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

2009年3月,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山東經濟文化強省的指示精神,突出套用對策與特色研究,努力打造社會主義一流新型智庫,整合全院文化研究力量,院黨委研究決定將原儒學研究所、語言文學研究所以及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合併組建文化研究所。下設儒家文化研究室、文學藝術研究室以及文化產業與文化建設研究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
  • 所屬單位:山東社會科學院
  • 下設單位:儒家文化研究室、文學藝術研究室
  • 所長塗可國
基本概況,學術成就,發展方向,專家介紹,塗可國,孫聚友,姜銳,李少群,路德斌,盧少華,李軍,石永之,薛忠文,張進,張偉,閆娜,李峻岭,李玉,房偉,

基本概況

現任所長塗可國,副所長孫聚友姜銳。文化研究所現有人員25人,其中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5人,助理研究員15人,助理館員1人,其中博士6人。儒家文化研究室室主任路德斌、副主任石永之;文學藝術研究室室主任張偉、副主任房偉;文化產業與文化建設研究室室主任張進、副主任閆娜。本所現有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儒家哲學研究兩個院重點學科,以及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玉、副主任劉雲超)和社會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偉、副主任房偉)。同時還設有山東省文化產業理論創新研究基地。儒家哲學研究學科帶頭人為塗可國,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學科帶頭人為李少群

