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繁榮的江北一都會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各地客商,為了能在聊城站穩腳跟、占領市場,他們紛紛置房買地,修建會館,山西商人也不例外,他們在地緣性商人集團―――“晉幫”的基礎上,在運河沿線建立了眾多地緣性商人會館。文字記載的有但已不復存在的聊城東關米市街路東的太汾公所(會館),就是康熙年間由山西太原府、汾陽府商人集資興建的。山西商人在東阿縣城、冠縣南館陶、陽穀阿城海會寺附近、陽穀張秋等地建有山西會館。其中,明崇禎年間,西商朱之運、梁儒英等聯絡眾商,捐資修建了“金龍大王廟”(會館),規模壯觀;清代山西商人在張秋傍河建的山西會館,建國後仍存山門及殿廡數間,山門上書“乾坤正氣”四個大字。
山西會館建築別具特色,殿閣樓廊賦予唐宋遺韻,層檐飛動,線條流暢精美,彩繪綺麗,是山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所會館,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爭鳴介紹說,山西會館歷經了多次維修。最近的一次是1994年開始的,市里投資200餘萬元,用了七八年時間,對整個建築群進行了細緻修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西會館
- 地理位置:山東聊城東關雙街
- 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修建時間: 乾隆八年(1743年)
最近的一次修繕是1994年開始的,聊城市投資200餘萬元,用了七八年的時間,對整個建築群的頂部所有被毀壞的磚瓦、木構件及門窗,按照原樣進行了更換和維修,同時給所有的柱子進行了包布維護,並重新上了漆。目前,山西會館平均每天要接待遊客140至160人。日接待量最多的一天是2002年5月1日旅遊節開幕那天,遊客人數達到3700人。
山西會館的雕刻,最能體現出設計者、建築者和工匠的精湛技藝。山西會館的雕刻運用的極普遍,無論在木構件上,還是在石柱、磚瓦、額坊和柱鼓上,凡是能雕刻的地方都雕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