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批示精神,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堅持依法行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實現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用法治引領改革發展破障闖關、推動民生改善和社會公正,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開創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新局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總體目標
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三)基本原則
建設法治政府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山東實際出發,堅持依憲施政、依法行政、簡政放權,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實行法治政府建設與創新政府、廉潔政府、服務型政府建設相結合。
(四)衡量標準
政府職能依法全面履行,制度建設質量明顯提升,行政決策科學民主合法,憲法法律嚴格公正實施,行政權力規範透明運行,人民權益切實有效保障,依法行政能力普遍提高。
依法履行職能
目標: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機構職能職權法定,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措施:
1.依法明確政府職能定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最佳化政府組織結構,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式、責任法定化,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依法規範和加強政府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職責,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2.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依法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構建權責明確、透明高效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建立規範行政審批的管理制度,再造行政審批流程,減少審查環節,提高審批效率。加快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工作,積極申請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推進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規範化、標準化,整合政務服務資源,建設統一的政務服務平台,推進行政許可事項上網運行,做到應上盡上,2016年年底前推動省市縣三級聯網互通,實現受理、審批、公示、查詢、投訴等網上辦理。
3.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嚴格執行政府及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公布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推動政府管理由剛性管理向剛柔相濟管理方式轉變,採取行政指導、行政規劃、行政契約、行政獎勵等多樣化、非強制性方式管理經濟社會事務,讓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廣泛地參與公共事務管理。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根據國家政府核准投資項目目錄修訂情況,修訂我省核准目錄,做好承接和取消下放投資審批許可權工作;加強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備案管理,研究制定政府核准和備案投資項目管理辦法,精簡規範項目前置審批條件,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
4.加強市場監管。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實行統一市場監管,推進公平準入,維護市場的統一開放、公平誠信、競爭有序,打造並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全國領先營商環境,健全有利於合作共贏並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完善科學規範的責任追溯制度、經營異常名錄和黑名單制度,對違法違規者嚴厲懲處,營造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深化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制改革,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實行進場項目目錄管理,不斷探索和完善公共資源交易規則,強化全過程、全方位監管。健全對外投資促進制度和服務體系,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推動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
5.最佳化公共服務。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增強政府職責,強化省政府統籌推進全省基本公共服務的責任,強化市、縣(市、區)政府執行責任,推動全省各級政府事權規範化,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梳理公開公共服務事項目錄,簡化最佳化公共服務流程。加快推行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制度,公開政府購買服務目錄。推動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向社會購買;確需政府參與的,實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6.創新社會治理。加快社會事業改革,建立健全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志願服務組織。規範和引導網路社團社群健康發展,加強監督管理。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高公共突發事件防範處置和防災救災減災能力。強化面向基層和民眾的服務管理,以格線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治工作平台。推進社會自治,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章程、團體章程等社會規範的作用。推進行業協會商會等與行政機關脫鉤,探索一業多會,強化行業自律。
