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

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

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創建於1982年,是一所以繼續教育為主的成人高等學校。與其合署辦學的山東水利技術學院創建於1958年,隸屬於山東省水利廳,是一所以培養技師、高級技工等高技能人才為主的高等職業院校。學院座落在淄博市淄川經濟開發區,占地700畝,校舍面積1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3億元,教學設備總值5000餘萬元。校園集環境生態化、教學現代化、管理數位化和服務社會化於一體,教學設施配套完善,學生生活服務和文體活動設施齊全,擁有各類實驗實訓室68個,實訓車間4個,多媒體教室、錄播室、語音室等專用教室94個,建有各種水工建築物齊全的校內實訓基地1處,校外實訓基地141個。建有包括一卡通、廣播、電視、安防、多媒體、網路等內容的千兆以太數位化校園網路,配有閉路電化教學系統、多媒體投影系統、多媒體製作中心等現代化教學輔助設施以及標準化田徑運動場、球類運動場和拓展訓練中心等,是莘莘學子學習生活的理想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
  • 創辦時間:1982年
  • 所屬地區淄博市
  • 主管部門:山東省人民政府
學校概況,學校簡介,學院領導,發展規劃,發展歷程,地址,

學校概況

學校簡介

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221人,專任教師170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教師 68人,高級技師、技師45人,具備國家註冊會計師、造價師、工程師等資格的教師30人, 8位教師分別擔任國家或省部級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2位教師被評為青年科技骨幹和國內訪問學者,碩士以上學歷(或學位)教師50人,在職攻讀博士或碩士學位教師20人。另外,根據教學工作需要,學院聘請110餘名兼職教師。
學院堅持立足水利、面向社會、按需辦學的服務定位,按照以水利土木類專業為特色、以機電類、汽車類、電子信息類專業為骨幹、以經管服務類專業為補充的專業建設思想,逐步形成了“水、木”為本,“機、電”見長,“工、管”互補的專業體系。在校生8000人。現開設19個技師專業、56個高級技工專業、20個成人大專教育專業。其中,汽車維修專業和水利工程造價專業為省級名牌和重點專業,汽車維修專業被評為全省“百強專業”,工程造價、工程測量技術專業被確定為“全國水利高等職業教育示範專業建設點”。
學院牢固樹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辦學思想,認真貫徹執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方針,按照“共享資源、共建專業、共育人才、共建品牌”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形式,先後與省內外百餘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學生頂崗實習、訂單培養和就業安置合作關係,與山東唐駿歐鈴汽車製造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山東水利技師學院唐駿汽車學院”,積極推行“工學一體”教學模式、“雙證制”(大專學歷證書+高級職業資格證書)育人模式和“訂單式”培養模式,實現了專業設定與人才市場的零對接、培養目標與就業崗位的零對接,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職業技能水平位居全國同行業和同類院校前列,在全國和全省組織的各類專業比賽中屢獲佳績,在全國水利行業高職院校各類技能競賽中始終名列前茅,畢業生當年就業率達98%以上,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學院認真貫徹國家關於技能扶貧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各項政策措施,積極開辦面向農村的招生專業,是省政府指定的承辦全省“技能扶貧”和全省庫區移民訂單就業培訓任務的院校之一,其中6個涉農專業享受國家免學費政策。學院建有完善的獎助學金和貧困家庭學生幫扶資助機制,逐步形成了以“獎、貸、助、勤、補、減”為主要內容的資助工作體系,確保了每個入校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學院重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與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工程技術大學等多所國外院校建立了校際合作辦學、教師交流培訓和互派留學生等形式的合作。
學院為省屬公辦國家重點技術院校。建校以來,學院先後被授予 “市級文明單位”、“山東省教學質量優秀單位”、“山東省人才開發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網路系統示範單位”和全國“抗震救災突出貢獻學校”、“全國誠信和諧院校” 、“省級花園式單位”等榮譽稱號。“十二五”期間,學院將全面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改革興校和特色名校”戰略,逐步建成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省內一流水平的示範性技師學院。

學院領導

黨委副書記、校長孫桐傳,男,生於1963年11月,山東即墨人,中共黨員,高級講師。現任中共山東水利技師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校長,主持學院行政全面工作,負責學院發展規劃、計畫財務和教學工作,分管財務審計處、教務科研處、水利與土木工程系、汽車與工程機械技術系、機電工程技術系、信息工程技術系、基礎部。
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
黨委副書記 王曙光
王曙光,男,生於1956年11月,山東章丘人,中共黨員,高級講師。現任中共山東水利技師學院黨委副書記,協助王振欽同志負責黨建工作,負責考核、宣傳和後勤工作,分管宣傳部、學院黨校、總務處。
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
黨委委員、副院長 譚甲林
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
譚甲林,男,生於1958年8月,山東青州人,中共黨員,高級講師。現任中共山東水利技師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負責招生就業、短期培訓、成人教育、技能鑑定和駕駛員培訓工作,分管招生就業指導處、培訓處(職業技能鑑定站)、駕訓處。
黨委委員、副院長 于振俊
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
