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我省城市高質量發展,根據我省“以質取勝”“以特取勝”的城市發展目標,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六大工程、十九項行動,補短板、強基礎、提品質、惠民生,使城市風貌得到有序管控,城市特色更加鮮明,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具有鮮明特色特質特點的現代化魅力城市和宜居宜業宜游公園城市,全面增強城市的輻射力、競爭力和帶動力,為我省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任務
(一)“兩下兩進兩拆”專項整治工程。
摸排現狀、制定方案、明確任務,全面開展“兩下兩進兩拆”專項整治。到2022年,主要街道、
城市公共空間、城市重點地段的架空管線全部入地、廣告牌匾整治工作全部完成,城市停車難、停車亂問題得到顯著改善,城市主要街道的違建全部拆除、圍牆拆除或 改造完成,城市呈現清潔有序的整體風貌。
1.“兩下”行動,即管線下地和廣告下牆。對城市主次幹道、公共空間的架空線路、架桿開展整治,確保所有沿城市主次幹道設定的、橫跨城市道路以及城市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的弱電線路、電力電纜全部入地,對各類通信桿、信號桿、監控探頭桿、電線桿、通信通訊箱等桿架、箱體進行合併集中設定。針對
建築外立面商業廣告雜亂無章的現象,最佳化戶外廣告布局,撤除與城市景觀風貌和建築外立面風格不協調的廣告,整治沿街店招店牌和展示櫥窗,豐富廣告牌匾設計的藝術內涵。要防止廣告牌匾整治千篇一律,注重變化統一,注重體現地域和文化特色,使廣告牌匾與城市整體風貌和建築風格相協調。
2.“兩進”行動,即停車進庫進位。編制停車設施專項規劃,科學確定停車設施發展目標,明確建築配建停車標準,保障停車設施用地。新建居住、商業和公共建築必須按照規劃要求配建停車場;鼓勵新建公共建築提高停車位配建標準,並對社會車輛開放,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停車泊位對外開放。合理調控臨時需求,在城市道路和其他公共空間施劃臨時停車位,並加強停車泊位限時管理。結合城市“雙修”和老舊小區改造,建設停車樓、機械式立體停車庫等集約化停車設施,推進老城區和老舊小區停車泊位擴容建設。充分挖潛已有地下停車設施潛力,提高居住區等地下停車場、庫的停車利用效率。推動停車
智慧型化信息化建設與管理,開放公共停車場建設市場,吸引社會資本投資。
3 .“兩拆”行動,即拆除違建和圍牆。進一步摸排城市違法建設情況,建立健全違法建設拆除工作機制,完善、落實拆除違法建築責任制,對存量違法建設採取分類方式處置,對城市主次街道、公共空間等影響城市風貌的違法建設要限期全部拆除,對新增違法建設零容忍。按照景觀協調和安全管理的原則,制定城市圍牆拆除方案,梳理機關單位、公共設施、公園、居住區等圍牆建設情況,宜拆則拆、宜留則留、宜改則改。對城市公共建築區域的封閉式圍牆要予以拆除,營造開放包容的城市景觀環境;對機關單位、居住區、公園等區域的圍牆,可兼顧管理需要拆除或改造,拆除的區域要做好內部景觀與外部景觀的銜接設計,不能拆除的可將封閉式圍牆改造成通透式圍牆,透出內部綠地景觀。要進一步強化圍牆拆除後的安全管理,採取門禁、監控、可視化對講等網路、信息技術,保障機關單位、居住區的安全。
(二)城市設計與特色塑造工程。
大力開展城市設計,充分發揮城市設計對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作用,尊重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和傳統肌理,塑造城市山水相依,山、水、城交融一體的特色景觀風貌。到2022年,全面完成整體城市設計或重點片區、節點的城市設計,城市建設強度得到有效控制,城市風貌品質明顯提升。
4. 建設強度控制行動。完成整體城市設計或重點片區、節點的城市設計,將城市設計的要求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內容,進一步強化控制性詳細規劃對建設強度的管控作用,對中心城區劃定不 同的建設高度控制區域,全面降低建設密度、容積率和建設高度,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提升城市品質。要避免“見縫插針”式的開發建設和建築物對地塊的“高密度覆蓋”,建設過程中留足公共開敞空間、綠地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用地。嚴格按照《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確定新出讓居住用地的容積率等控制指標。
5. 建築立面綜合整治行動。針對建築立面風格雜亂、色彩艷麗突兀的現象,統一設計和改造,使相鄰建築風格、色彩、建築裝飾協調,體現地域文化特色;針對建築外牆陳舊、髒亂、牆面殘破污損等現象,對建築外牆進行清洗、粉刷,使建築立面乾淨清爽;針對突出建築外牆安裝的防盜窗、遮陽棚、空調外機等設施陳舊和雜亂無序的現象,更換和統一各類設施的位置,並設定遮擋設施。分類做好工礦區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廠房建築立面整治,突顯工業建築特色。對