7.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深化資源型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嚴格實行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完善制度體系
目標:改進政府立法工作,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決策和立法緊密銜接,突出地方特色,填補立法空白,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有效發揮,制度建設質量明顯提高,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
措施:
8.完善政府立法體制機制。圍繞推進改革開放和法治建設、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科學制定政府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畫。確定立法項目堅持數量服從質量,合理配置立法資源,推進政府立法精細化,增強立法的及時性、針對性、有效性。完善立法項目向社會公開徵集制度。健全立法項目論證制度,開展立法前評估,對立法的可行性、出台時機、實施效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科學論證評估,評估情況作為確定立法項目的重要依據。開展政府規章實施情況後評估,政府規章實施滿一定期限後,由政府法制機構組織進行評估,評估結果作為修改、廢止政府規章的依據。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各部門落實立法計畫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9.加強重點領域政府立法。圍繞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重點做好發展規劃、政府投資管理、財政管理、價格調控、推動自主創新、推進技術改造、保護智慧財產權、節約能源資源以及發展循環低碳經濟、現代服務業、金融業等方面的立法項目;圍繞推進“兩區一圈一帶”和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加強區域性立法;圍繞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建設文化強省,重點做好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促進等方面的立法項目;圍繞創新社會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做好住房、教育、就業、公共衛生和體育、社會保障、城鄉建設管理、食品安全、社會組織管理、安全生產等方面的立法項目;圍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做好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資源保護、完善生態補償等方面的立法項目;圍繞加快推進依法行政,基本建成法治政府,重點做好依法行政考核、行政行為程式規範、政府法律顧問管理等方面的立法項目。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對實踐證明已經成熟的改革經驗和改革舉措,及時上升為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
10.完善政府立法指導和協調機制。省法制辦要加強對全省政府立法工作的指導,完善省市地方立法溝通聯絡機制,確保全省政府立法工作的統一協調。各級政府法制機構要加強對政府部門起草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工作的指導,發揮在政府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重要行政管理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由政府法制機構直接組織起草。強化對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送審稿的審查,對擬設定行政許可、行政收費等事項的,嚴格審查論證,對不符合要求的,退回起草部門。完善政府立法協調機制,對部門之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政府法制機構可以委託政府法律顧問、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評估,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協調解決;經協調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報請本級政府決定。建立政府立法資料庫,制定政府立法技術規範,加強政府立法隊伍建設和人員培訓。
11.健全科學民主立法機制。建立基層立法聯繫點,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增強制度設計的針對性和可執行性。健全立法聽證和專家諮詢論證工作機制,完善委託起草制度,堅持立法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相結合,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可以委託政府法律顧問、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加強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的聯繫溝通,建立政府立法協商機制。
12.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加強公眾參與立法制度建設,拓寬公眾有序參與政府立法途徑,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政府組織起草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都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期限一般不少於30日;其中與人民民眾利益密切相關或者涉及改善民生、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直接關係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其他重要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還要通過召開座談會、諮詢會、論證會、聽證會、協調會、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意見。建立政府法制機構與相關政府部門聯合舉辦政府規章頒布實施新聞發布制度。建立健全公眾意見採納情況反饋制度,探索建立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激勵機制。
