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

山洪

山洪是指山區溪溝中發生的暴漲洪水。山洪具有突發性,水量集中流速大、沖刷破壞力強,水流中挾帶泥沙甚至石塊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災,一般分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通過提高防洪標準、調整人類活動方式、增強山區民眾防災避災意識,可以達到減少山洪災害發生頻率或減輕其危害的目的。在山洪防治規劃中,近期宜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為主,遠期以植物措施為主。2006年10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覆了《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這是中國第一部由國務院多部門聯合組織編制完成的防治山洪災害的專項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洪
  • 拼音:shān hóng
  • 特性:突發性
  • 水量:集中流速大
  • 破壞性:沖刷破壞力強
  • 水流中含有物:泥沙甚至石塊等
法律法規,成因,地形條件,森林覆蓋條件,水源條件,危害,防治,明確防治工作目標,開展兩項基礎工作,正確處理三對關係,分類,高速滑坡型,崩塌流動型,淤積漫溢型,沖刷崩岸型,鬆散堆積物型,主要特性,季節性,突發性,群發性,易發性,類型,形成因素,山洪急救,自救方法,

法律法規

2006年10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覆了《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這是中國第一部由國務院多部門聯合組織編制完成的防治山洪災害的專項規劃,改變了長期以來中國沒有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的歷史,將為山洪災害的防治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將大大推動中國山洪災害防禦和治理工作的開展。
《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職能分工分別組織實施,計畫到2010年,在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初步建立以監測、通信、預報、預警等非工程措施為主並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災減災體系。到2020年,在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全面建成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在山洪災害一般防治區初步建立以非工程措施為主的防災減災體系,使山洪災害防治能力與山丘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要求相適應。

成因

地形條件

一般形成山洪土石流的地形特徵是中高山區,相對高差大,河谷坡度陡峻。表層為植皮覆蓋有較厚的土體,土體下面為中深斷裂及其派生級斷裂切割的破碎岩石層。

森林覆蓋條件

大範圍樹林毛竹覆蓋,汛期當暖濕空氣攜帶大量水氣,達到林區上空,與林區溫度偏低,相對濕度偏大的冷空氣交鋒,易造成大的局部降水。
山洪

水源條件

水體既是山洪土石流的組成部分,又是激發因素,主要來自降雨
降雨激發山洪的現象,一是前期降雨和一次連續降雨共同作用。二是前期降雨和最大一小時降雨量起主導激發作用。山頂土體含水量飽和,土體下面的岩層裂隙中的壓力水體的壓力劇增。當遇暴雨能量迅速累積;致使原有土體平衡破壞,土體和岩層裂隙中的壓力水體衝破表面覆蓋層,瞬間從山體中上部傾瀉而下,造成山洪和土石流。
暖濕氣流山體阻擋,產生暖濕氣流上升運動,在山頂和迎風坡形成冷暖鋒面產生雷暴雨。由於山體的中上部伸入雲層,地面還是十分悶熱,山雨欲來風滿樓時,山體的中上部早已處於兩層之中。所以往往地面降雨不久。山洪就爆發了。
山洪的成因除山體結構條件外,主要是喇叭形河口地形所致,形成短歷時雷暴雨,引發山洪。

危害

山洪沖毀房屋、田地、道路和橋樑,常造成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例如:1933年12月31日深夜在美國洛杉磯地區降暴雨引起山洪,沖毀房屋400棟,淹死40人,損失5000萬美元。1934年7月11日在日本石川縣下平取川的一次暴雨山洪,一之瀨村及赤岩村被淹沒,有50餘人下落不明,福岡金澤市營第二發電所全部被沖走。在中國山西省平順縣東當村,1956年8月2~3日降暴雨,在流域面積僅1km2的狼郊溝內山洪爆發,造成溝崖坍塌,堵塞溝道,形成天然水庫,隨後擋水壩體突然潰決,村內43戶92人和109間房屋,財產全遭毀滅。
山洪山洪

防治

明確防治工作目標

山洪防治工作的目標是:確保人員安全,確保水庫大壩安全,確保重要城鎮安全,確保重要交通幹道和通信幹線的安全,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開展兩項基礎工作

要搞好山洪防治,實現工作目標,必須紮實開展好兩項基礎工作。
山洪山洪
一是合理劃分山洪影響區域。針對各地的氣候和地質及地貌條件,在認真分析歷史山洪災害造成危害的基礎上,確定山洪易發區,做到胸中有數,這是山洪防治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山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的程度大小,一般將山洪易發區劃分為危險區和警戒區。
危險區是指已發生過滑坡、崩塌和土石流的地區,以及河道兩岸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低洼地帶或洲灘;警戒區是指經監測一旦遇到強降雨時,極有可能發生山體滑坡、崩塌和土石流的地區,以及河道兩岸20年一遇洪水位至歷史最高洪水位之間的地帶。
二是探索規律,科學確定災害特徵雨量。由於山洪是由降雨形成的,因此,科學確定山洪致災的特徵雨量是山洪防治,特別是制定山洪防禦方案的關鍵依據。一般可根據當地下墊麵條件和對歷史山洪災害形成及演變過程的分析,確定警戒雨量和危險雨量。
警戒雨量是指當一定時段降雨達到某一特徵值,且如果降雨仍繼續,即有可能發生山洪災害的雨量;危險雨量是指當一定時段降雨達到某一特徵值,即有可能發生山洪災害時的雨量。特徵雨量一般按1小時、2小時……6小時來劃分降雨時段,並分析確定出相應的特徵雨量,具體劃分和確定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