學術成就

文化所在儒學研究、語言文學研究、文化產業與文化建設研究等領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與優勢,產生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
(一)學術研究的進展
1、在儒學研究方面。文化所人員共主持和承擔國家級課題6項,承擔省部級重點課題和院重點課題約30項;先後在省級以上出版社與重要報刊出版著作近百部,發表學術論文近800篇,許多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社會科學報》、《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等重要報刊轉載、複印。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1項,省級獎項近20項,其他各類優秀獎項50餘項。
(1)文化所在以儒家哲學為重點的中國哲學研究領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與品牌。儒家哲學是我院的重點學科,儒家哲學研究特別是儒家管理哲學、社會哲學、道德哲學、政治哲學、文化哲學研究在省內處於領先地位,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和儒學學術發展史研究在國內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先後出版了《兩漢哲學初探》、《孟學新探》、《亞聖智慧——孟子新論》、《儒家倫理——秩序與活力》、《中國儒學》、《儒家管理哲學新論》、《儒家哲學文庫》等著作,發表了《儒學與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和未來》、《儒家義利觀新詮》、《儒家經濟思想及其特點》、《王陽明實踐道德說初探》、《儒家倫理精神及其現代意義》、《儒家人文思想群我關係的辨證機制》、《論儒家的管理哲學》、《論先秦儒家的平等觀》、《孔子“天”論新探》、《試論荀子哲學在儒學發展中的地位和意義》、《西漢初期儒學的發展演變》、《孔孟仁學與民族精神》等數百篇論文。這些論著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其中主要有:劉蔚華、趙宗正主編的《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一書,榮獲山東省第四屆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劉宗賢等著《十大思想家》一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0年榮獲第四屆全國圖書金鑰匙一等獎,1992年由台灣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繁體字版,同年由韓國漢城言道出版社出版朝鮮文版;王其俊撰著的《孟學新探》一書,1991年獲全國計畫單列市出版社社科優秀圖書二等獎;1993年,謝祥皓、劉宗賢合著《中國儒學》一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該書由台灣水牛出版社出版繁體字版;1996年,王其俊撰著《亞聖智慧——孟子新論》一書出版;1997年,劉宗賢撰著《陸王心學研究》一書,在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評獎中獲二等獎,同時還獲得北方十五省市哲學社科優秀圖書獎、華東地區優秀哲學社科圖書一等獎;2001年,塗可國撰著的《社會哲學》出版,該書在國內自成一派,其重要觀點在《哲學動態》上被簡介,並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山東省“百人工程”優秀成果獎,並被列為中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高等院校研究生的參考用書,得到專家的好評;2005年,塗可國撰寫的論文《論儒學的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悖論及其影響》一文被《光明日報》論點摘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複印,並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在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評獎中,文化所獲獎的成果有:劉宗賢的專著《當代東方儒學》獲優秀成果一等獎;謝祥皓著的《莊子導讀》、陳啟智撰寫的論文《儒家義利觀新詮》、劉宗賢著的《陸王心學研究》、塗可國著的《社會哲學》、塗可國撰寫的論文《論儒學的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悖論及其影響》等獲得優秀成果二等獎;劉宗賢撰寫的論文《儒家倫理精神及其現代意義》、《儒家人文思想群我關係的辨證機制》、《試論王陽明心學的聖凡平等觀》,王其俊撰寫的論文《論先秦儒家社會和諧統一觀》、《論孟子的社會變遷思想》,孫聚友撰寫的論文《儒家人學思想探析》,路德斌撰寫的論文《孔子“天”論新探》,梁宗華撰寫的論文《西漢初期儒學的發展演變》、《道家哲學向宗教神學理論的切換》等獲得優秀成果三等獎。
(2)在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主要著作有《儒家倫理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國文化新體系》、《漢書要義》、《理學要義》、《孔學要義》、《文化工程》、《魯文化研究》、《中國現代哲學新論》、《文明山東》、《孔子從這裡誕生》等。同時,在《哲學研究》、《文史哲》、《哲學與文化》、《齊魯學刊》、《東嶽論叢》、《山東社會科學》、《光明日報》、《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等重要報刊上發表了學術論文《道家哲學向宗教神學理論的切換》、《文化的價值分析》、《論儒學與齊魯文化的雙向互動》、《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齊魯兩種文化的不同氛圍和特點》、《試論社會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雙向互動》、《試論中國新文化的建構方法》、《漢字的文化功能及對漢文化傳播的意義》、《泰山娘娘與女性宗教信仰》、《什麼是人生》等。其中,陳啟智撰寫的論文《王通生平著述考》一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對王通思想作了開拓性的研究,填補了相關空白,在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評獎中獲三等獎;由王其俊、孫聚友參加的《精神文明之旅叢書》,獲得山東省第五屆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塗可國撰寫的《文化的價值分析》一文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高校文科學校文摘》等報刊摘登或者轉載,並獲得山東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由塗可國撰寫的論文《儒學: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價值資源》、孫聚友撰寫的論文《論儒家社會保障思想》,被列入山東省慈善總會和濟南市慈善總會重要的參考讀物,對於山東省及濟南市慈善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在語言文學藝術研究方面。文化所人員共主持和承擔國家級課題8項,承擔省部級和院級重點課題約60項;共出版專著、編著近80種,發表學術論文和文章近900篇。還完成了近30項省古籍整理課題。科研成果獲國家級優秀成果獎項4項,獲省級三等以上獎項20項,以及其他各類優秀獎項70餘項。有相當一批優秀成果在國內外引起了較大反響。