13.完善政府規章“立、改、廢、釋”制度。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及時修改、廢止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與上位法相牴觸或者不一致、相互之間不協調的政府規章。完善政府規章修改、廢止啟動機制,實施部門要按照要求及時提出修改或者廢止的建議,經政府法制機構論證後列入年度立法計畫草案。加強政府規章解釋工作,及時明確政府規章的規定含義和適用依據。
14.嚴格執行規範性檔案制定程式。按照《山東省行政程式規定》的要求,嚴格執行制定規範性檔案的啟動、公開徵求意見、聽證、專家論證、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程式,未經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的不得發布施行。嚴格落實規範性檔案統一登記、統一編制登記號、統一公布制度,未經“三統一”的規範性檔案無效,不得作為行政管理的依據。嚴格執行規範性檔案有效期制度,完善規範性檔案評估制度。
15.強化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備案審查。健全備案審查制度,加強備案審查能力建設。加大對規範性檔案和設區的市政府規章的備案審查力度,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法或者不適當的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做到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切實維護法制統一和政令暢通。對超越許可權、內容違法、違反法定程式制定的部門規範性檔案、下級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分別由本級政府法制機構、上級政府法制機構通知制定機關限期處理;逾期不處理的,由政府法制機構報請本級政府責令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銷,並向社會公布。改進備案審查工作機制和方法,建立健全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備案登記、公布、情況通報和監督檢查制度。政府法制機構要通過政府網站、新聞媒體等定期向社會通報備案審查情況,公布準予備案的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目錄。實行政府規章、規範性檔案目錄和文本動態化、信息化管理,建立監督管理網路平台。完善規範性檔案建議審查制度,依法受理和處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審查申請。積極推進政府規章的清理工作,並向社會公布清理結果。編纂現行有效的政府規章彙編,定期予以更新。
決策科學化
目標: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嚴格落實行政決策制度和程式,決策質量顯著提高,行政決策公信力和執行力大幅提升。
措施:
16.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式。縣級以上政府要在2016年年底前,建立並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制度,科學確定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範圍,對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等法定程式作出具體規定,完善工作機制,明確各程式的責任主體、承辦機構、內容、期限等要求,確保決策制定科學、程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
17.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實行重大決策預公開制度,涉及民眾切身利益、需要社會廣泛知曉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項目,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在決策前應向社會公布決策草案、決策依據,通過聽證座談、調查研究、諮詢協商、媒體溝通等方式廣泛聽取公眾意見,以適當方式公布意見收集和採納情況。各級行政機關特別是市縣兩級政府要加強公眾參與平台建設,對社會關注度高的決策事項,應當公開信息、解釋說明。完善公眾意見反饋機制,及時反饋公眾意見採納情況和理由。推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公用事業等重大民生決策事項民意調查制度。
18.提高專家論證和風險評估質量。加強山東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行政決策諮詢論證專家庫。建立完善重大行政決策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的論證機制。對專業性、技術性強的決策事項,應當組織專家、專業機構進行論證,注重專家的專業性、代表性、均衡性,逐步實行專家信息和論證意見公開。落實重大行政決策風險評估制度,細化包含社會穩定、生態環境、公共財政、制度廉潔性等方面的風險評估規則和標準,完善評估工作機制,加強評估結果運用,推動風險評估程式化、規範化。推行重大行政決策後評估制度,跟蹤了解決策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積極開展第三方評估,及時調整決策內容,糾正決策偏差。
19.加強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建立完善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程式,重大決策事項承辦單位應當在完成組織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等法定程式,並經本單位法制機構合法性初審和部門會簽後,將決策方案及相關材料徑送同級政府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政府法制機構應當通過書面審查、調研考察、公開聽取意見、組織政府法律顧問進行法律諮詢或論證等多種方式,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對決策方案及相關材料的審查,出具合法性審查意見書。重大行政決策方案未經合法性審查或者經審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政府全體會議、常務會議討論決策。在集體討論決定環節,行政首長擬作出的決定與會議組成人員多數人的意見不一致的,應當說明理由。集體討論情況和決定應如實記錄、完整存檔。
