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膠州秧歌

山東膠州秧歌

山東膠州秧歌是一種傳統民間舞蹈。膠州秧歌是有規矩可講的。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秧歌的“班主”、“秧歌爺”,就是現在說的組織者,就開始選拔大約十四五歲的男孩、女孩組成訓練班學戲,行里人說開始“安鍋”。

這些孩子很苦,雞一打鳴就起來練基本功,壓腿,走台步,早飯後到晚飯前一整天都得排舞,晚飯吃飽後,又開始挑燈學唱腔,一直到深夜。大概學3個月,第二年農曆正月初三,他們就開始“包頭”(化妝)演出。演啊演,一直演到清明拆班子散夥。屬於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膠州秧歌
  • 屬性: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繼承人:吳英民
  • 組織者:秧歌的“班主”、“秧歌爺”
起源,膠州秧歌之美,

起源

山東膠州秧歌是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為膠州秧歌的傳承人,吳英民扭了數十年的秧歌,仍樂此不疲,他希望在民間藝人對膠州秧歌原生態的展示中,人們能慢慢感受到——

膠州秧歌之美


現住膠州市斜溝崖的吳英民儼然是一個老頑童,自己也稱“五十多歲了,長不大”。要說這“長不大”的原因就是他小時候認識了能演秧歌的李老師,並與秧歌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在已五十有三了,仍是愛扭、愛唱,樂此不疲。   這像臨時搭建的演出團體,為完成演出任務,各有分工,各司其職。那些教舞、說戲、排演的老師多是演員出身,那時認字兒的不多,教的過程全靠言傳身教,所以,師徒關係很嚴格。
山東膠州秧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