(1)語言學研究。在漢語歷史語法學、語音學、漢語訓詁學等研究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主要獲獎成果有:《漢語史斷代研究叢書》(程湘清主編,獲中國圖書獎)、《文心雕龍釋義》(馮春田著,獲省級二等獎)、《兩漢漢語研究》(楊克定、馮春田、張鴻魁參撰,獲省級一等獎)、《山東方言研究》(張鴻魁參撰,獲省級一等獎)、《近代漢語語法研究》(馮春田著,獲王力語言學獎)、《金瓶梅方音特點》(張鴻魁著,獲王力語言學一等獎)、《‘甩’‘摔’和‘蟀’的讀音問題》(張鴻魁著,均獲省級二等獎)、《聊齋俚曲研究》(張鴻魁著,獲省級三等獎)等。
(2)漢語史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占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和良好的學術影響。《文心雕龍釋義》(馮春田著)被視為建國40年來“有相當高的學術水平”的專著之一。張鴻魁的《金瓶梅語音研究》、《臨清方言志》等成果,也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該學科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語文》等權威學術刊物發表了一批重要論文,有的論文被一些學術專著所引用;不少學術論文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3)中國文學研究,文化所確立了兩個研究方向,即古(近)代文學研究和現當代文學研究。關於古(近)代文學研究方面,主要在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和近代文學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現當代文學研究方面,分別在現代著名作家方面的研究如茅盾研究、魯迅研究、巴人研究、王統照研究、臧克家研究、李廣田研究,以及詩歌、散文、小說、女性文學等方面的研究上成績突出,在後期開始展開的影視文學、文藝思潮等研究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時,始終將山東地方文學和作家作品的研究作為全所的重點,形成了較鮮明的地域文學研究特色和學術優長。主要獲獎成果有:《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郭延禮著,獲國家級一等獎)、《山東文學通史》(喬力、李少群主編,獲省級一等獎)、《龔自珍詩選》《秋瑾年譜》《近代六十家詩選》(郭延禮著,均獲省級二等獎)、《二十四詩品探微》《晁補之詞編年箋注》(喬力著,均獲省級二等獎)、《穿越歷史的智慧》(喬力主編,獲省精品工程獎)、《茅盾作品淺論》《茅盾作品欣賞》《茅盾的藝術世界》(丁爾綱著,部分成果獲華東地區獎和省級獎)、《李廣田傳論》(李少群著,獲省級二等獎)、《追尋與創建——現代女性文學研究》(李少群著,獲省級三等獎)、《台灣現代詩歌賞析》(章亞昕著,獲省級三等獎)、《山東青年作家與齊魯文化》(楊政著,獲省級三等獎)、《論地域文學史學的學術源流與學理觀念》(喬力、武衛華著,獲省精品工程獎、省級三等獎)、《水滸傳的人生智慧》(張偉著,獲山東省劉勰文藝評論獎)等。郭延禮的近代文學研究,造詣深厚、成果豐碩,處於國內近代文學研究的領軍地位。他的秋瑾研究系列、龔自珍研究,都是厚積薄發之作,有的具有填補學科空白的作用。其代表作《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三卷本,是在中華民族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描述我國各民族的近代文學風貌、探討在中西文化撞擊下的文學新變、以歷史和美學的觀點重新審視中國近代文學的一部力作。喬力的古代文論和唐宋詞研究,也是成就優異,碩果纍纍。著有《二十四詩品探微》、《晁補之詞編年箋注》、《唐五代詩選》、《唐宋詞:本體意識的高揚與深化》、《唐宋詞要義》、《明詩三百首賞析》,合作主編了《山東文學通史》等大量科研成果,在《文學評論》、《清華大學學報》、《文藝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了一批高質量論文。除了古代文學研究之外,喬力多年來還注重從大文化層面從事文學研究工作。他主編了“文化?D文學”三大世紀工程,即《文化經典要義》、《中國古代文學主流》、《中國文學經典書庫》,並主編有《華夏文明傳統與人生》、《文化中國:永恆的話題》、《精神文明之旅》《圖文中國文學史》等多部研究叢書,均體現了很好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孔繁信的元明清戲劇散曲研究,著作有《張養浩作品選》、《杜善夫集》等。李永先的徐孚研究、齊魯文史之謎等古代神話研究,都在相關的領域、層面有了進一步的深入。在現當代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顯示了研究的整體化與系統化。丁爾綱的茅盾研究系列,著作有《茅盾作品淺論》、《茅盾作品欣賞》、《茅盾的藝術世界》、《茅盾與孔德?b》等,在全國同類研究成果中長期處於領先地位。王立鵬的王統照研究,從文學史的角度對王統照的生平創作進行了全面論述。李少群的李廣田研究,從地域文學與作家的關係入手,對李廣田的文學形態、文學思想、獨特文學風格的形成與時代文學的聯繫等,進行了多視角的深入考察與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出版了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李廣田的專著。另外在現代散文、現代女性文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有影響的成果。楊政的《山東青年作家與齊魯文化》是新時期以來較早全面系統地從文化視角研究山東青年作家的專著,著重論述了齊魯文化對山東青年作家的性格、稟賦、藝術個性、審美理想、作品價值等的重要作用。王欣榮的巴人研究系列,著作有《巴人論稿》、《大眾情人傳——多視角下的巴人》、《巴人研究資料彙編》等,也填補了國內巴人研究的多項空白。章亞昕的臧克家研究和《詩思維:生命的陀螺》、《心靈的故鄉——與青少年朋友談詩》、《現代詩美流程》、《中國現代詩歌史論》(獲省級優秀獎)、《中國當代詩歌史論》、《中國現代朦朧詩賞析》(獲得國家優秀獎)、《台灣現代詩歌賞析》(省級三等獎)、《中國兒童詩歌選》、《隱地論:時光中的舞者》等新詩研究系列與海外文學研究系列,注重新詩形態學與發生學研究,並開創性地將海外文學特別是海外詩學納入漢語詩學研究的範疇,具有較強的理論創新性。對於現當代文學的綜合性研究,也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主要著作有丁爾綱《新時期文學思潮論》、王立鵬的《中國小說史》、李少群的《新文化要義》、《追問與創建——現代女性文學研究》,章亞昕《近代文學流變論》、楊政的《文學的精神家園》等。張明的文藝理論研究,強調地域文學的理論價值形態。薛忠文的校園文學與宗教文學研究,強調比較手法,視角較新穎。房偉的研究重點在當代文學與大眾文化方面,有《批評的表情》、《屠刀下的花季—南京1937》,等著作。另外,杜玉梅的新詩研究,側重當代山東詩人追蹤,還有車振華的近代俗文學研究,都顯示了具有潛質的研究前景。
3、在文化產業與文化建設研究方面。出版並發表了《文化工程——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研究綜述》、《鄧小平理論的豐富與發展——文化建設論》、《孔子從這裡誕生——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綜述》、《誠信山東》、《文明山東》等論著,從理論層面有力地促進了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參與主持撰寫《山東文化藍皮書》、《2006—2007山東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藍皮書》、《文化產業知識讀本》以及《2007—2015年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主持並承擔了《魯商文化概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概論》,同時還主持並完成了中宣部、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規劃辦等部門交辦的重大課題,如“中國文化軟實力”、“深化體制改革增強我省文化競爭力研究”、“文化體制建設研究”、“發展文化產業與先進文化建設”、“21世紀中國和諧文化研究”、“山東影視文學研究”等。發表了一大批較有影響的成果,如《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獲中宣部優秀調研報告獎、省委宣傳部優秀調研報告一等獎)、《山東文化品牌研究》(省委宣傳部2007年度省委宣傳部優秀調研報告一等獎、山東省決策諮詢科學學會2007年度山東省決策諮詢優秀成果二等獎)等。
