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牽牛(爵床科山牽牛屬植物)

山牽牛(爵床科山牽牛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牽牛(學名:Thunbergia grandiflora (Rottl. ex Willd.) Roxb.)是爵床科山牽牛屬植物。攀緣灌木,分枝較多,可攀援很高,匍枝漫爬。葉片卵形、寬卵形至心形。花在葉腋單生或成頂生總狀花序,苞片小,卵形。蒴果被短柔毛。

分布於印度、中南半島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和福建鼓浪嶼。世界熱帶地區植物園常見栽培。對土壤適應性較強。宜選用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壤土。喜光。喜溫暖,不耐寒。

主要用於觀賞及其根、莖、葉的藥用。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觀賞,藥用,

形態特徵

攀緣灌木,分枝較多,可攀援很高,匍枝漫爬,小枝條稍4棱形,後逐漸復圓形,初密被柔毛,主節下有黑色巢狀腺體及稀疏多細胞長毛。葉具柄,葉柄長達8厘米,被側生柔毛;葉片卵形、寬卵形至心形,長4-9(15)厘米,寬3-7.5厘米,先端急尖至銳尖,有時有短尖頭或鈍,邊緣有2(4)-6(8)寬三角形裂片,兩面乾時棕褐色,背面較淺,上面被柔毛,毛基部常膨大而使葉面呈粗糙狀,背面密被柔毛。通常5-7脈。
山牽牛 植株山牽牛 植株
花在葉腋單生或成頂生總狀花序苞片小,卵形,先端具短尖頭;花梗長2-4厘米,被短柔毛,花梗上部連同小苞片下部有巢狀腺形;小苞片2,長圓卵形,長1.5-3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外面及內面先端被短柔毛,邊緣甚密,內面無毛,遠軸面粘合在一起;花冠管長5-7毫米,連同喉白色;喉22-25毫米,自花冠管以上膨大;冠檐藍紫色,裂片圓形或寬卵形,長2.1-3毫米,先端常微缺;雄蕊4,花絲下面逐漸變寬,長8-10毫米,無毛,花葯不外露,藥隔突出成一銳尖頭,藥室不等大,不包括刺長7和9毫米,基部具彎曲長刺,長3和2.5毫米,另2花葯僅1藥室具刺,長2.5毫米,在縫處有髯毛;花粉粒直徑86微米。子房近無毛,花柱無毛,長17-24毫米,柱頭近相等,2裂,對摺,下方的抱著上方的,不外露。蒴果被短柔毛,帶種子部分直徑13毫米,高18毫米,喙長20毫米,基部寬7毫米。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灌叢。對土壤適應性較強。宜選用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壤土。山牽牛喜日光充足的環境,每天最好接受不少於4小時的日光照射,最好保持全日照。喜溫暖,不耐寒,在18-28℃的溫度範圍內生長較好,越冬溫度不宜低於10℃。因此可在熱帶地區露地栽植,而溫帶地區只能溫室栽培。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中南半島和中國。中國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福建鼓浪嶼。世界熱帶地區植物園常見栽培。

繁殖方法

山牽牛以扦插法繁殖為主,多在每年春季進行。要從生長勢強、健康無病的母株上採收枝條。先要將所採收的枝條剪成10厘米左右長的段,注意下部剪口應緊靠芽眼之下,若剪口距離芽眼較遠則插穗不愛生根。然後把它們保持適當距離桿插在鋪有細砂的苗床上。為了提高成活率,苗床要設定拱形棚架,並覆以無色塑膠薄膜進行保濕。經常噴水以維持空氣濕度,注意遮蔭,避免棚內氣溫過高,否則就會影響插條生根。亦可採用播種壓條等法進行育苗。

栽培技術

地栽,山牽牛種苗多在每年4-5月進行定植。應選擇地勢開闊、背風向陽之地。通常按直徑約為80厘米、深度約為80厘米的尺寸挖穴,並在穴底施用1000克過磷酸鈣作為基肥。通常每穴放入三年生苗一株,先將其扶正,然後填土踩實。在種植後澆灌透水。為了便於緩苗,整個操作最好在傍晚時進行。
山牽牛喜濕潤的土壤環境,忌漬水,生長旺盛階段應保證水分的供應。其對肥料的需求量較多,除在定植時施用基肥外,生長旺盛階段可以每隔2-3周追肥一次。休眠期間無需追肥。由於山牽牛的植株高大,因此先用嵌有鋼筋的水泥柱搭好支架,必須要保證其堅固耐用,以免出現傷人事件。待植株上架時,應該及時用細繩將新梢固定。並根據其生長狀態進行牽引,以保證枝蔓能夠爬滿整個棚架。在冬末春初要進行輕剪。每年應該進行修剪。該種壽命較長,如有樹勢衰退、不愛開花等現象發生時,可以考慮進行更新。注意不要連作,最好換地種植。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山牽牛不易患病,亦較少受到有害動物的侵襲。
採收加工:根:夏、秋季採挖,洗淨,切片,鮮用或曬乾。莖葉:夏、秋季採收,切段,鮮用或曬乾。

主要價值

觀賞

山牽牛為多年生植物,其最佳觀賞時段自成形後可達20年以上。山牽牛為棚架、倚樹攀生犁型植物。適合庭院、棚架栽培。當其成形後,葉密蔭濃,能夠給夏天供一片納涼之地。

藥用

【藥用部位】 以根、莖葉入藥。中藥名:根:通骨消根。莖葉通骨消莖葉。
【主要成分】 花含黃酮類成分::芹菜素-7-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和錦葵花素-3,5-二葡萄糖苷。尚含一種環烯醚萜類化合物,10-去羥甲基梓果次苷。
【性味功能】 根:味辛,性平。莖葉:味辛、微苦,性平。根:祛風通絡,散瘀止痛。莖葉:活血止痛,解毒消腫。
【主治用法】 根:用於風濕痹痛,痛經,跌打腫痛,骨折,小兒麻痹後遺症。莖葉: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瘡癤,蛇咬傷。根:內服:煎湯,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洗患處。莖葉:內服:煎湯,9-15克。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