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寺文峰塔

岩寺文峰塔

岩寺文峰塔又稱水口塔或岩寺塔,位於今安徽省黃山徽州區岩寺鎮北郊的原入村口,西鄰豐樂河,至今已有近五百年歷史,在通往岩寺高速入口的公路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塔的全貌。該塔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寺文峰塔
  • 別稱:水口塔
  • 地點:今安徽省黃山徽州區岩寺鎮北郊
  • 時間:明嘉靖23年
  • 級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設沿革,文化遺存,文物現狀,經營情況,

建設沿革

岩寺文峰塔始建於明嘉靖23年(即公元1544年),為里人鄭佐倡建,歷時十五載。鄭佐,字雙溪徽州岩寺人(所以上文稱里人,鄉里的意思),是明代正德甲戌進士,官至貴州右參政。
鄭佐為建此塔確實費了不少心血,從設計到落成花費15個春秋,耗資四萬多兩白銀,每一層由哪些人捐獻統統銘刻立碑。僅塔心木一項,就訪遍了全縣諸山,最後還是在黟縣漁亭大聖山覓得的。這株高13丈的巨材,從伐倒到運來岩寺,百把里地就整整花了三年。為鑄造塔頂的葫蘆寶瓶,他參考了南京報恩塔、紹興大禪寺塔以及泗州塔多處圖形。
以往,特別是清代,每逢農曆二月初二,四鄉八里的人有游塔慣例。白天遊人如織,夜間點燃塔燈,從最高層連珠下垂,倒也五彩繽紛。每逢游塔盛會,塔四周便象北京“天橋”一樣熱鬧,有說大鼓的、玩雜耍的、變戲法的、賣藥的、擺攤的、設賭的,五花八門。現在七、八十歲老人,少年時還見過游塔場面,至今記憶猶新。

文化遺存

文峰塔參照當時紹興大禪寺塔、南京報恩寺塔、泗州塔樣式,塔八角七層,高67米,是徽州塔高之最,登文峰塔,可遠眺黃山煙雲,近瞰古鎮全貌。
塔底直徑8米,逐層略內收。底層塔檐外伸1.5米,向上逐層加長,至第七層椿伸出3米,使上層檐水直滴至地,避免各層塔體被積水剝蝕,既保堅固,又利觀瞻,成為徽州古塔之奇構。
塔內有磚階盤旋而上,每層皆有佛龕、金匾。歷朝鹹有修葺。清末塔檐被焚,民國初塔頂遭雷擊倒坍,現僅存珠墩以下磚砌塔身。
塔東側建有鳳山台,與塔同時所建,以襯塔景,今仍存。鳳山台又名點將台,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次年2月,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及陳毅、張雲逸等同志率領7000官兵在皖南重鎮岩寺集中整編,軍部及政治處設在岩寺后街的金家大院內,鳳山台就曾用作閱兵點將之用。
整個“鳳山台”全部用石條砌成,台上原有樓閣三間,左右兩間供遊客休憩,中間一間塑有玉虛神君像,系道家供奉場所。上題匾額“中天積翠”四個大字。台前圍砌院牆,朝南開一大圓門,門上有“鳳山靈境”匾額一塊,為潘緯所書。
塔西有佘(shé)公橋(已毀)。佘公橋又名新橋。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里人佘文義獨資建造,比文峰寶塔早建八年,該橋毀於1969年7月5日特大洪水。
據說當年的倡建人鄭雙溪以為豐樂河水順流東去,有失岩寺之風水,宜以文峰塔為筆,佘公橋為墨,以田疇為紙(一說以長坦山為紙),鳳山台為硯,象徵本鎮水口之高雅,以鎮風水,企盼岩寺鎮文運昌盛,人才輩出。

文物現狀

文峰塔主體建築雖仍然矗立,但是,由於缺乏保護和修繕,塔體有多處開裂,塔檐損毀也較為嚴重,腐蝕剝落頗多。塔內幾乎無人監管,牆壁塗鴉頗多。有趣的是,塔頂植物茂盛,遠觀塔好像戴上了可愛的帽子,塔身也有多處長有植物,它們為鳥雀提供了很好的棲身之所。

經營情況

由於文峰塔屬獨立景觀,離黃山其他各大景點有一定距離,開發價值有待考察,加上岩寺近年來走工業發展道路,空氣品質相對黃山其他景點要大打折扣,因此,專程來遊玩文峰塔的人很少,很多遊人都是在奔往岩寺高速入口的車上對窗外的文峰塔驚鴻一瞥。所以,目前該塔暫處於無人經營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