(二)承擔的主要課題
在語言文學藝術與文化發展研究方面,承擔的國家、省和院各級課題主要有:“中國近代文學史”、“齊魯文學的文化內質與文學形態演變研究”、“清初山東官話語音研究”、“文心雕龍研究”、“漢語史研究”、 “二十四詩品研究”、“金瓶梅語音辭典”、 “山東三千年文學發展史”、“山東當代作家論”、“山東當代文學史”、“徐孚研究”、“晁補之研究”、“唐五代詞研究”、“聊齋俚曲研究”、“秋瑾研究”、“魯迅研究”、“茅盾研究”、“巴人研究”、“王統照研究”、“臧克家研究”、“李廣田研究”、“齊魯青年作家研究”、 “地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山東文學創作與齊魯文化大省建設” 、“山東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魯商文化概論”、“文化體制建設研究”、“論發展文化產業與先進文化建設”、“21世紀中國和諧文化研究”、“山東影視文學研究”、“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我省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關於網路文化產業發展及對策研究”,“山東文化品牌研究”、“創意山東計畫”等。
在儒學研究方面,文化所積極開拓儒學研究空間與領域,先後主持和承擔了5項國家和幾十項省部級重點課題。其中,國家級課題有:“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儒家思想與東亞模式”、“儒學理論的系統研究”、“當代東方哲學的新進展——當代東方儒學的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研究”、“儒學對人發展的影響研究”、“陽明學系列·陽明學與當代新儒家”等;省級重點課題有:“孟學源流”、“孔孟德治思想的現代詮釋”、“儒家倫理與當代中國的社會穩定和文明發展研究”、“儒家倫理哲學與當代中國道德建設”、“山東誠信建設的對策研究”、“漢代經學流變與儒學理論的發展”、“儒學傳統與中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等。為促進儒學研究的深入發展,文化所積極承擔重點項目,並從課題論證、課題研究到課題結題,始終以紮實嚴謹的科研態度認真落實,獲得了良好的學術反響。由劉蔚華、趙宗正主編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七五”重點課題《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榮獲了山東省第四屆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由劉宗賢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項目“當代東方哲學的新進展——當代東方儒學的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研究”,2003年課題結題鑑定時被國內權威專家一致評為一等,其最終成果《當代東方儒學》一書出版後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三)學術活動
1,積極主辦學術研討會,在廣泛吸納學術成果的同時,提高了研究力度,擴大了學術影響。在儒學方面,自1986年以來,文化所先後主辦了“孔孟荀學術異同討論會”、“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學術討論會”、“管子與齊文化學術討論會”、“春秋經傳學術研討會”、“儒商與二十一世紀學術研討會”、“儒家思想與人權·民主學術研討會”、“儒學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儒學與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國際學術討論會;“首屆管子學術討論會”、“孟子學術討論會”、“首屆荀子學術研討會”等國家級學術討論會;“山東省首屆中國哲學與文化論壇”、“儒家倫理與精神文明建設研討會”、“魯文化與儒學學術研討會”等省級學術討論會。研討會後,認真編輯會議論文並結集出版,進一步擴大了學術成果的影響,已經出版的會議論文集有:《管子研究》、《孔孟荀比較研究》、《魯文化與儒學》、《儒家倫理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儒學與全球化》、《儒家傳統與人權民主思想》、《儒商與二十一世紀》、《儒學與實學及其現代價值》等。
在語言文學藝術方面,主辦了“山東省紀念魯迅誕辰百周年學術討論會”、“全國李清照學術討論會”、“全國辛棄疾學術討論會”、“全國臧克家學術討論會”、“山東王統照學術討論會”、“山東省古典文學如何開拓學術新局面學術研討會”、“丁耀亢國際學術討論會”、“齊魯文化與山東文學研討會”、“地域文化與文學暨《山東文學通史》學術研討會”、“全國地域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會”等。這些學術會議,不僅參與人員水平高,研究了一些前沿和重大理論問題,而且在學術界都引起較強烈的反響,例如,2006年召開的“全國地域文化與文學學術研究會”,就有《文學評論》、《文藝爭鳴》、《光明日報》、《小說評論》、《山東社會科學》等多家學術權威參加,並有中國社科院、上海大學、山東大學等十餘家學術單位參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文化產業和文化建設研究方面,主辦了“全國第一屆舜耕文化論壇”,“文化企業發展座談會”等。
2,積極參加國內學術會議,注重掌握學術界最新研究動態,開闊研究視野。多年來,文化所人員應邀參加學術會議百餘人次,主要有:“首屆孔子學術討論會”、“周易國際學術研討會”、“新儒家學術研討會”、“牟宗三學術研討會”、“儒學及其現代意義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儒學研討會”、“浙東學術國際研討會”、“中國宋學與東方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儒家‘中和’思想與世界和平國際學術討論會”、“儒學全球論壇(2005)暨山東大學儒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紀念朱熹誕生875周年學術研討會”、“浙東學派與實學文化學術討論會”、 “孟子學說的現當代價值國際學術研究會”、“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研討會”、“荀子高層論壇”等學術會議。參加這些學術會議不僅充分展示了文化所在傳統文化研究中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加強了與國內學術界的交流和聯繫。
3,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文化所有20多人次受邀赴美國、德國、瑞士、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學術探討與學術交流。同時,文化所還接受培養國際交流學者和研究生多名,1997至1998年韓國漢城成均館大學金德均教授在文化所攻讀博士後課程。此外,文化所與國外多家學術機構團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與韓國安東大學退溪學研究所簽訂了所級友好關係及雙邊學術交流協定,與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新加坡大學、韓國退溪學會、韓國國學振興院、韓國孟子學會等學術機構團體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繫。廣泛友好的學術往來,展示了文化所科研人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促進了科研工作的開展,對於向世界傳播和展現中國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發展方向