建築第五立面進行改造,重點整治大面積濫用大紅、大藍彩鋼板材質的建築屋頂。依據城市照明專項規劃,對主要街道沿街建築立面開展亮化提升,提升照明景觀品質,彰顯現代城市魅力。建立城市
建築外立面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城市建築立面保持整潔美觀、特色鮮明、風貌協調。到2022年,設區城市市區完成至少3個重點片區的主要街道的沿街建築立面整治,縣級市和縣城完成至少2個重點片區的主要街道的沿街建築立面整治。
6. 城市特色片區打造行動。選取一定規模的城市公共建築集中區、主要商貿區、歷史文化街區等重點功能片區和地段,與城 市“雙修”、舊城更新改造和新區建設等相結合,樹立精品意識,精於設計、精緻建設,精雕細琢建設一批高品質亮點城建工程,打造具有高品質景觀環境的城市特色片區,形成展示城市形象的標誌。城市特色片區打造要做好城市設計,充分發揮城市設計對城市景觀風貌的引導作用;要尊重周邊山水環境,延續城市文脈,塑造體現傳統肌理和歷史格局的整體風貌;要科學組織功能結構,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最佳化交通路網,形成功能合理、生活便捷、生產高效的城市片區;要加強建築設計,注重建築和城市空間尺度關係,營造疏密有致、高低錯落、有活力、多樣化的空間環境;要強調公眾參與,保護城市公共空間活力,體現城市人文精神。城市特色片區打造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建設投資過大、造價過高、不符合當地歷史文化環境的景觀工程。到2022年,全省所有市、縣要打造至少2個以上城市特色片區,形成城市形象名片。
(三)生態空間建設工程。
加大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實施力度,推進綠道、藍道、環城生態休閒區建設,完善均衡分布的公園綠地體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構建全域生態網路格局,形成高品質的城市生態空間,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7. 綠道建設行動。串聯主要居住區、公園綠地、濱水空間、生態廊道、城市廣場、大型商貿文體娛樂設施等重要節點,建立步行道、腳踏車通道,布置多樣化康體遊憩設施和綜合服務、環衛設施,形成級配合理、網狀貫通的綠道網路系統。在城市新區建設時,綠道網系統要與新區同規劃、同建設,強化綠道網系統的步行可達性,避免沿城市河湖等濱水空間建設城市快速路和主幹道。城市舊區改造時,要因地制宜、合理選線,與城市道路改造、老舊居住區更新、公園改擴建等結合推進,建設綠道空間。到2022年,全省市、縣完成綠道專項規劃,設區城市綠道網系統建設初見成效。
8. 藍道建設行動。串聯城市內的河道、濕地等城市水系,打造集生態、安全、景觀、文化、休閒為一體的藍道系統,構建水清岸綠景美的城市藍道。加強水資源保護,修復水系生態功能,形成生態藍道;建設海綿城市,做好城市防洪排澇,形成安全藍道;完善濱河公園、濱湖公園、濱水廣場、濱水綠道、濕地公園、水利風景區等水系綠化景觀,形成景觀藍道;挖掘水系歷史文化價值,開展水上文化活動,形成文化藍道;打造沿河、沿湖休閒空間,建設親水棧道、生態綠道等濱水慢行交通系統,形成休閒藍道。在藍道建設過程中,要尊重自然水岸線,嚴禁渠化河道、盲目“挖地造湖”,採用飲用水源蓄水等。到2022年,具備水系條件的城市要完成藍道專項規劃,同步推進城市藍道建設。
9. 綠地建設行動。加大城市綠地專項規劃實施力度,完善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等公園綠地系統建設,打造大型綠帶通風廊道、濱河(湖)空間、濕地公園,形成功能完善、分布均衡、環境優美的
城市綠地系統。城市新區建設時,要預留一定的空間,規劃專門社區體育公園和小遊園,有條件的新建居住區建設1塊5人制以上的小型足球場地,在城市舊區改造過程中,要利用拆遷空— 7 —地加大“口袋公園”、小型綠地建設,布置體育活動場地和體育健身設施,創造條件改造建設小型多樣的足球場地設施,滿足居民鄰里交流、健身休閒的需要。要堅持共同締造理念,加強公眾參與,鼓勵居民開展公共綠植綠地認建認養,打造花園式社區。在綠地生態空間建設過程中,要尊重自然地形,修復原生態植被,提高生物多樣性,嚴禁盲目“大樹進城”“高價造綠”。到2022年,全省城市(含縣城)
綠化覆蓋率達42%以上。
10. 環城生態休閒區建設行動。環城生態休閒區是位於城市建成區外圍,以生態保護、特色農業、休閒觀光等為主要功能的環城空間,具有控制城市蔓延、促進休閒產業和綠色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要科學劃定環城生態休閒區,編制環城生態休閒區規劃,結合城市生態修復,保護好環城生態休閒區內的自然山水地貌、景觀特徵和生物多樣性,對破損的山體進行修復,恢復自然形態;對污染的水體實施控源截污、水體清淤和恢復自然岸線、灘涂和濱水植被群落,增強水體自淨能力;對工業污染和廢棄土地,改良土壤,消除場地安全隱患。開展環城生態休閒區環境整治,清理各類垃圾,拆除違法建設,騰退污染企業,推進鄉村風貌整治和農村現代化,積極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為居民提供休閒觀光場所。全省所有市、縣2020年底要完成環城生態休閒區劃定工作,到2022年環城生態休閒區建設要初見成效。
(四)道路交通最佳化工程。