20.充分發揮政府法律顧問作用。建立健全以政府法制機構人員為主體、吸收專家和律師參加的法律顧問隊伍;探索建立首席法律顧問制度,充分發揮政府法制機構工作人員主體作用,形成以內為主、以外為輔、內外結合的法律顧問工作格局。完善政府法律顧問的議事規則、日常管理和考核監督,引入退出機制,實行動態管理。政府法律顧問工作經費應當納入政府財政預算。理順公職律師管理體制機制。
21.嚴格行政決策責任追究。建立健全並嚴格實施重大行政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對決策嚴重失誤或者依法應該及時作出決策但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嚴格追究行政首長、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和相關責任人員的黨紀政紀和法律責任。
健全體制機制
目標:健全行政執法體制,創新行政執法方式,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法律法規規章得到嚴格實施,行政違法或不當行為明顯減少,行政執法的社會滿意度顯著提高。
措施:
22.理順行政執法體制。深入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科學劃分省、市、縣三級行政執法隊伍的執法許可權。強化省級統籌、協調和指導職責,省級部門主要負責政策標準制定、監督指導、重大案件查處和跨區域執法的組織協調工作。強化市、縣兩級政府所屬行政執法隊伍的行政執法職能,與人民民眾日常生活、生產直接相關的行政執法活動,主要由市縣兩級政府實施。發揮縣(市、區)政府貼近基層、就近管理的優勢,凡屬縣(市、區)政府行政執法隊伍行使更方便有效的行政執法許可權,依法交由其行使。加快推進執法力量下沉,把機構改革、政府職能轉變調整出來的人員編制重點用於充實基層執法力量。大幅減少市、縣兩級政府執法隊伍種類,重點在食品藥品安全、工商質監、公共衛生、安全生產、文化旅遊、資源環境、農林水利、交通運輸、城鄉建設、海洋與漁業、商務等領域內推進綜合執法,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在基層發生頻率較高、專業技術要求適宜的農業農村、生態保護、社會管理、城鎮管理、民生事業等領域,相對集中執法權,推進跨部門、跨領域綜合執法。完善鄉鎮行政執法體制,探索依法授權或委託鄉鎮政府行使部分行政執法權。
23.規範行政執法行為。認真履行行政執法職責,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建立常態化執法機制,堅決依法查處各類違法行為。科學編制行政執法權力運行流程圖,明確執法步驟、環節和時限,在辦公場所公示,通過政府網站等途徑向社會公布,接受民眾監督。落實執法案件主辦人制度,建立重大、疑難案件聽證、集體討論等制度,提高案件辦理質量。嚴格執行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未經法制審核或者審核未通過的,不得作出決定。推行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確保各個環節有據可查。編制全省行政執法文書示範文本,規範使用執法文書,增強執法文書的說理性,涉及行政處罰裁量權的,要說明裁量基準的採納理由。
24.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主體公告制度,縣級以上政府應當定期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主體進行清理、審核確認並向社會公告。嚴格實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認證和證件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網上考試和人員信息化管理。未經行政執法資格認證並培訓考試合格、未取得行政執法證件的,不得從事執法活動。加強對行政執法人員的常態化培訓和平時考核,建立執法人員退出機制,定期清理、確認行政執法人員資格。規範執法輔助人員管理,明確其適用崗位、身份性質、職責許可權、權利義務、聘用條件和程式等。
25.強化行政執法保障。推動形成全社會支持行政執法機關依法履職的氛圍。對妨礙行政機關正常工作秩序、阻礙行政執法人員依法履責的違法行為,堅決依法處理。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支持行政執法機關依法公正行使職權,不得讓行政執法人員做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事情。加強行政執法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實行行政執法爭議協調裁決制度。加強行政執法經費保障,特別要落實和保障基層行政執法機關的經費,保證執法經費足額撥付。改善執法條件,合理安排執法裝備配備、科技建設方面的投入。加強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共享,有條件的地方和部門2016年年底前要建立統一的行政執法信息平台,強化科技、裝備在行政執法中的套用,實現網上執法辦案、信息查詢和執法監督。完善行政執法人員保障機制,推行崗位定期輪換等工作制度,對長期在一線工作的行政執法人員,在考核、獎勵等方面予以傾斜,逐步建立符合行政執法特點的保障體系,建立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職業風險保障制度。
強化監督
目標: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完善政府內部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建立健全常態化監督制度,科學有效的行政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基本形成,違法行政責任人依法依紀受到嚴肅追究。
措施:
26.健全行政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制度。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完善各方面監督制度,確保行政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起草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要有效落實公開行政權力運行流程、懲治和預防腐敗、防控廉政風險、防止利益衝突等要求,切實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完善行政程式制度建設。發揮政府誠信建設示範作用,加快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建設。加強公務員誠信管理,建立公務員誠信檔案。