文化所除了一部分力量繼續從事儒學、文學藝術研究之外,著力加強重大現實文化問題研究,以更好地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提供諮詢服務。在儒學研究方面,將以儒家哲學為研究特色和優勢,注重於儒家文化的現實轉化與開發利用研究,努力使儒學服務于山東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在文學藝術研究方面,將以“地域文化與文學”重點學科為學術增長點,突出文學藝術研究的學理觀念、架構範式、研究方法等本體性的探討,以及山東文化與文學、山東文化文學與其他地域文化文學的比較、城市文化文學與鄉村文化文學狀況與關係研究等專項研究。在文化產業與文化建設方面,將以此為重點,除適當從事文化理論和文化發展研究外,著力突出山東齊魯地域文化研究,注重山東當代文化產業與文化建設的現狀、規律、特點和趨勢等方面的調查、分析與預測,特別是要加強山東文化建設重大現實與理論迫切問題探索,努力成為山東文化研究的理論重鎮,成為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研究中心之一。
在未來,文化所的主要發展方向、發展重點與發展戰略為:一是充實加強山東藝術發展研究,在院領導支持下,儘快引進高層次的藝術研究人才;二是爭取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導小組的支持,積極申報成立山東文化產業與文化建設研究基地;三是進行重點學科的結構調整與最佳化,努力創造條件,力爭在三到五年時間內,把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發展為院重點學科;四是儘快實現儒學、文學藝術、文化產業、精神文明建設、文化發展等方面研究力量的整合,在大文化的框架下,把本所打造成為山東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的一流智庫,成為省委省政府文化決策方面的智囊團;五是集中精幹力量,聯合攻關,積極主持和承擔山東文化強省方面的重大課題,為山東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智力支持;六是充分尊重學術規律與學術個性,注重發揮每位科研人員的學術優長和積極性、創造性、主動性,加強對科研人才隊伍的培養,力爭在2015年之前,培養10名左右在全省有較高知名度的文化研究人才;七是打造好“舜耕文化”品牌,辦好“舜耕文化講壇”、“舜耕文化論壇”和“舜耕文化論叢”;八是把《山東文化藍皮書》打造成精品力作,擴大“大舜文化網站”,使之成為展示全院文化研究成果的重要陣地。