于振俊,男,生於1954年9月,山東霑化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現任中共山東水利技師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負責學院基本建設工作,分管基建辦公室。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王禮昌
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
王禮昌,男,生於1954年11月,山東昌邑人,中共黨員,高級政工師。現任中共山東水利技師學院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負責紀檢、工會和老幹部工作,分管紀委(監察室)、工會和老幹部工作。
學院黨委委員、職工大學副校長 董加良
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
董加良,男,生於1963年6月,山東章丘人,中共黨員,高級實習指導教師。現任中共山東水利技師學院黨委委員、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副校長,負責學生管理、共青團和安全穩定工作,分管學生工作處(團委)和保衛處。

發展規劃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人社部《關於大力推進技工院校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未來五年學院發展戰略和工作重點,進一步提高我院服務水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能力,加快學院建設步伐,特制訂本規劃。
一、基礎與現狀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間,我院在省水利廳的正確領導下,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要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向,充分利用“技術學院”與 “職工大學”合署辦學的優勢,按照“外延與內涵並重,改革與建設齊抓並舉”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抓住機遇,艱苦創業,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學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全省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學院今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開工建設了新校區,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2006年6月,經水利廳同意、省發改委批准立項,我院在淄川經濟開發區建設新校區。新校區占地700畝、規劃建築面積18.3萬平方米,一期工程於2006年9月動工,2007年10月基本竣工,並於當月由張店校區整體搬遷至新校區辦學。2008年5月27日,借建校五十周年之際,學院舉行新校區啟用儀式。截止“十一五”末,新校區已完成投資1.97億元,建成了20個單體、12萬平方米校舍,完成了校園網、道路、橋樑、水壩、中水處理站及水、電、氣、暖等各類配套設施建設,新建了田徑運動場、球類運動場、拓展訓練場等體育設施,新校綠化面積181畝。總資產已達2.5億元,
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學院不斷加大教學硬體設施投入,“十一五”期間,新增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2000多萬元。截止2010年底,已裝備兩棟綜合實訓樓和四個綜合實習車間,擁有各類實驗實訓室、實訓場所60餘個,多媒體教室、語音室等專用教室70餘個,計算機1000餘台。
2、成功完成技師學院改建任務,人才培養層次進一步提升。學院於2006年開始試辦技師班,並提出籌建“山東水利技師學院”的辦學目標。2009年12月通過了省人社廳專家組的現場考察評估和“山東省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設定委員會”的綜合評審,2010年11月2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山東省水利技術學院”改建為“山東水利技師學院”。人才培養層次逐步由以培養中級技工為基礎、高級技工為重點轉向以高級技工為基礎、以預備技師培養為重點。
學院專業建設不斷加強,現開設11個預備技師專業、27個高級技工專業、17個成人大專教育專業。其中有2個專業被省人社廳評定為“全省技工院校重點專業”、1個被列為“全省技工院校百強專業”,另有2個專業被國家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利高等職業教育示範專業建設點”。
3、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效益進一步提高。2006年各類在冊學生為2100人,2010年各類在冊學生達7570人。“十一五”期間,學院共錄取各類學生11700餘人,是“十五”期間的3.6倍;各類短期培訓20100人次;向社會輸送技能人才6542人,就業率持續保持在98%以上。2010年學院經費收入總額達到4615萬元。
4、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教科研水平明顯提高。學院現有教職工221人,其中專兼職教師170人,占職工隊伍的80%;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教師150人,其中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或學位)的46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27人;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68人,高級技師、技師40人,另有9人具備註冊會計師、造價師、工程師等第二職稱。“十一五”期間,有3名教師分別被中國水利教育協會、國家人社部教材辦公室、省人社廳聘為評估專家,有4名教師出任省部級技能大賽評審,有1名教師被評為省水利廳“3131人才培養工程”青年科技骨幹,1名教師入選2010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國內訪問學者。2010年12月,黨委書記、水利職工大學校長張忠研究員當選2011-2015年教育部高職高專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十一五”期間,教師公開發表論文148篇,其中被EI收錄2篇,被SCI收錄1篇;主編、參編教材46部,其中作為職業教育規劃教材7部,榮獲“國家級精品教材”2部、“國家職業教育規劃優秀教材”1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項目優秀成果”1部;完成科研成果9項。