27.自覺接受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在黨委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下,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黨組(黨委)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對本級政府本部門黨風廉政建設負總責。認真執行向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制度,接受詢問和質詢制度,報備政府規章、規範性檔案制度。認真研究處理人大及其常委會組成人員對政府工作提出的有關審議意見,及時研究辦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切實改進工作。堅決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並將執行結果及時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健全知情明政機制,政府相關部門向政協定期通報有關情況,為政協委員履職提供便利、創造條件,增強民主監督實效。各級行政機關和領導幹部不得干預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尊重並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檢察機關對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的行政違法行為進行監督,行政機關應當積極配合。重視法院、檢察院的司法建議,認真研究改進措施,及時書面反饋。
28.完善政府內部層級監督。健全完善行政執法監督體制,推動行政執法監督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工作,明確承擔行政執法監督工作的機構,切實發揮其在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中的職能作用。進一步加強和充實行政執法監督力量,積極探索行政執法監督社會參與機制。創新行政執法監督方式,建立常態化、長效化監督制度,健全完善監督檢查記錄、監督案件辦理等程式。加大對社會關注、民眾關切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的監督檢查力度,依法查處違法或者不當的行政執法行為。落實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制度,定期組織各級行政執法案卷評查。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建立行政執法依據動態管理機制,明確執法職權、機構、崗位、人員和責任,並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評議考核機制,科學合理設計考核指標,考核結果作為執法人員職務級別調整、交流輪崗、教育培訓、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
29.強化專門監督。加強對財政資金分配使用、國有資產監管、政府投資、政府採購、公共資源轉讓、公共工程建設等權力集中的部門和崗位實行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強化內部流程控制,防止權力濫用。各級監察機關要切實履行監督責任,確保廉政建設各項任務落實。完善審計制度,保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加大對依法行政審計力度,注意發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問題和重大違法違紀案件線索。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公開民生資金分配使用情況,重點圍繞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大扶貧對象、扶貧資金分配、扶貧資金使用等信息公開力度,接受社會監督。
30.完善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機制。行政機關應當根據工作特點,設定舉報箱、電子信箱、熱線電話等,公開聯繫方式,暢通社會公眾投訴舉報、反映問題的渠道,主動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的監督,依法及時查處違法行政行為。建立社情民意測評機制,定期開展行風政風測評。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監督作用,加強與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的互動,建立健全網路輿情監測、收集、研判、處置機制,重視運用和規範網路監督,推動網路監督規範化、法治化。
31.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拓寬政府信息公開渠道,規範信息公開工作流程,明確信息公開主體和工作責任。重點推進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批准和實施、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完善政府新聞發言人、突發事件信息發布等制度,充分利用政務微博、微信和即時通信等新媒體平台,做好對熱點敏感問題的輿論引導,及時回應人民民眾關切。創新政務公開方式,加強網際網路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平台和便民服務平台建設,提高政務公開信息化、集中化水平。
32.完善行政糾錯問責機制。健全行政問責制度,規範問責程式,推進問責法治化。加大問責力度,堅決糾正行政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懶政、庸政、怠政,堅決懲處失職、瀆職。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持有錯必糾、有責必問,對“四風”問題突出、發生頂風違紀問題或者出現區域性、系統性腐敗案件的地方、部門和單位,既要追究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又要嚴肅追究領導責任。
矛盾化解機制
目標:改革行政複議體制機制,推進行政應訴、行政調解、行政裁決、仲裁、人民調解和信訪工作,全面形成公正、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
措施:
33.健全依法化解糾紛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糾紛排查機制和化解機制。及時收集分析矛盾糾紛信息,加強群體性、突發性事件預警監測。強化依法應對和處置群體性事件機制和能力。依法加強對影響或危害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生態環境、網路安全、社會安全等方面重點問題的治理。加大普法力度,引導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表達訴求和維護權益。
34.改革行政複議體制機制。修訂《山東省行政複議條例》,繼續完善相對集中行政複議職權制度,實現一級政府只設立一個複議機構。除法律規定的部門外,行政複議職權集中由縣級以上政府行使,負責受理下一級政府和所屬工作部門、單位為被申請人的複議案件,實行集中受理、集中審理、集中決定。各級政府部門應做好涉及本部門的行政複議案件的相關工作,依法及時履行行政複議決定。規範行政複議委員會運行機制,完善行政複議委員會的組織架構、運行規則和配套制度,發揮行政首長的決策作用和專家學者的諮詢論證作用。