正確處理三對關係

一是正確處理避災與治理的關係。山洪及其災害的突發性和破壞性,往往使人們防不勝防,措手不及,而且也極大地增加了治理難度。因此,必須堅持避治結合,避重於治的原則;必須堅持使人們遠離山洪,主動避開災害這一指導思想。在思想認識上要以單純拒山洪於門外轉變為使人們遠離山洪,真正做到主動避災,從根本上減輕災害損失。與此同時,對治理任務相對較輕的地區,必須加大治理的力度。
山洪山洪
二是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的關係。山洪防治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特別是由於山洪影響區內人口較多,要在短時間內實施避災措施,全部外遷到安全地區的工作量十分巨大,也不現實。同時,山洪治理的任務十分繁重,是一項長期性工作,必須分步實施。因此,對這些地區當前必須採取以防為主,輔以相應治理措施的方針,當務之急是要落實好山洪防禦方案,並根據防治規劃,逐步實施避災和治理措施。
三是正確處理髮展與保護的關係。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必然日益加快,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在這過程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對山洪影響區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是危險區、警戒區內不能規劃居民區;其次是危險區內不能規劃興建企業及基礎設施;三是企業及基礎設施建設要儘量避開警戒區,如非從警戒區經過或非在其中建設不可時,除對企業和基礎設施本身要採取山洪保護措施以外,還必須對企業或基礎設施建設可能誘發的山洪災害採取可靠的治理措施。

分類

對於不同類型災害的形成過程各異,在治理過程中要分別採用相應措施。

高速滑坡型

從集中暴雨-邊坡變形-滑動-高速運行-災害形成的過程中,滑坡區域有較為明顯的變形過程,在災害發生前有預兆,滑坡體後緣有明顯的裂縫,前緣有局部小型崩塌。可以通過勘測調查確定滑坡危險區域,在危險區域內嚴禁各種形式的人類活動。由於滑坡體在高速滑動中破碎形成土石流,在滑坡體下游相當範圍內應設定為警戒區,超過臨界雨量時採取緊急轉移的措施。

崩塌流動型

從集中暴雨到邊坡崩塌的過程較快,一般事前無預兆,按邊坡穩定性計算也只能作出相對穩定與不穩定之分。在降雨過程中穩定性係數不斷變化。一般可以確定崩塌土能夠到達的最遠距離,將該距離之內設定為危險區,嚴禁在此範圍內建設永久建築物。邊坡崩塌後形成鬆散堆積物,暴雨過程中崩塌土流動化形成稠性土石流,應將可能出現土石流流動的區域劃定為警戒區,當暴雨超過臨界雨量時採取緊急轉移的措施。

淤積漫溢型

鬆散堆積物在長曆時降雨過程中向溝口大量輸送,使溝口淤積嚴重。同時,坡面植被在亂砍濫伐中減少,坡面侵蝕模數較大,溝床淤積抬高。另外,人為侵占河道、行洪斷面減小,一旦山洪到來,河床又來不及沖刷下切,山洪水位升高,漫溢造成山洪災害。治理淤積漫溢型災害,一是採取植被措施,減少坡面侵蝕;二是疏浚河道,清除障礙物;三是加高堤防,提高行洪標準。

沖刷崩岸型

長曆時降雨會形成很大的徑流,流量暴漲。由於卵石河床難於沖刷下切,洪峰水流淘刷兩岸底部,產生崩岸,並不斷拓寬,崩岸後退形成山洪災害。治理沖刷潰決型災害的最有效方法是上游修建水庫,攔截洪峰;其次是護岸或加固護村埝。

鬆散堆積物型

控制土石流爆發的主要對策是減少流域內固體物質的積儲,其根本措施是減少地表侵蝕。對於天然坡面的表面侵蝕,主要依靠還草還林、改變坡地耕作方式等措施來控制;來自溝床沖刷及陡坡崩塌等的侵蝕,需要採取各種形式的工程措施加以控制。在溝道中修建攔沙壩,只能使局部地形坡度減緩,一個壩所能控制的距離很短,常需在溝道上修建多個淤地壩。對開發建設等人類活動產生的鬆散堆積物,建攔沙壩攔截起來,或者,限制人類的某些活動等措施才能有效治理土石流溝。

主要特性

季節性

汛期4-9月,特別是主汛期6-8月,是山洪災害多發期。在同一流域,甚至同一年內有可能發生多次山洪災害,所以具有季節性強、頻率高的特徵。

突發性

山丘區小流域因流域面積和溝道調蓄能力小,溝道坡降大,流程短,洪水持續時間較短,但水位漲幅大、洪峰流量高。降雨產流迅速,一般只有數小時,激發山洪的暴雨具有突發性,導致山洪災害的突發性,山洪爆發歷時很短,成災非常迅速。