5、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和教學改革,辦學特色鮮明,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院堅持教育培訓與生產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先後與中國重汽集團等大中型企業 簽訂校企合作協定。學院積極推行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以企業生產一線的需要為導向,突出實際操作技能訓練,強化教學管理,辦學特色和教學質量日趨明顯與提高。“十一五”期間,在全國和省市組織的各類專業比賽中屢獲佳績,榮獲全國行業比賽特等獎1個、一等獎4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15個,省級一等獎2個。特別是2010年,在“比亞迪杯”全國高職院校汽車行銷技能大賽上,汽車技術服務與行銷榮獲一等獎;在第四屆全國水利高等職業院校“南粵杯”技能競賽上,PLC電機控制技術技能項目代表隊榮獲團體第二名;參賽學生榮獲特等獎1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1個和三等獎12個,學院榮獲“優秀組織獎”;維修電工專業榮獲全市技能大賽一等獎、全省技能大賽二等獎。
6、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內部管理運行機制規範有序。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意見》精神和廳黨組的統一部署,2006年、2009年, 學院以機構人事制度改革為契機,按照“黨管幹部、民眾公認、最佳化結構、提高效能”的原則,以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和深化院系兩級管理為重點,先後進行了兩輪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通過改革,精簡了行政管理機構,健全完善了院、系兩級管理體制,內設機構由19個調整為18個,教學機構卻由原來的4個增加到6個;破除了幹部終身制和崗位終身制,全面實施了幹部競爭上崗和全員聘任制,初步建立起了幹部能上能下、人員雙向選擇的競爭激勵機制;改善了中層幹部隊伍結構,中層幹部的學歷結構、知識結構、年齡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完善了院系兩級考核機制,建立了目標管理考核體系,擴大了系部管理自主權,實現了管理重心的下移;加快了後勤服務社會化進程,通過招標對醫療衛生、保潔、綠化、保全、餐飲、洗浴、超市等服務項目實行了社會化管理。
(二)存在的困難與不足
1、新校區建設投入大,財政性基建投入不足,資金缺口較大。
2、師資隊伍的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師的一體化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特別是雙師型教師和專業帶頭人的培養有待進一步加強。
3、教學改革特別是專業與課程體系建設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教學設施特別是實習、實訓設備需要進一步添置更新。
4、學院內部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需進一步創新,管理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三)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面臨的發展新機遇
主要表現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養,2009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珠海高級技校時明確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進自主創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突出強調了技能人才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明確指出了新時期大力發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意義。技工院校是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是落實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重要載體。大力推進技工院校改革發展,加快技能人才培養,是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強勞動者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勢下提升競爭力、增強吸引力、擴大影響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先後召開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畫綱要》做出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安排部署。要求到“十二五”末,高級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7%以上,其中技師、高級技師占勞動者比例達到5%以上,並帶動中、初級技能勞動者隊伍的相間梯次發展,力爭到2020年,使我國高、中、初級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形成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格局;在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國家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設人才資源強國,並將教育與民生和社會公平緊密聯繫起來。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職業教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是何等重要,黨和國家是何等重視。從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來看,二、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對各類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的需求也必然越來越大、越來越高,同時和諧社會建設,要求實現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均衡發展就意味著政府、社會、學校對弱勢群體受教育將承擔起更大的責任。這都要求技工院校要發揮主渠道作用,在培養高技能產業大軍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並在服務社會中發展壯大自己。
2、需要應對的新挑戰
