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體巨佛

山體巨佛

青州巨佛主體部分由劈山磨臍山組成,疊連九座山頭、僅面部就長達2500米、堪稱世界第一的山體巨佛。歷經1400餘年,至今偶經發現後,現已成為山東乃至全國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這座山體巨佛位居青州西南十公里處,鑿於552--576年間。令人稱奇的是,九座山頭從東西南北任何方位觀看巨佛都是一組普通山頭,惟有從佛雕石窟眾多的駝山一處方位恰好能觀其真實形象,駝山群佛均面而拜之。巨佛傳神達意,神采飄逸,直鼻薄唇,惟妙惟肖,且髮髻、喉結、鬍鬚形象逼真,清晰可見,這在人類文化史和世界佛教史上都至為罕見。山體巨佛乃廣福寺龍場之餘氣,故現佛像。山體巨佛為駝山的案山,因為只有從駝山方向才可以看到仰面的佛像。這應該是駝山佛雕石窟群選址堪輿的最初緣起,因為古之聖賢善觀象,佛家更是如此。本來山體巨佛與劈山、廣福寺、雲門山、金鳳頂是一條龍脈,而駝山、樓樓山則是另一條龍脈。佛家有云:“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山體巨佛為“一佛出世”,而佛家在駝山開鑿佛像石窟,駝山石窟佛像群則是“千佛護持”,如此兩條龍脈依靠佛緣緊密連線起來。肉髻到鼻尖直線距離862米,鼻尖到下頦直線距離843米,下頜到鎖骨直線距離652米,山體巨佛總長度2357米。折合為曲線長度當在2500米至2600米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體巨佛
  • 長達:2500米
  • 時間歷經:1400餘年
  • 鑿於:552--576年間
山體巨佛,馮峰鳴先生的考證,

山體巨佛

地理位置
衛星定位及佛法註解 1、佛頂肉髻:東經118度26′29″,北緯36度37′39″。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頂肉髻相是佛的三十二相之最後一相,只有佛有頂肉髻相,菩薩沒有此相。 “謂頂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無見頂相,謂一切人天二乘菩薩,皆不能見故也”。佛的八十隨形好:“首發修長,紺青稠密。首發香潔,柔潤光澤。首發齊整,不亂不雜。首發堅固,永無斷落。首發光滑,塵垢不著”。
劈山“神龜峰”(南面觀)劈山“神龜峰”(南面觀)
2、前額區:東經118度26′39″,北緯36度37′40″。“額廣圓滿,平正殊特”,這是佛的八十隨形好之一。
3、眉骨:東經118度26′46″,北緯36度37′36″。佛三
十二相之三十一相:“眉間白毫相謂兩眉之間,有白玉毫,清淨柔軟,如兜羅綿,右旋宛轉,常放光明也”。佛的八十隨形好:“目廣清淨,洞徹分明。眼相修廣,如青蓮華。眼睫上下,齊整稠密。雙眉修長,黑澤細軟。雙眉綺靡,紺琉璃色。雙眉高朗,猶如半月”。
駝山(地圖上陀山)的山門可以看到
4、鼻樑:東經118度26′50″,北緯36度37′35″。
5、鼻尖:由劈山最西邊的佛鼻峰組成,東經118度27′01″,北緯36度37′36″。佛的八十隨形好:“鼻高修直,兩竅不現”。
6、上嘴唇:由劈山人中峰組成,東經118度27′09″,北緯36度37′32″。
7、下嘴唇:由劈山神龜峰組成,東經118度27′13″,北緯36度37′29″。
佛的三十二相:
二十二、四十齒相 謂常人但有三十六齒,唯佛具足四十齒也。
二十三、齒白齊密相 謂四十齒皆白淨齊密,根復深固也。
二十四、四牙白淨相 謂四齒最白而大,瑩潔鮮淨也。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謂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二十七、廣長舌相 謂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而至於髮際也。
二十八、梵音深遠相 謂音聲和雅,近遠皆到,無處不聞也。
佛的八十隨形好:“舌相長廣,彌覆難量。發聲威震,如雷普聞。音韻美妙,和暢清遠。鼻高修直,兩竅不現。諸齒方整,堅密鮮白。諸牙明潔,漸次鋒利。......法音圓辯,隨機普應”。
8、下頦:由劈山劈峰組成,東經118度27′28″,北緯36度37′20″
9、喉結:由劈山劈峰東北面的小山峰組成,東經118度27′35″,北緯36度37′25″。佛三十二相:“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謂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10、鎖骨:由磨臍山組成,兩個鎖頭分別是磨臍山的中峰雲台峰和北峰寶印頂,位於東經118度27′44″,北緯36度37′34″。
山體巨佛地形圖山體巨佛地形圖
山體巨佛長度計算:
肉髻到鼻尖直線距離862米,鼻尖到下頦直線距離843米,下頜到鎖骨直線距離652米,山體巨佛總長度2357米。折合為曲線長度當在2500米至2600米左右。

  