群發性

溪流源頭或溝谷兩側具有較高的臨空面,經常出現崩塌。複雜的地質結構、大量地表鬆散固體物質是加劇土石流災害的重要因素。在暴雨中心範圍內,前期崩塌形成的鬆散堆積物,在暴雨作用下各支溝同時形成土石流。

易發性

由於山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預警預報設施不完善,不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洪災損失。加之對山洪災害的規律性研究不夠,沒有定量判別標準,以往的山洪災害防禦預案操作性不強,山洪災害預見性差,防禦難度較大。

類型

山洪是發生在山區溪流中快速、強大的地表徑流現象,是特指發生在山區流域面積較小的溪溝或周期性流水的荒溪中,為歷時較短,暴漲暴落的地表徑流。山洪可分為一般山洪、高含沙山洪、稀性土石流和稠性土石流。一般山洪流體的密度>1.1t/m3、高含沙山洪為1.1-1.3t/m3、稀性土石流為1.3-1.8t/m3、稠性土石流<1.8t/m3。
如果從降雨到災害的形成來區劃,則可分5種成災類型:高速滑坡型、崩塌流動型、淤積漫溢型、沖刷崩岸型和鬆散堆積物型。
山洪山洪

形成因素

山洪
地質地貌因素:
山洪災害易發地區的地形往往山高、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蝕溝谷發育,其地質大部分是滲透強度不大的土壤,如泥質岩、板頁岩發育而成的抗蝕性較弱的土壤,遇水易軟化、易崩解,極有利於強降雨後地表徑流迅速匯集,一遇到較強的地表徑流衝擊時,從而形成山洪災害。
氣象水文因素:
山丘區不穩定的氣候系統,往往造成持續或集中的高強度降雨。據統計,發生山洪災害主要是由於受災地區前期降雨持續偏多,使土壤水分飽和,地表鬆動,遇局地短時強降雨後,降雨迅速匯集成地表徑流而引發溪溝水位暴漲、土石流、崩塌、山體滑坡。從整體發生、發展的物理過程可知,發生山洪災害主要還是持續的降雨和短時強降雨而引發的。
人類活動因素:
山丘地區過度開發土地,或者陡坡開荒,或工程建設對山體造成破壞,改變地形、地貌、破壞天然植被,亂砍濫伐森林,失去水源涵養作用,均易發生山洪。

山洪急救

暴雨也可能會導致山洪爆發,如果出現暴雨天氣時你正在山區,發生山洪時這種情況下應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冷靜,儘快向上或較高地方轉移。2.不要沿著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兩側快速躲避。3.千萬不要輕易涉水過河。4.如被山洪困在山中,應及時與當地有關部門取得聯繫,或發出求救信號,尋求救援。

自救方法

在山區,突遭暴雨侵襲,河流水量會迅速增大,很容易爆發山洪。山洪具有突然性和爆發性強的特點。
在山區行走和中途歇息中,應隨時注意場地周圍的異常變化和自己可以選擇的退路、自救辦法,一旦出現異常情況,迅速撤離現場。
1、受到洪水威脅時,應該有組織地迅速向山坡、高地處轉移。
2、當突然遭遇山洪襲擊時,要沉著冷靜,千萬不要慌張,並以最快的速度撤離。脫離現場時,應該選擇就近安全的路線沿山坡橫向跑開,千萬不要順山坡往下或沿山谷出口往下游跑。
3、山洪流速急,漲得快,不要輕易游水轉移,以防止被山洪沖走。山洪爆發時還要注意防止山體滑坡、滾石、土石流的傷害。
 4、突遭洪水圍困於基礎較牢固的高崗、台地或堅固的住宅樓房時,在山丘環境下,無論是孤身一人還是多人,只要有序固守等待救援或等待陡漲陡落的山洪消退後即可解圍。
山洪
5、如措手不及,被洪水圍困於低洼處的溪岸、土坎或木結構的住房裡,情況危急時,有通信條件的,可利用通訊工具向當地政府和防汛部門報告洪水態勢和受困情況,尋求救援;無通信條件的,可製造煙火或來回揮動顏色鮮艷的衣物或集體同聲呼救。同時要儘可能利用船隻、木排、門板、木床等漂流物,做水上轉移。
6、發現高壓線鐵塔歪斜、電線低垂或者拆斷,要遠離避險,不可觸摸或者接近,防止觸電。
7、洪水過後,要做好衛生防疫工作,注意飲用水衛生,食品衛生,避免發生傳染病。
平原區、低洼處來不及轉移的居民,其住宅常易遭洪水淹沒或圍困。假如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有效的辦法是:
1、安排家人向屋頂轉移,並儘量穩定好他們的情緒。
2、想方設法發出呼救信號,儘快與外界取得聯繫,以便得到及時救援。
3、利用竹木等漂流物將家人護送漂流至附近的高大建築物或較安全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