主要表現在:現階段社會、學生由“學歷教育”向“就業教育”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漫長而又十分艱難的過程,將技能目標的達成作為人生評價指標的社會價值體系的建立,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這仍將在深層次上影響技工院校的發展;技能教育成本高與投入相對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資金短缺成為制約著學院發展的瓶頸;適學人口的減少和高職辦學規模的擴大,也將對技工院校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據統計,到2008年以後我省國中、高中學齡人口將雙雙大幅度減少,到2013年左右達到谷底,僅到2008年的一半,然後將平穩回升,而高職院校錄取率卻仍在以每年5%的提高,高職與高技爭奪生源的競爭將長期存在,同類型院校間的激烈競爭也將長期存在。
二、指導思想與辦學定位
(一)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堅持服務就業方向不動搖,堅持高端帶動戰略不動搖,堅持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不動搖,繼續鞏固技師學院與職工大學合署辦學的優勢,拓展多元辦學渠道,加強以師資隊伍和實訓基地為重點的教學基本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細化內部管理,注重內涵發展,大力培養綜合素質高、職業能力強的高技能人才,努力為水利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服務。
(二)辦學定位
●目標定位:建成特色鮮明、省內一流的示範性技師學院。
●類型定位:以全日制高級職業資格教育為主體,以成人繼續教育和多種形式的短期培訓為兩翼,建設綜合性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層次定位:以高級技工教育為基礎,以預備技師培養為重點,以技師、高級技師為突破,實現辦學重心高移,努力辦出特色。
●專業定位:以水利土木類專業為特色,以機電類、汽車類、電子信息類專業為骨幹,以經管服務類專業為補充,面向市場,按需辦學。
●服務面向定位:依託行業,面向社會,立足山東,面向中、西部,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為全省水利行業的建設與管理服務,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服務,為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為就業、再就業培訓和城鄉勞動者創業培訓服務。
三、發展目標與總體思路
(一)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
到2015年,把學院建成一所辦學規模適度,師資力量雄厚,實訓條件優良,管理科學規範,人才培養水平領先,技能教育特色鮮明,水利專業優勢明顯,能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預備技師、技師培養為主體的全省一流、在全國同行業有一定影響的示範性技師學院。
●具體目標
——辦學規模 總體目標到2015年,學院辦學規模各類在冊學生不少於8000人,各類全日制在校生不少於6000人。每年開展社會培訓人次數高於學制教育在校生數。
——專業建設 在最佳化整合傳統專業的同時,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大力推進優勢專業、行業特色專業向知名品牌專業的轉化;圍繞我省發展的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積極調整專業和服務方向,保持每年新增專業不少於1個。成立有企業參加的專業諮詢委員會,加強與企業的聯繫與合作,根據企業對技能人才的實際要求,調整專業,制定培養計畫。每個專業至少與3個以上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力爭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同步,實習與就業一體。到2015年使專業總數達到45個,建成省部級示範專業2個,省級重點名牌專業4個,院級重點專業10個。
——師資隊伍建設 按照“滿足數量、提高質量、最佳化結構、構建梯隊”的原則,積極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制定教師培訓、進修計畫,定期組織師德教育和業務培訓,提高專業理論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的技能操作水平,安排專業教師企業生產實踐活動。到2015年,全院新增教師65人,教師總數達到260人,其中專任教師 210人;專任教師中在聘高級職稱的教師達到63人,占專任教師的30%以上;聘任具有實踐經驗和技能的兼職教師50人。青年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以上學位的人數占專任 教師總數的35%以上;“一體化”教師占到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師的80%以上;培養具有高級技師、技師職資的“雙師型”教師70人,專業課教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的比例達到100%。師資隊伍的整體實力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
——實訓基地建設 根據專業開發和學生實踐技能訓練的要求,繼續加快實訓基地建設,提升實訓基地層次,完善功能,創新實訓基地管理模式。到2015年,校內實訓基地普遍具有真實職業氛圍,實驗實訓開出率達到100%,儀器設備利用率達到98%。學院實訓基地建設在省內同類院校中達到先進水平,力求實現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教學工作 開展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建立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一體化課程教學體系,實現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融通合一、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對接合一、實習實訓與定崗工作學做合一。開發一體化課程教學標準和教材,推行模組化、“培訓選單”等教學改革方式。加快教學資源信息化建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推經多媒體教學、網路教學、仿真模擬教學。到2015年,館藏圖書達到20萬冊,圖書館設施與管理達到省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教學管理,到2015年,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學管理組織系統和更加嚴密的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實現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監控網路化、信息化,為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產學研合作教育 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積極開展套用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和各類技術推廣服務。到2015年,校企合作在廣度和深度上要進一步實現新的突破,並形成一批以工學結合和訂單式培養為特色的專業。