馮峰鳴先生的考證

青州巨佛,是1993年由丁夫力先生髮現,由我獨立完成研究考證的。證實是公元550——577年,由人工雕鑿而成,全長2500米。根據佛教文化的思想和佛教界的慣例,它的名字只有稱呼“青州巨佛”,才是正確和準確的。例如人所共知的“樂山大佛”,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均是將所在地的名稱,冠於“大佛”之前。樂山大佛72米,巴米揚大佛67米,所以叫“大佛”。青州這座佛像2500米,所以叫“青州巨佛”。 然而,有個別人卻對青州巨佛,另有一些稱呼,例如“山體巨佛”,“青州臥佛”、“涅槃佛祖”、“仰面巨佛”等等,這都是錯誤的。首先是對佛教文化有些陌生,其次是眼光過於狹隘。所有沒有“青州”二字的稱呼,一旦離了青州,誰也不知你說的什麼。“山體巨佛”與“仰面巨佛”,好像體現了青州巨佛的某一特點,其實這是不懂佛教常識。 咱先不講理論,只打一個比方:青州龍興寺佛像,如果稱呼為“石頭佛像”、“石體佛像”、“正面坐像”、“正面立像”,豈不就怡笑大方了。至於“青州臥佛”與“涅槃佛祖”的說法,就更有些荒謬了。
只有表現釋迦牟尼圓寂時的造像,才叫“臥佛像”或“涅槃像”。而這種佛像,幾千年來只有一種模式。那就是釋迦牟尼向右側臥,右手支著右鬢,左手伸直放在左腿上。青州巨佛是這種形態嗎?
既然我們常說青州是文化名城,那就最好不要人為地弄出一些文化笑話來。下面介紹一下,我所考證出的青州巨佛的六大世界奇蹟:
一、如此巨大的佛像,只有在西北方的山上,經人指點之後,方可看清其真容。便是祖祖輩輩居住於巨佛山下、勞動於巨佛山上的農民,也從來不知巨佛一事。也正因如此,青州巨佛才得以存在一千四百多年,而未遭損毀。因此,這既是一件輝煌的佛教藝術品,又是一件罕見的隱性瑰寶。
二、青州巨佛的寶瓶式頂髻,特別悠長,既為佛像增加了起伏多變的造型,形成了韻律美,突出了佛像的莊嚴崇高,又體現了深刻的佛教思想。佛教認為,佛祖釋迦牟尼的頂骨,是“五智之頂”。青州巨佛將頂骨與頂髻融為一體,從而象徵佛的最高智慧。這一獨具匠心的奇異構思,營構出將近七百米長的佛頂,亦為舉世之奇。
三、佛的眼睛,佛教界稱為“佛眼”。認為它具有開悟者的眼光,充滿著慈悲與智慧,可以看清世間的一切色相。所以,巨佛的製造著,就要精心地雕刻佛眼了。他們除把佛眼雕鑿得精確而生動之外,還造出了深陷的眼窩,並造出了重瞳(兩個眼眸)。深陷的眼窩,是與消瘦的面容一起,表現釋迦牟尼苦修時的消瘦形態。重瞳在華夏文化中,是少見的聖人形象。傑出的舜帝,人們就以為他是重瞳。重瞳體現在佛像之中,這是舉世唯一。
四、古代的佛教造像,只有四種形式:坐像,立像,行徑像,涅槃像。而青州巨佛,卻是臥姿形式的頭像。這是佛教造像史上,難得一見的佛像奇觀。恰恰這又是佛學義理的形象化體現。常規的佛教造像,均是表現完整的像體,這是追求完美的藝術美學與致力圓滿的佛教思想所決定的。巨佛的創造者,卻獨闢蹊徑,僅僅刻繪了一尊佛陀頭像。這是因為佛教認為,身和心是最容易沾染塵世污垢的,是老、病、死等苦惱的聚集之處。捨棄身心,就是捨棄污垢與煩惱。因此,刻立頭像的思維起點,就是深刻的佛學義理。
五、造像者還以傑出的智慧,營造了不同角度觀看,可見巨佛雙唇或開或合的奇異景象。這就讓人想到,佛祖是在沉靜地向人解說佛法。以山體造像,本來就是奇蹟了,這裡卻又出現了動態之奇。
六、中國製造佛像之始,俱都表現了佛的男子形象。例如,現存於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館的十六國時期的中國佛像,就留有濃密的八字鬍。青州巨佛的出現,已是距離十六國二百年後。這時的佛像,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念:面相圓潤,面肌柔和,面部線條不生硬——由這種美學觀念造出的佛像,也就勢必女性化。代表男性特徵的鬍鬚和喉結,自然也就消失了。青州巨佛卻有意塑造了隆起的喉結和濃郁的鬍鬚。原因是,佛子們雕鑿的是一尊秘密佛像,它屬於佛教的密宗部分,只為教內人修煉時觀想之用,而不是讓世人瞻仰的。所以就不必考慮世人的審美習慣了。於南北朝末期,還有這樣男子形象的佛像出現,這又是中國造像史上的一個奇蹟。
七、青州巨佛又不是獨立出現的。佛學大師根據“一佛出世,千佛護持”的佛教理念,同時在巨佛對面的兩座山上,設計了石窟寺。讓那裡的佛窟,全部面對巨佛,從而形成了小佛向大佛,大佛向巨佛的嚴密體系。只是這一設計思想,又經歷隋唐兩代之後,方才逐步得以實現。這種以巨佛為主尊,以顯宗與密宗相結合,方圓十幾里的立體佛像圈,在世界佛像王國之中,又是獨一無二的。
這七大奇蹟,除了足以反映巨佛的神奇之外,同時也表現了青州佛教文化的神奇,體現了佛教文化所孕育的人類創造精神與難以理喻的妙智圓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