完善和實施好城市道路交通專項規劃,加快城市道路網體系構建,加大支路網建設力度,改善交通微循環系統;最佳化交通出行結構,提高綠色出行比例;整治交通堵點,加強交通秩序管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發展“智慧交通”,提高交通管理智慧型化水平。到2022年,城市交通秩序明顯好轉,出行難得到明顯改善。
11. 道路網布局及建設行動。按照城市道路專項規劃,加快構建城市道路網體系,完善城市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布局及合理級配。在道路建設中,嚴格實施“窄馬路、密路網”,大幅度減少寬馬路,打通“斷頭路”,加強支路網建設,提高
道路網密度。堅持公交優先,加大公交站點、公交專用道建設力度。最佳化城市道路板塊設計,實施人車分流、各行其道的道路交通組織模式,加大步行和腳踏車道建設力度,倡導文明綠色出行。對城市交通堵點進行全面排查,因地施策、標本兼治。加快數位化智慧型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交通管理能力,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到2022年,全省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600公里,城市建成區道路網密度平均達到8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區道路面積率達到15%,
城市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平均達到20%以上。
12. 老城區微循環疏通行動。對老城區老舊街巷進行整治,提高道路網密度,疏通老城區微循環。制定老舊街巷整治實施計畫,理清老舊街巷的現狀情況,分門別類提出整治措施。在老舊街巷整治中要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對路面破損、交通設施缺失的進行修補硬化改造,完善交通設施,提高通行能力;打通“斷頭路”、丁 字路,連線主次幹道,提高道路的通達性;完善盲道,保持道路平坦完好。加強老城區小街巷的停車管理,遏制無序停放,保持道路通暢。
(五)居住環境改善工程。
採用微改造,下足“繡花”功夫,探索多種模式,推進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加強社區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各項配套設施,改善居住環境,引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轉變。
13. 老城更新行動。有序推進老城更新,倡導小規模、漸進式的有機更新。編制城市城中村、老舊小區改造規劃和年度實施計畫,將符合政策要求的城中村住房改造納入城鎮棚戶區改造一併實施,合理確定更新改造的時序和規模。堅持規劃引領、分類改造的原則,把城中村、老舊小區改造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環境結合起來,探索多種改造和整治模式,宜拆則拆、宜整則整。老城更新要注重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增加綠地和公共活動空間,提倡成街成坊的集中連片式改造,嚴格控制零星插建式改造和高強度開發建設。各市、縣可因地制宜確定出讓地塊的最小面積指標,低於最低限額的地塊應與周邊地塊聯合開發。
14. 健全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行動。完善社區行政管理、養老、文化、教育、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功能,在社區中心配置幼稚園、衛生服務站、養老服務場所、小型健身場所、24小時便利店、快遞貨物集散站等設施,設區城市形成“15分鐘生活圈”,縣級市和 縣城形成“10分鐘生活圈”。圍繞各年齡段人群需求,推進全齡社區建設,探索打造老年友好社區、兒童友好社區。新建居住(小)區要按標準配套建設各類公共服務設施,與住宅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區或原有居住(小)區未按規定配備公共服務設施的,要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或採取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逐步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到2022年,設區城市建設3個以上全齡社區,縣級市和縣城建設2個以上全齡社區。
15. 城市衛生環境提升行動。加強城市垃圾治理,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進一步規範垃圾貯存、收集、轉運、處置工作。集中解決積存垃圾、衛生死角、亂丟垃圾、亂倒渣土等突出問題。取消黨政機關、辦公區域以及主要街道和城市重點片區擺放的垃圾箱,倡導市民養成良好習慣,做到“人走垃圾走”。加強公廁使用管理,政策引導鼓勵城市主要街道周邊單位、商業門店、賓館酒店等自有廁所向社會開放,多渠道增加公廁供給,到2022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數量達標、管理規範、民眾滿意的城市公廁體系。
