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藝術研究所

山東省藝術研究所

山東省藝術研究所的前身是山東省戲曲研究室,成立於1954年。後山東省戲曲研究室分設為山東省藝術研究所、山東省戲劇創作室、《戲劇叢刊》社三個正處級事業單位。又因需要,山東省藝術研究所分別於1981年11月與《戲劇叢刊》社、2004年8月與山東省戲劇創作室合署辦公,統稱為山東省藝術研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藝術研究所
  • 前身:山東省戲曲研究室
  • 建立時間:1954年
  • 內部設定:辦公室、政工科、財務科等
部門設定,研究成果,未來發展,更名建院,

部門設定

山東省藝術研究所的內部設定有:辦公室、政工科、財務科、戲劇創作室、《戲劇叢刊》社和包括藝術研究、遺產保護、多功能社會活動、電視攝製等專業在內的12個部門,編制83人,在職54人,其中文化部優秀專家1人,山東省文化系統優秀專業人才2人,正高職稱人員8人,副高職稱人員17人。

研究成果

五十多年來,所內人員參與組織和撰寫出版了《山東戲曲劇目綜論》等30餘部理論專著;承擔並完成了《中國戲曲志集成》、《中國曲藝志集成》、《曲藝音樂集成》山東卷的編纂工作;承擔並完成了《山東大鼓》、《山東琴書》、《山東快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拍攝製作了《風箏情》等十餘部電視劇和《齊魯藝術家》等十餘部紀實藝術片;參與組織和創作了《李二嫂改嫁》、《兩狼山》、《孫安動本》、《牆頭記》、《奇襲白虎團》、《紅嫂》、《紅柳綠柳》、《畫龍點睛》、《苦菜花》、《春秋霸主》、《補天》等20餘部在全國產生影響的劇目;編輯出版發行了188期《戲劇叢刊》正刊和42期《戲劇叢刊》特刊與增刊。

未來發展

當前,山東省藝術研究所為適應新的社會需要,在總結過去成績的基礎上,進一步把“瞄準全國藝術質量標準、促進全省藝術質量提高,參與全省藝術創作和藝術生產,催生全省藝術作品和藝術人才”作為新的職能定位,全所人員勵志圖強,愛崗敬業,為承擔起山東文化建設中的歷史責任,謀劃著名未來的發展。

更名建院

2014年4月18日,山東省藝術研究所由所改院,真可謂六十年一甲子,在山東省藝術研究所走過六十年光輝歷程的時候,由所改院,是值得慶賀的一大喜事。山東藝術研究所改為山東藝術研究院,本身就是對藝術研究院六十年來的豐碩成果和深厚積澱的充分肯定。山東許多經典的舞台藝術作品都有研究院的影子,與研究院的貢獻是分不開的。研究院擁有一批全國知名的劇作家、評論家,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研究院要珍視並銘記光輝歷史,不斷加強業務建設,提高藝術研究水平。其次,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迫切需要。文化藝術事業的全面繁榮,亟需要堅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由所改院,是適應新的形勢任務的需要,使藝術研究院有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新的起點上為全省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理論和人才保障。下一步,藝術研究院要堅持高點定位,向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國內一流藝術科研機構學習,爭取把山東省藝術研究院辦成“山東的中國藝術研究院”。要著眼於全省文化藝術事業的全局和長遠發展,科學布局研究院的學科建設,把研究院打造成為更加綜合、更加全面的藝術科研機構。要堅持人才強院,強化人才是第一資源觀念,加大人才建設力度,完善激勵機制,加快建設一支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合理,具有紮實理論功底的科研隊伍,培養造就一批在山東乃至全國有地位有影響的領軍人物,甚至培養出大師級別人才。要堅持整合資源,秉持“開門辦院”的理念,採用“走出去,引進來”的工作思路,加強與文化部和全國各藝術科研院所、文化單位、高等院校的聯繫。創新體制機制,引進各方面的人才,形成學科優勢,學科高度。要堅持品牌意識,在繼續保持藝術研究院傳統品牌學科優勢,特別是地方戲曲創作評論品牌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研究空間,發展新的優勢學科,形成新的優勢學術品牌。研究院原有學術期刊《戲劇叢刊》凝聚了幾代人心血和汗水、受到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好評和肯定。下一步,要堅持辦好《人文天下—戲劇叢刊》,將其打造成為文化藝術科研工作的學術陣地。向中國藝術研究院學習,舉辦高層次的研究學術會議,以及圍繞文化藝術科學研究熱點難點問題舉辦的學術年會、專題論壇等不同模式、不同類型的學術會議品牌,打造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