35.加強行政複議工作。暢通行政複議申請渠道,探索網上申請,切實為民眾提供便利。健全行政複議案件審理機制,推行立審分離、現場調查、公開審理、集體研究、複議文書上網等制度,規範簡易程式和一般程式,探索案件分類規範和管理,依法運用調解、和解方式解決糾紛,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提高行政複議辦案質量,強化聽證審理,加大行政複議糾錯力度,堅決糾正違法或者不當的行政行為;引入約談、通報、責令整改、督辦等辦案糾錯手段,提高辦案實效。加強行政複議專業化、規範化、信息化建設,提升辦案質量和效率。實行行政複議人員資格管理和持證上崗制度,2018年年底前,新進行政複議工作人員必須取得法律職業資格。加強行政複議能力建設,充實行政複議工作人員,推動相關機構設定、人員配備與所承擔的工作任務相適應。強化行政複議保障,落實審理室、聽證室、接待室、檔案室等辦案場所和有關裝備保障,行政複議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建立健全行政複議監督、激勵機制,強化對行政複議工作的考核,把行政複議工作作為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科學設定考核指標,並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36.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制定山東省關於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的意見,進一步規範全省行政應訴工作。加強全省行政應訴能力建設,配備、調劑行政應訴人員,逐步將取得法律職業資格的人員充實到行政應訴隊伍中,提高經費和裝備保障水平,確保行政應訴工作力量、能力與工作任務相適應。建立健全行政應訴案件敗訴報告,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通報、公告、行政問責等制度,促進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37.健全行政調解機制。完善行政調解制度,科學界定調解範圍,規範調解程式。條件成熟時出台山東省行政調解辦法。健全行政調解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行政調解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政府法制機構要發揮好牽頭作用,指導開展行政調解工作,建立完善行政調解指導機制和行政調解工作考評機制。加強行政調解與司法調解、人民調解、仲裁調解等調解機制的銜接。
38.完善行政裁決制度。健全行政裁決制度,完善行政裁決工作機制,明確行政裁決主體和適用範圍,規範行政裁決程式,強化行政機關解決同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民事糾紛功能。條件成熟時出台山東省行政裁決辦法。政府法制機構要加強對行政裁決工作的指導和監督。鼓勵和支持各市、縣(市、區)依託政府法制機構加強行政裁決隊伍建設,探索開展集中行政裁決職權工作。
39.促進仲裁工作發展。深入宣傳仲裁法律制度,引導社會公眾通過仲裁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發揮仲裁在化解社會矛盾中的優勢和作用,擴大仲裁影響力。推行仲裁調解制度,推進仲裁規範化建設,提升仲裁員和仲裁機構工作人員素質,提高仲裁公信力。加強省法制辦對仲裁工作的服務與聯絡,充分發揮省仲裁發展促進會的作用,推動全省仲裁事業健康深入發展。
40.鼓勵和支持人民調解工作。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完善人民調解各項制度,積極指導、支持和保障村(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開展人民調解工作。積極穩妥地發展人民調解組織,加強交通事故、醫患、勞動以及消費、物業管理等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
41.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深入推進信訪工作制度改革,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嚴格執行《山東省信訪條例》,規範信訪工作程式,暢通民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和權益保障渠道,依法維護信訪秩序。最佳化傳統信訪途徑,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健全及時就地解決民眾合理訴求機制。嚴格實行訴訪分離,推進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引導民眾在法治框架內解決矛盾糾紛,完善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
提高行政能力
目標: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牢固樹立基本法治理念,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普遍提高,在法治軌道上全面推進政府各項工作。
措施:
42.樹立重視法治素養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導向。抓住領導幹部這個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少數”,把法治觀念強不強、法治素養好不好作為衡量幹部德才的重要標準,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的重要內容,把嚴守黨紀、恪守國法的幹部用起來。在相同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幹部。發現特權思想嚴重、法治觀念淡薄的幹部,要批評教育、督促整改,問題嚴重或違紀違法的,依紀依法嚴肅處理。
43.加強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法治教育培訓。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系統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學好憲法以及與自己所承擔工作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落實學法制度,完善幹部教育培訓規劃,分級分類開展法治專題培訓。市、縣(市、區)政府每年至少舉辦一期領導幹部法治專題培訓班,市、縣(市、區)、鄉鎮政府領導班子每年應當舉辦兩期以上法治專題講座。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等要把憲法法律列為幹部教育的必修課。健全行政執法人員崗位培訓制度,每年組織開展通用法律知識、專門法律知識、新法律法規等專題培訓。加大對公務員初任培訓、任職培訓中法律知識的培訓力度。
