據儲集層儲油特性不同,分為孔隙性含油、縫洞性含油,並分別劃分含油級別。
(1)孔隙性含油。
①孔隙性含油是以岩石顆粒骨架間分散孔隙為原油儲集場所,岩心以岩性層為單位,以新鮮斷面的含油情況為準。分為以下6級:
飽含油:觀察截面9}%以仁見原油,含油均勻、飽滿.原油明顯外滲;
富含油:觀察截面75%以上見原油,含油均勻,含封閉的不含油的斑塊或條帶;
油浸:觀察截面40%以上見原油,含油不均勻,含較多不含油的斑塊或條帶,有水漬感,滴水不能呈珠狀或半球狀。
油斑:觀察截面40%~5%見原油,含油部分星斑塊狀、條帶狀;
油跡:觀察截面上只能見到零散的含油斑點,面積在5%以下;
螢光:肉眼看不到原袖,螢光檢測有顯示,系列對比達6級以上(含6級)。
②岩屑以岩屑錄井分層為單元,在自然光下挑選真岩屑,計算挑出的真岩屑中含油岩屑的百分含量並定級。
(2)縫洞性含油。
①縫洞性含油是以岩石的裂縫、溶洞、晶洞作為原油儲集場所,岩心以縫洞的含油情況為準,分為以下4級:
富含油:50%以上(含50%)的縫洞壁上見原油;
油斑:50%一10%(含10%)的縫洞壁上見原油;
油跡:只有10%以下的縫洞壁上見原油;
螢光:縫洞壁上看不到原油,螢光檢測或有機溶劑滴泡有顯示,系列對比達6級(含6級)。
②岩屑層以含油岩屑占同層真岩屑百分含量為準亦分為4級:
富含油:岩屑層含油岩屑占真岩屑的5%以上(含5%);
油斑:岩屑層含油岩屑占真岩屑的5%~15(含1%);
油跡;岩屑層含油岩屑占同層真岩屑百分含量小於1%;
螢光:肉眼看不到含油岩屑。螢光檢測或有機溶劑滴泡有顯示,系列對比達級6級以上(含6級)。

岩心錄井草圖的編繪

為了便於及時分析對比,指導下一步工作,應將岩心錄井取得的各種資料、數據用規定的符號繪製岩心錄井草圖。繪製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①圖中用的岩心數據(如岩心收穫率、編號、分段長度等)必須與原始記錄完全一致,深度比例尺與電測放大曲線比例尺一致(一般為1:50或1:100)。
②圖中的岩性剖面在繪製時用筒界作控制。岩心收穫率低於100%時,從上往下繪製,底部留空,待再次取心收穫率大於100%(即套有前次余心)時,向上補充(自下而上繪製),即套心一律畫在前次取心之下部。因岩心膨脹或破碎而收穫率大於100%時,應根據岩心實際情況在泥質岩段破碎處合理壓縮成100%繪製。
化石及含有物、取樣位置、磨損面等,用統一圖例繪在相應深度。以黑框及白框表示不同次取心,框內斜坡指向位置為磨損面位置,框外標記樣品位置,樣品編號可採用5、10編號,根據樣品頂界距本筒頂界的距離來標定樣品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