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庵嶺古道

岩庵嶺古道

岩庵嶺古道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大嶨鎮珊門村雲楓路1號至里陽鄉西山村漈頭庵, 南北走向,明、清古道,全程約2公里,古道上通里陽鄉,下達大嶨鎮泰順縣玉壺鎮平陽縣。舊時古道路面主要以不規整塊石為主,後期維修時部分路段用花崗岩條石鋪砌,多拐。古道上人文景觀眾多,路旁有明萬曆十三年(1585)建造此古道的摩崖石刻、岩庵寺、雲江亭、青雲亭、怡然亭、茶亭、地主廟、雙楓亭、洞橋,其中始建於唐代、明永樂年間重建的岩庵寺為縣級文保單位;古道植被豐茂,樹木遮天。 2009年1月7日公布為文成縣第六批縣級文保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庵嶺古道
  • 外文名:The ancient Ling Ling Road
  • 所屬地區: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大嶨鎮
  • 始建年代:唐鹹通丙戊年(866)
  • 文物屬性:文成縣第六批縣級文保單位
人文歷史,特色,沿途風景,

人文歷史

岩庵始建於唐鹹通丙戊年(866)。建庵以來,香火旺盛,特別是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或佛教的節日,香客遊人絡繹不絕。但由於朝代更換,其間也有幾度興廢。說起緣由,民間有多種說法,影響最大的是“呂純陽智除三禿驢”。說的是大唐時節,岩庵出了條蟒蛇精,作惡多端,傷害百姓,山上的土地公公忍無可忍,啟奏玉皇大帝,滅妖除害。玉帝派神仙呂洞賓前來收除。呂洞賓化名山石道入,滅掉蟒蛇精。百姓個個感激,紛紛求山石道人留下來。呂洞賓也愛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就答應留在山上傳授道術。這以後,白雲庵山石道人名聲遠揚,遊人香客常年不斷。
白雲庵的香火這樣盛,惹起了鄰近三個庵堂和尚的妒忌。這三個庵堂是珊門口的水口庵、龍潭坑的龍潭庵、岩庵背的虎頭庵。當家的全是野和尚,乾盡壞事。他們想火燒岩庵,早被山石道人識破。道人端來淨水碗,邊灑邊念咒語,還召來龍潭坑的兩條山龍,除了三害,岩庵毫髮無損。至今,此庵的大雄寶殿後面的岩漈頭水流不斷,常年噴灑,人們稱它“晴雨瀑”,就是當年兩條山龍吐出的龍水。山石道人將三具屍體變成兩個石人,一支蠟燭,分別安在十八拐兩邊和回端石步的中心。沒過多久,他回天界去了,寫了幾句詩留在岩庵的石碑上。如今,呂洞賓的詩碑也還在,十八拐的石人和石蠟燭也照舊豎著。

特色

嶺以庵為名,只因庵築於險峻的山崖之下,故名岩庵。岩庵又稱白雲庵,因位於雲峰山懸崖絕壁之上,仿佛高築於白雲之間,故名。
岩庵嶺古道示意圖岩庵嶺古道示意圖
古道初以塊石為主要構築材料,不同歷史時期均有香客捐助。古道邊117株古楓香樹,逶迤連綿在不斷升高的古嶺上。一路行來,有行善者頃力闢建的青雲亭、怡然亭、雲峰亭、雙楓亭,供人歇息、觀景,更有豐茂的植被,聳峙的奇峰,鳥語花香,景色宜人。

沿途風景

登文成岩庵嶺紅楓古道,追尋古道紅楓情懷。初冬漸寒登文成岩庵嶺紅楓古道,雖然楓葉沒什麼紅,但見巍巍高山的古楓樹枝壯葉茂,樹大雄偉。紅楓夏可遮陰,冬葉落了又可曖陽。遙想古人桃擔健步走在古道上是多么的幸苦,還好有楓樹遮陰曖陽。古有紅葉放在信件中記相思之說,有詩說: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古道邊,落葉交織,古樹下泉水淙淙,瀑布飛泄,滿目青綠,內心舒暢。紅楓古道走走,醉美致情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