44.完善政府工作人員法治能力考查測試製度。加強對領導幹部任職前法律知識考查和依法行政能力測試,考察其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和依法行政情況,將考查和測試結果作為領導幹部任職的重要參考,促進政府及其部門負責人嚴格履行法治建設職責。最佳化公務員錄用考試測查內容,將憲法和通用法律知識作為公務員考試的重要內容。實行公務員晉升依法行政考核制度。
45.注重通過法治實踐提高政府工作人員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自覺加強法治修養,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依法治理經濟,依法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問題,努力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行政執法人員以案釋法制度,使執法人員在執法普法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法治素養和依法行政能力。
組織保障
目標:強化黨對法治政府建設的領導,法治政府標準和年度考核制度完備,依法行政體制運行順暢,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氛圍基本形成。
措施:
46.加強黨對法治政府建設的領導。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最根本的保證,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發揮各級黨委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徹到法治政府建設各方面。各級政府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謀劃和落實好法治政府建設的各項任務,定期研究法治政府建設重大問題,主動向黨委報告法治政府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及時消除制約法治政府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要結合實際,每年部署法治政府建設年度重點工作,發揮牽引和突破作用,帶動法治政府建設全面深入開展。
47.落實第一責任人責任。黨政主要負責人要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將建設法治政府擺在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各級要建立黨委政府領導下的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協調機制,統一負責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對不認真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本地本部門1年內發生多起重大違法行政案件、造成嚴重社會後果的,依法追究主要負責人的責任。縣級以上政府每年第一季度要向同級黨委、人大常委會和上一級政府,政府部門每年第一季度要向本級政府和上一級政府有關部門,專題報告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工作情況,報告要通過報刊、政府網站等向社會公開。
48.強化考核評價和督促檢查。各級黨委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考核評價對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推動作用。加強對法治政府建設進展情況的督促檢查,結合法治政府建設年度重點工作,開展定期檢查和專項督查。對工作不力、問題較多的,要及時約談、責令整改、通報批評。
49.加強法治政府理論研究、典型示範和宣傳引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理論研究工作,政府法制機構和行政執法部門要結合工作實際,認真研究法治政府建設中存在的新情況新問題,每年確定1-2個研究重點,形成理論成果,為法治政府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參考。開展法治政府建設和依法行政先進單位創建活動,大力培育建設法治政府先進典型。定期通報和曝光違法行政典型案例,分析原因、吸取教訓、改進工作。大力開展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宣傳工作,加強正面宣傳引導,通過多種媒體形式,廣泛宣傳法治政府建設目標、工作部署、先進經驗、典型做法,正確引導輿論、凝聚社會共識,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法治政府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50.建設高素質政府法制機構隊伍。各級各部門要充分發揮法制機構在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中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督促指導、考核評價作用。加強各級政府及其部門法制力量建設,改善各級政府法制機構的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保障其依法履行政府立法、行政決策和規範性檔案合法性審查、行政複議應訴、行政執法監督等法定職能。各市、縣(市、區)政府要重視鄉鎮(街道)法制工作,配強工作力量,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制工作機制。不斷提高法制機構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工作能力,推進法制機構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
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貫徹執行本綱要,按照各自職責研究制定貫徹落實綱要的具體辦法和配套措施,明確時間進度安排和可檢驗的成果形式,明確責任主體,將綱要落到實處。黨政主要負責人要親自抓落實,各項工作任務除本綱要有明確時間要求外,原則上應當在2019年年底前完成,由省委、省政府進行全面檢查驗收。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要根據部門職責承擔並履行好本綱要確定的相關任務,並做好統籌協調,及時溝通協商,形成工作合力。作為牽頭單位和負責單位的省直有關部門要建立法治政府建設年度進展報告制度,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工作進展情況。省法制辦要牽頭做好督促檢查工作,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對本綱要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各級各部門在貫徹本綱要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要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