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狀特徵
多年生低矮
草本,具塊狀根莖,鬚根常膨大;無明顯的
地上莖。葉2-多片基生,2列;葉柄短;
葉舌不顯著。花通常1-數朵組成頭狀或
穗狀花序,有總花梗或無,有時先葉而出;
苞片披針形或長圓形,多數,螺旋排列;
小苞片膜質,頂端具2齒裂;
花萼管狀,上部一側開裂,頂端具不等的2-3裂齒;
花冠管與花萼等長或超出很多,裂片披針形,近相等;側生退化
雄蕊花瓣狀,離生或有時和
唇瓣連合成管狀;唇瓣闊,通常2裂,有美麗的色彩,平展或下垂;雄蕊著生於花冠管的喉部,
花絲短或近於無,藥隔寬闊,頂端延伸成全緣、2裂或魚尾狀的附屬體,露出於花冠管的喉部;
子房3室,
胚珠多數;
花柱線形,
柱頭陀螺狀;腺體2枚,圓柱狀。
蒴果球形或橢圓形,3
瓣裂,果皮薄;種子近球形,
假種皮小,撕裂狀。
生長環境
中文名 | 生長環境 |
| 我國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有栽培。常栽培供藥用或 調味用。 |
| 廣東有栽培。 |
| 原產亞洲熱帶地區東部、泰國、 緬甸和百慕達等地。我國已有栽培。喜高溫、濕潤、半蔭的環境,忌強烈日光直射,夏季宜放在半蔭處。生長適溫約為16~26℃,耐寒力較差。宜排水良好、 腐殖質豐富、疏鬆的砂質壤土。冬季休眠需於溫暖處越冬。 |
| 生於海拔1,100米的山地。 |
| 生於草地陽處或栽培。 |
地理分布
約70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及非洲。我國有4種及1變種,產西南部至南部。
中文名 | 分布 |
| 我國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有栽培。 南亞至東南亞地區亦有,常栽培供藥用或 調味用。 |
| 產雲南(文山、西雙版納);廣東有栽培。高棉亦有分布。 |
| 產四川(僅見記錄)。印度至 馬來半島、菲律賓亦有分布。 |
| |
| 產我國雲南、廣西、廣東和台灣;亞洲南部至東南部亦有分布。 |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溫暖、陽光充足、土地濕潤,便於排、灌水的地方種植;土壤以疏鬆、肥沃的沙質壤上和壤上為好。將土地深翻整細耙平,開133厘米寬的高畦後,每公頃施
堆肥22500乾克左右,油渣、過磷酸鈣各600~750千克於畦面上,施肥後再翻土一次,耙細整平,待打窩栽種。
繁殖方法
用塊莖繁殖。收穫時選健壯,無病蟲害及未受凍害的沙姜作種,晾乾表皮水汽後,在室內或室外貯藏均可。室內貯藏的方法是:在乾燥處用乾細沙和姜分層堆藏,堆放時底部先鋪一層沙再分層放種麥,如此層層堆放,堆高100厘米即可;室外貯藏的方法是:在乾燥處挖寬約100厘米,深50厘米,長隨貯種數量而定的坑,先將坑內墊上一層沙再放種姜,一層沙一層種美,這樣依次進行,高約34厘米,上蓋細沙13~17厘米,最後蓋草或塑膠薄膜,以防冬春雨雪浸入坑內引起爛種。
栽種
於4月中旬栽種為最佳,用窩栽或廂上開橫溝栽種均可,但以窩裁為好。將種姜按其自然分叉狀況,分成單丫栽種。在廂上按行窩距27厘米×27厘米挖窩,深16厘米左右,每窩栽種姜3個,按品字形排放,每公頃用種量3000乾克左右,栽後每公頃施人畜糞水30000千克左右於窩中,然後蓋土將廂平整齊,蓋土厚度10厘米左右,否則土蓋薄了,山柰塊莖生長瘦小,鬚根增多,影響產量和質量。
各種特徵
中文名 | 拉丁名 | 描述 |
| Kaempferia galanga L. | 花後葉開放。根莖塊狀;葉片近圓形,幾無柄,貼近地面生長;花白色,藥隔附屬體正方形,2裂。葉片較小,長7-13厘米,寬4-9厘米。 |
| Kaempferia galanga L. var. latifolia (Donn ex Hornem.) Donn | 葉片較大,長13-20厘米,寬13-17厘米。 |
| Kaempferia elegans (Wall.) Bak. | 根莖匍匐,不呈塊狀;葉片長圓形,葉柄長達10厘米,直立,花淡紫色,藥隔附屬體近圓形。 |
| Kaempferia candida Wall. | 花先葉開放。葉未詳;花白色, 花冠管比 花萼長1倍; 唇瓣裂至1/3處;藥隔附屬體較小。 |
| Kaempferia rotunda L. | 葉面中脈兩側有深綠色斑,葉背紫色;花紫色, 花冠管與 花萼近等長;唇瓣深裂至中部以下;藥隔附屬體較大,魚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