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河流水系

山西省河流水系

山西省四周都為山河所環繞,有“表里山河”之稱。崇山峻岭、千溝萬壑的地形條件,使得山西擁有眾多的河流,承東啟西的地理位置使山西成為黃河海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省內黃河流域面積97 138km2,占全省面積的62.2%,海河流域面積為59 133km2,占全省面積的37.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西省河流水系
  • 所屬水系:黃河水系
  • 流經地區:山西省
  • 河流面積:97 138km2
綜述,汾河,沁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水資源總量,出入境水量,

綜述

山西省位於海河流域和入黃支流的上游,除北部有匯水面積不大的少數支流自內蒙流入我省外,河流均呈輻射狀自省內向四周發散,匯入省外河流。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所制約,省內河流兼具山地型和夏雨型的雙重特徵。在河流形態和河道特徵方面表現為:溝壑密度大,水系發育;河流坡陡流急,侵蝕切割嚴重。在徑流和泥沙方面,其特點是,洪水暴漲暴落,含沙量大;年徑流集中於汛期,枯水徑流小而不穩。省內灰岩分布廣泛,地質構造複雜,各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補給關係很不一致。河道切割到灰岩地層,特別是跨越構造破碎帶的河段,枯水年區間徑流量常出現負值,相反,有岩溶水補給的河流,在主要岩溶泉泉水出露點以下,基流驟然增大,又呈現出泉水補給型河流的明顯特徵。
山西河流屬於自產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來自大氣降水,絕大部分河流發源於境內,向省外發散流出。大體上向西、向南流的屬黃河水系,匯入黃河幹流中遊河段。向東流的屬海河水系,是海河流域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河、衛河等主要河流的發源地。1956~2000年全省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86.8億m。其中1980~2000年期間的河川徑流量年平均值為72.89億m。據統計,1956~2000年全省平均年出境水量73.92億m。山西河流的開發利用對於山西乃至華北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除了流經省界西、南兩面長達695km的黃河幹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積大於10 000km的較大河流有5條,分別是黃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乾河、漳河、滹沱河。流域面積小於10 000km、大於1000km的中等河流有48條,分別是黃河流域的蒼頭河、偏關河、縣川河、朱家川河、嵐漪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北川河、屈產河、昕水河、蒲縣昕水、瀟河、白馬河、烏馬河、磁窯河、文峪河、段純河、洪安澗河、澮河、涑水河、姚暹渠、亳清河、丹河,海河流域的南洋河、白登河、恢河、源子河、黃水河、渾河、御河、十里河、壺流河、唐河、沙河、牧馬河、清水河、烏河、綿河、桃河、溫河、松溪河、清漳河、清漳河東源、清漳河西源、濁漳河北源、濁漳河南源、濁漳河西源。
此外還有流域面積小於1000km、大於100km的小河流397條。

汾河

汾河發源於管涔山,穿越雲中山和呂梁山之間的峽谷,至蘭村以上為上游,中下游縱貫省境中部的太原、臨汾兩大盆地,在禹門口下游的萬榮縣廟前村附近匯入黃河,汾河幹流全長694km,集水面積39471km,占全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以上,是省內第一大河。支流分布於東西兩側山地,長度不大,多屬山溪性河流;主要支流有嵐河、瀟河、昌源河、文峪河、洪安澗河、雙池河、澮河等。汾河幹流在汾河水庫至蘭村、義棠至石灘區間跨越構造破碎帶,河水大量漏失、補給灰岩地層,下游又以岩溶泉形式集中排泄,重新補給地表徑流。流域內出露有蘭村、晉祠、洪山、郭莊、廣勝寺、龍子祠等岩溶大泉,形成中下游天然狀態下比較穩定的枯季徑流。

沁河

沁河是黃河三門峽水庫以下的三大支流之一,發源於沁源縣霍山南麓二郎神溝,向南流經沁源、安澤、沁水、陽城等縣,在河南省境內匯入黃河。沁河幹流在省內長約396km,流域面積9151km,河道平均縱坡3.01‰,主要支流有沁水河、固縣河等。沁河上游為林區,水量較為豐富,但因流經山區,河道下切較深,耕地高,河床低,徑流利用率很低。

桑乾河

桑乾河是海河流域永定河的主要支流,其正源恢河發源於寧武縣管涔山北麓的廟兒溝,與源子河匯流後始稱桑乾河。幹流流經忻州、朔州、大同3市7縣,於陽高縣尉家小堡入河北省境,山西省境內河長250km,省內流域面積15464km。主要支流有恢河、源子河、黃水河、渾河、御河等。

滹沱河

滹沱河是海河流域子牙河上游的主要支流,發源於繁峙縣東北的泰戲山,向西流經五台山北麓與西麓,流入忻定盆地。在忻州與原平的交界處受阻於金山折向東流,切穿太行山脈流入河北省歸入海河支流子牙河,省境內全長319km,流域面積14284km,河道縱坡2.17‰,較大支流有陽武河、雲中河、牧馬河、清水河等。