專家介紹

塗可國

男,1961年12月生,湖北省麻城市人,1984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1997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2001年晉升為研究員,2003年任山東社會科學院儒學研究所所長,2009年3月,改任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專業方向為儒學、社會哲學和文化理論研究。主要社會兼職:山東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哲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理事、中國實學學會理事、山東省儒商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省華夏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和山東孫子研究會理事等。

孫聚友

男,1963年出生,山東招遠人,1984年畢業於南開大學哲學系,現為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所副所長、研究員,山東孔子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山東省領導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專業研究方向為儒家管理思想及清代儒學。
參加承擔國家、省、院等重點課題的各類重點課題15項,主要有:獨立設計承擔了國家“十五”社會科學重點課題《儒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研究》中的子課題《儒家管理學》的研究任務,參加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重點課題《中國儒家學術思想發展史》。主持承擔了省社會科學重點課題《建設誠信山東的對策研究》,獨立設計承擔了院重點課題《儒學與全球化》。合作承擔的課題主要有:省重點課題《民本叢書》《概論篇》和《為民篇》,省重點課題《齊文化概論》,院重點課題《先秦人學思想研究》、《儒家思想的當代價值》、《儒家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和《儒學文化信息資料庫的建設與研究》等。在學術研究上,既注重儒家思想的理論研究深度,又著力儒家思想的現實套用價值。

姜銳

女,中共黨員。1965年6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現任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近年來,主要從事文化產業及相關問題的研究。獨立主持完成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重點項目三項:《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我省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關於網路文化產業發展及對策研究》。先後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獲省級獎五項:其中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多項成果被中國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收錄。多次參與社科院文化產業專項調研活動,執筆撰寫的研究報告《山東省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山東廣場文化發展研究》被《山東文化藍皮書》收錄。積極參與地域文化及相關問題研究,論文《從需求和認知的角度審視地域文化》獲2007年度“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論文《齊魯文化傳統與和諧文化建設》編入《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並獲2009年度“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李少群

