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成立於1992年,是以山西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博士點為依託,以山西大學華北文化研究中心及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古代史、專門史、社會學、經濟史等碩士點為支撐,吸收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理論方法、研究路徑成立起來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機構。長期從事社會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被譽為中國社會史研究的重鎮之一。首任中心主任為已故著名社會史學家喬志強教授,現任主任行龍教授,副主任胡英澤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 時間:1992年
  • 依託:山西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博士點
  • 現任主任:行龍教授
  • 數量:專職科研人員11名
院所簡介,中心發展,中心規模,中心地址,

院所簡介

成立於1992年的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是國內最早以社會史命名的研究機構。首任中心主任為已故著名社會史學家喬志強教授,現任中心主任行龍教授,執行主任郝平教授。中心為山西大學一級研究單位,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現有專職科研人員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博士8名,年齡結構以中青年學者為主,是一支極富活力和創新精神的科研團隊,被譽為中國社會史研究的重鎮之一。

中心發展

社會史研究復興近30年來,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三代學者秉承傳統,承前啟後,追蹤前沿,腳踏實地,取得了學界公認的成就,被譽為中國社會史研究的重鎮之一。一批具有較高學術含量的研究成果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喬志強主編的《中國近代社會史》(1992年人民出版社版)是國內第一本系統的社會史研究著作,被學界譽為社會史研究“從理論探討走向實際操作邁出的第一步”。行龍的專著《走向田野與社會》(2007年北京三聯書店版)被學界稱為社會史研究“新整體史”的代表作,是“中國社會史研究20年來探索前行的一個縮影,也是社會史研究走向本土化的標誌性成果之一”。迄今為止,中心師生已出版學術著作20餘種,發表各類學術論文五百餘篇,承擔並完成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青年項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四十餘項。
在致力學術研究的同時,中心注重科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充分實現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1993年喬志強先生主持的“創建中國近代社會史學科新體系”獲前國家教委優秀教學成果獎。2007年至2008年,行龍教授主持並先後獲得了“區域社會史導論國家級精品課程”、“區域社會史研究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兩項榮譽。行龍主編的《中國近代社會史概論》亦被列為教育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多年來,中心倡導“走向田野與社會”的學術理念。2008年10月,在近年來收藏的數千萬件集體化時代山西農村社會基層檔案資料的基礎上,首創了集學術研究和教學於一體的“集體化時代的農村社會”綜合展,“資料之豐富具體,令人驚奇”!綜合展顯示了中心在集體化時代中國農村研究資料建設方面的卓越成就,並把集體化時代的中國農村社會研究推向了學術最前沿。
近年來,中心進一步加大與國內外學術界的交流與互訪。2003年開始,結合社會史研究的前沿與本中心實際,每年定期召開至少一次學術討論會。“區域社會史比較研究中青年學者國際學術討論會”,“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暨紀念喬志強先生誕辰80周年學術討論會”,“首屆集體化時代的中國農村社會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等均受到學界高度重視,推動了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縱深發展。中心還與日本東洋文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等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研究和交流的關係,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研經鑄史,薪火相繼。中心將以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中國近現代史博士點、歷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為依託,以歷史學為本位,充分借鑑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地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積極開展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變遷的長時段、整體史研究,尤其注重凸現區域性特徵,提煉具有本土化色彩的學術理論,增進對中國社會整體歷史的準確把握和理解,努力建設成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的資料中心、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

中心規模

中心現位於山西大學鑒知樓1-2層,占地面積1000餘平米。其中,“集體化時代的農村社會”綜合展、會議室、專家室位於2層;資料室、檔案室、學術報告廳、第一、二、三研究室、研究生工作室位於1層。
中心現有研究人員:行龍、郝平、張俊峰、胡英澤、馬維強、常利兵、李嘎、郭永平、趙中亞、韓祥、曾偉。
資料員:馮艷花

中心地址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塢城路92號鑒知樓(山西大學校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