漳河

漳河屬海河流域,在山西境內分清漳河、濁漳河兩支。清漳河又分為東西兩源,流至左權縣上交漳東南匯合後稱為清漳河,流至黎城縣下清泉村而入河北,河長146km,省境內流域面積3752km,濁漳河有南、北、西三源,匯合後為濁漳河,流經黎城縣,至平順而入河北省,在山西省境內河長206km,流域面積11206 km,兩支流在河北省涉縣合漳村匯合後稱為漳河。

水資源量

1. 降水量
山西省水資源的主要補給來源為當地降水。1956年~2000年全省平均降水量為795億m,折合雨深為508.8mm。1980~2000年全省平均降水總量為755億m,折合雨深為483.2mm。該時段較1956~1979年系列平均值減少了 48.0mm,減幅為9.04%。 從時序變化分析,五、六十年代是全省降水量的豐水期。自七十年代開始,全省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偏枯。
2. 河川徑流量
由於人類活動對下墊麵條件的不斷改變,我省大部分地區地表水資源量呈逐漸減少的態勢。1956~2000年山西省河川徑流水資源量為86.8億m。根據2000年全省人口及耕地面積計算,人均擁有河川徑流水資源量為267 m,畝均為126 m。
山西省1980~2000年河川徑流量多年平均值為72.89億m,較1956~2000年系列平均值減少了13.91億m,減幅為16.0%;較1956~1979年系列平均值減少了41.51億m,減幅為36.35%。
受下墊面因素的影響,我省河川徑流的地區分布極不平衡。陽泉、晉城兩市較為豐富,而太原、朔州、大同等市則相對較少,多年平均徑流深相差3~4倍。此外,由於省境內碳酸鹽岩分布廣泛,岩溶水補給區河川徑流大量漏失,枯季徑流極少,甚至完全乾涸,更加劇了河川徑流在地區間的差異。
河川徑流年際間豐枯懸殊。分析時段內,全省河川徑流極值比為3.90,除大同和朔州外,都在4倍以上,其中太原高達22.8倍。流域分區中,龍門~潼關區亦達21倍之多。同時,由於在全省範圍內持續時間較長的豐枯現象同步出現的特點,極不利於河川徑流的開發利用和地區間的水量調節。

地下水資源量

全省1980~2000年平均地下水補給資源量為81.74億m/a。其中地下水天然資源量即降雨入滲補給量為79.43億m/a。全省1956~2000年平均地下水補給資源量為86.35億m/a,平均地下水天然資源量即降雨入滲補給量為84.04億m。
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可開採量為50.91億m/a,其中盆地平原區孔隙水25.4億m/a,一般山丘區裂隙孔隙水5.78億m/a,岩溶山區岩溶水19.73億m/a。

水資源總量

水資源總量是指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產水量,即地表徑流量與降水入滲補給量之和,即區域產水量。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相互轉化,在地表水資源量(即河川徑流量)與地下水資源量的分析計算中,有一部分水量在地表水資源量中計算了,又在地下水資源量中計算,如河川基流量、泉水排泄量,該部分水量為地表水、地下水資源計算中的重複量。因此,水資源總量即為河川徑流量與降水入滲補給量之和,扣除由降水入滲補給量形成的河川基流量(重複水量)。
1956~2000年系列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3.8億m,折合產水深79.2mm。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6.77億m,地下天然水資源量(即降水入滲補給量)84.04億m,河川基流量(重複量)為47.01億m。
1980~2000年系列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09.3億m,折合產水深69.9mm。其中,河川徑流量為72.9億m,地下天然水資源量(即降水入滲補給量)79.5億m,河川基流量(重複量)為43.13億m。

出入境水量

由於特殊的地形地貌,我省河流大部分呈輻射狀分布,由本省境內發源向四周發散,最終匯入幹流或流出省外。僅有北部永定河分區的御河、十里河、淤泥河和洋河有少量徑流由內蒙古自治區匯入我省。
1956~2000年全省平均入境水量1.08億m,其中海河流域永定河分區為1.02億m,黃河流域河口~龍門區間僅0.06億m,省境內實際出境水量多年均為73.92億m,其中海河流域33.51億m,黃河流域40.41億m。由於河川徑流量的順時序減少,出境水量也隨之減少,全省1980~2000年平均出境水量為49.66億m,較1956~2000年平均值減少了45.48億m,減幅為47.8%,其中海河流域減少了43.7%,黃河流域減少了51.0%。
由於降雨量、流域面積及開發利用程度不同,各水資源評價分區的出入境水量差異很大。由1956~2000年45年系列均值顯示,海河流域滹沱河山區、漳河山區出境水量最大,分別占海河流域出境水量的41.3%和33.2%。黃河流域沁河區和河口~龍門區間出境水量最大,分別占黃河流域出境水量的31.5%和28.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