女,原語言文學所所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地域文化與文學。主要兼任中國當代文學學會理事、山東文聯委員、山東文學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現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當代文學學會理事等,任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審會成員。出版的主要學術著作:《李廣田傳論》(山東文藝出版社)、《追尋與創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新文化要義》(光明日報出版社)、《中國現代散文小品選》(太白文藝出版社)、《中國現代女性文學選》(太白文藝出版社)、《地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山東文學通史》2卷本(合作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山東文化叢書·山東作家卷》(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等。參與撰寫學術著作多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其中,《20世紀山東文學的總體特徵》《大愛無涯——冰心散文藝術論》《試論齊魯文學的特徵》(合著)等,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或有關刊物論點摘編。獲山東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山東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山東文聯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個人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1項、省級課題3項。

路德斌

男,1962年生,山東招遠人,現為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所研究員,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學、荀子哲學。
近年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參與或主持多項研究課題,並多次獲得省及社科院科研成果獎。主要著述有:《人的發現與失落——試論孔子的人生觀》(《東嶽論叢》)、《孔子“天”論新探》(《孔子研究》)、《面對君權:儒家的思考、理想及其困境》(《孔子研究》)、《試論荀子哲學在儒學發展中的地位和意義》(《中國哲學史》)、《通體達用:儒家形上學與民主觀念之開展》(韓國安東大學《退溪學》)、《從“性”、“命”概念的演化看<易傳>的著作年代及思想淵源》(《周易研究》)、《荀子人性論之形上學義蘊——荀、孟人性論關係之我見》(《中國哲學史》)、《試論荀子哲學的特質及其對儒家道統之意義》(《孔子研究》)等。2007年,應韓國安東大學邀請,路德斌博士赴韓國進行為期半年的學術訪問,期間就“先秦儒學”課題開展合作研究工作。。

盧少華

女,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影視、戲劇文學。參與撰寫省級以上課題5項。其中,省課題《山東文學通史》獲山東社會科學一等獎。另外,參與校譯的《文白對照二十二子》獲鄭州社會一等獎。獨立撰寫專著三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其中,發表於《江西社會科學》的論文《論胡可話劇的民族文化成就》,被《人大複印資料(戲劇、影視研究)》全文轉載。近年來,主要試圖從史的角度闡述山東戲劇影視文學的發展歷程,並著重論述話劇、電影、電視劇出現后綜合類藝術觀念的演變趨勢,以及它們對山東文藝觀念趨勢的影響。2008年出版專著《山東當代影視藝術史論》。

李軍

男,1958年6月生,山東濰坊人,1986年南開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畢業。現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儒學政治哲學與中國近現代哲學。在國內外的學術刊物上發表關於中國哲學特別是近現代哲學論文十餘篇。主要有:《進化論在近代中國傳播和發展的原因》(《天津社會科學》)、《李大釗道德觀述評》(《道德與文明》)、《魏源的政治思想評選》(《退溪學研究》)、《在比較中深化中國近現代哲學研究》(《東方論壇》)、《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東西文化觀合論》(《中國哲學史》)、《五四啟蒙思想家的化約傾向與突破》(《中國哲學史》)、《論張東蓀早期的哲學理念》(《哲學研究》)、《試說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成就的巨觀估價》(《中國哲學史》)等。主要著作有:專著《中國現代哲學新論》(齊魯書社出版),《齊魯文化大辭典》(哲學篇副主編),《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參與撰寫),《民本概論》(撰寫近現代篇)。

石永之

男,1969年7月生,湖北應城人,2002—2005年期間在四川大學哲學系攻讀中國哲學碩士學位。2005年來山東社會科學研儒學研究所。主要從事宋明理學、新儒家、儒家政治哲學研究。在國內外的學術刊物上發表關於儒家思想的論文十餘篇。主要有:《良知的嬗變-從牟宗三對王陽明的批評來看》、《以現代性應對後現代-劉清平後儒家構想評議》(《東嶽論從》);《牟宗三道德形上學芻議》(《理論學刊》);《論儒家正義思想的形成》(《原道》第十輯)《孔子正義思想及其現代意義》(韓國安東大學《退溪學》第十八輯);《孟子的正義思想》(《濟南市委黨校學報》)、《陽明子至善論的現代意義》(《恆道》第三輯),其中《以現代性應對後現代——劉清平後儒家構想評議》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11期全文轉載。