(六)城市管理精細化工程。
提升市容環境管理,為市民民眾打造乾淨整潔、規範有序的城市環境。充分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手段,統籌管理城市部件,實現城市管理格線化,推進城市精細管理、精準管理、智慧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執法水平。
16. 城市市容環境管理提升行動。整治亂擺攤,禁止隨意擺攤設點,合理設定、有序管理各類自由市場、攤點群、流動商販疏導點等經營場所和網點;整治亂占道,禁止隨意侵占城市道路亂堆亂放、占道經營,規範沿街商鋪的經營行為;整治亂張貼,嚴肅查處城鎮道路、建築外牆、樹木、市政及其他設施上隨意塗寫、刻畫、張貼的行為;整治亂拋物,對渣土車、垃圾車、混凝土車等實施嚴格管理,嚴禁沿路拋灑和違規傾倒,對高空建築安裝監控設備,加大治安巡查力度,整治高空拋物。加強城市犬類管理,打擊違規養犬、隨意遛犬、犬只隨處便溺等行為,避免大型犬、流浪犬傷人和犬吠擾民等現象,全面規範市民養犬行為。
17.“數字城管”全覆蓋行動。各地要加快推進數位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設,已經建成數位化平台的市縣,要加快數位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級,實現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五位一體”,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型化管理水平。2021年底,省、市、縣三級要全面建成數位化城市管理平台,並實現數據連線埠無縫對接。在完成“數字城管”平台建設的同時,重點加強平台的運行管理,為平台高效、穩定運行提供保障。
18.“全民城管”行動。推動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市、縣、街道(鄉鎮)、社區四級管理網路,將城市管理事項納入格線化管理。建立公眾參與城市管理工作機制,充分吸納社會力量,拓寬公眾參與渠道,調動全社會參與城市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廣泛收集解決社會各界反映的城市管理問題,形成“城市管理、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構建多元共治、良性互動的城市治理模式。通過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城市文明主題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提高全體市民的文明意識。
19.“強基礎、轉作風、樹形象”專項行動。繼續深入推進城市管理執法隊伍“強基礎、轉作風、樹形象”專項行動,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執法隊伍政治素質、法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健全城市管理執法制度,嚴格執行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和行政執法公示等制度,推行“律師駐隊”制度,提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水平。推進服務型執法,大力推行“721”工作法(即70%的問題用服務手段解決、20%的問題用管理手段解決、10%的問題用執法手段解決),通過設立城市管理執法服務崗亭、
社區工作站、便民視窗等方式,主動對接民眾,提供便民服務。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提升城市品質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提高認識,切實把提升城市品質行動抓好抓實。各市、縣政府是推動城市品質提升的責任主體,要建立主要負責人負總責,分管負責人抓落實的領導責任制,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及時研究解決重要的問題,強化責任,統籌推進,切實抓出成效。
(二)有序推進實施。
各地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和落實城市品質提升項目清單,明確時間進度、完成時限和責任部門。省住建廳牽頭負責全省城市 品質提升有關工作,省直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對市縣的工作指導和支持,形成整體工作合力。各市要在2019年10月底前將實施方案報省住建廳。
(三)加強督導考核。
建立督察制度,加強督導檢查,明確督查重點,注重督查效果。對領導重視、行動有力、成效明顯的要予以通報表揚,對重視不夠、措施不力、進展緩慢的要通報批評、約談和問責。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定期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地方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