薛忠文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00年碩士,2004年博士;2004年到山東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當代小說及當代文學思潮。

張進

男,1969年9月出生,山東濟寧人。山東大學哲學學士,雲南民族大學哲學碩士,副研究員,現主要從事儒學、宗教及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曾先後在《中國文化報》、《解放日報》、《中國學生健康報》、《聯合日報》、《經濟導報》、《生活日報》等報以及《管子學刊》、《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山東經濟》、《朱子學刊》、《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理論月刊》、《朱子文化》、《江南文化》、《濟南市委黨校學報》等學術期刊獨立發表論文三十多篇,產生了較大社會反響。參與編寫2007、2008年度的《中國儒學年鑑》,參著大型學術專著《中國孟學史》(本人承擔完成7萬餘字),並參加了山東省委宣傳部《2006山東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藍皮書》以及山東社科院2007、2008兩年度的《山東文化藍皮書》的撰寫工作。主持或參加了院課題《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院委託課題《京畿道和山東省利用文化、歷史資源擴大交流方案》,院重點課題《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省課題《儒學傳統與中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先進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基本內涵、界定標準和主要內容》等。

張偉

女,副研究員,文學碩士,2005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主要從事文學與文化方面的研究工作。現已出版專著《水滸傳的人生智慧》(海潮出版社,2006年,30萬字)和《話題中國文學史:史傳文學卷》(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12萬字),《文史雜誌》刊登了《水滸傳的人生智慧》一書的書評和書影,並榮獲“山東省第五屆劉勰文藝評論獎”。在核心期刊《學術交流》、《山東社會科學》、《東嶽論叢》等發表論文多篇,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約30餘篇。進入社科院以來,連續三年科研業務考核一擋優秀,獲得單位多次科研鼓勵獎,科研成果總計約60餘萬字。

閆娜

1979年10月生,山東濟南人。發表論文:《山東加快會展業發展的對策研究》、《國外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理論啟示》、《山東民營文化企業的現狀與發展研究》。主持的課題《山東文化品牌研究》,2007年12月30日,2007年12月30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李群批示:“此研究很有現實和長遠意義,請將原文送我。並請向紅同志牽頭,組織社科院高校等有關方面專家、學者開展山東文化品牌培育研究,使研究進入操作層面。”,被省委宣傳部評為2007年度省委宣傳部優秀調研報告一等獎,本文被山東省決策諮詢科學學會評為2007年度山東省決策諮詢優秀成果二等獎。

李峻岭

女,1975年生,山東商河縣人,文學碩士。畢業於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現就職于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所。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兩漢經學。參與重大課題《兩漢全書》、《高亨著作集林》、《唐代四大類書》等。在《理論學刊》、《東嶽論叢》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李玉

山東泗水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現為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史、儒家文化、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圍繞專業研究方向,先後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魏晉南北朝后妃的才情與個性情狀》、《略論韓愈對孟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儒家生態倫理思想與“和諧山東”建設》等。合作撰寫了《孔子從這裡誕生》、《文明山東》等著作,參加了《中國孟學史》、《山東改革開放30年》、《山東文化體制改革與山東文化產業發展藍皮書》和《山東文化藍皮書》等著作的撰寫

房偉

男,文學博士,助理研究員,籍貫山東濟南,1976年出生於山東濱州,中國當代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協會員,山東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山東文聯文藝評論家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專攻當代文學思潮與影視文化、大眾文化研究,曾於《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南方文壇》、《東嶽論叢》、《小說評論》、《山東社會科學》、《電影評介》、《當代文壇》、《山東師範大學學報》、《海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及文學評論80餘篇,學術論文曾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刊物轉載,出版學術專著《批評的表情》、《影視作品分析》等,並著有長篇紀實文學《屠刀下的花季—南京大屠殺》,曾獨立主持省級社科規劃項目1項。同時,在《詩刊》、《山花》、《山東文學》、《當代小說》、《作家》、《星星詩刊》、《文學港》、《春風》等刊物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40篇,曾被《小小說選刊》等刊物轉載。2005年獲山東“青年文學獎”(評論類)一等獎,同年獲國際詩人聯盟與中國文化部共同舉辦的,第19屆世界詩人大會銅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