——職工培訓 面向一線,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工培訓。一是組織面向農村水管員和鄉鎮水利員培訓,為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培訓支持;二是組織開展面向庫區移民的職業技術培訓,為民生水利提供服務;三是組織開展水利科技推廣和崗位業務技術培訓,為水利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服務;四是充分利用電大遠程教育平台,為水利職工在崗進修,提高學歷水平和業務能力服務。
——管理水平 大力推進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到2015年,形成現代高校管理體制,以人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和專家治教理念在學院管理中得到充分 體現,建立起充滿競爭與活力、具有高效激勵機制的人事分配製度,實現管理制度規範化、管理隊伍專業化、管理手段現代化、管理效率高效化。
——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適度增加教育教學設施設備投入。加快新校區二期工程建設,利用2到3年的時間,完成北大門、專家公寓和職工住宅周轉房建設;根據學院規模發展需要,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力爭2號教學樓開工建設;通過合作形式,爭取社會資金,加快科技研發區和培訓交流中心項目建設,全面完成校區規劃目標。每年投入30萬元左右的資金用於校園綠化工程建設,使綠地面積達到設計要求。在積極爭取專項教學設備經費的基礎上,每年投入不低於事業收入的10%用於更新教學設備,到2015年,全院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到5000萬元。
——校園信息化建設 組建學院集成數據中心,採用先進的技術措施和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建成先進、快速、穩定、高效、安全的校園網,使數位化校園軟硬環境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全面實現支撐教學、科研、管理、安全、生活、服務等套用系統數位化。到2015年,教學用計算機達到1500台套,多媒體教室達到150個,多媒體語音室座位數達到8000個。
——精神文明建設 師生思想道德素質得到顯著提高,校園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整體育人環境不斷最佳化,教風、學風和校風實現根本好轉,構建起具有鮮明高校特徵和較高文化品位的生態校園、人文校園、和諧校園。到2015年,建成省級文明單位。
——師生生活福利改善 積極籌措資金,進一步完善新校區生活服務設施,加快職工之家和文體娛樂活動場所建設,積極改善師生的工作、學習條件和交通、就餐、居住等生活條件,適度提高教職工的福利待遇。
(二)總體思路
“十二五”期間,學院發展的總體思路:圍繞“建設示範性技師學院”這個目標,深化三項改革,完成三個轉變,實施四大戰略,實現四個提升。
●三項改革:深化教學改革、管理改革、後勤改革
●三個轉變:實現由擴大辦學規模、增加學生數量向提高辦學質量、提高就業質量轉變;由單一學制教育向以學制教育為主,同時大力開展各類中、短期職業技能培訓轉變,由傳統“三段式”教學模式向開展深層次校企合作,大力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轉變。
●四大戰略:實施質量立校戰略、人才強校戰略、改革興校戰略、特色名校戰略。質量是學院賴以生存的生命,必須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永恆的主題。人才是學院做大做強做優的根本保證,必須吸引人才、培養人才並不拘一格的用好人才。改革是學院發展的不竭動力,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各項改革。特色是學院存在的價值,必須精心打造獨具特色的品牌。
●四個提升:全面提升學院辦學規模、綜合實力、辦學水平、辦學效益。
四、主要工作任務
為了全面實現改革發展目標,學院將集中精力,抓好“十大工程”建設。
(一)實施多元辦學工程
“十二五”期間,學院將充分發揮山東水利技師學院、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山東省水利職工培訓中心等多個辦學主體的作用,實施“多元辦學”工程。
——拓寬生源渠道,穩定辦學規模。從調整最佳化專業結構入手,狠抓教育教學質量,以良好的社會聲譽贏得更多的優秀考生選報我院。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實行多層次多形式辦學,積極爭取省外生源,開展跨省校校合作。
——大力發展成人繼續教育和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充分利用現有的辦學條件和優勢,擴大函授、電大等成人繼續教育招生規模,積極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爭取主管部門支持,在我院建立山東省水利行業職工培訓綜合基地,面向全省開展多種形式的短期培訓。
——支持鼓勵學生報名參軍或繼續升學。認真執行國家有關政策,支持學生應徵入伍;加強與有關等高校的聯繫,組織學生參加有關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拓寬學生繼續學習的渠道,實現學生輸出的多元化。
——狠抓畢業生就業工作,努力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強化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最佳化畢業生就業指導課,培養學生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業意識,促使畢業生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念。內聯外引,加強與用人單位的交流與合作,依託行業優勢,力爭在每個專業建立2個以上就業基地,構建穩定的畢業生就業基地網路體系,努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二)實施名牌專業工程
專業設定是社會需求與高等職業教育緊密結合的紐帶,是學校教學工作主動、靈活地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十二五”期間,學院將繼續以省部級示範專業和省級重點專業建設為龍頭,調整、最佳化專業結構,深化專業改革,建成一批工學結合緊密、特色鮮明、就業率高的名牌專業群,全面提高專業建設水平。
——適應市場需求,合理設定專業。要充分利用我院自主設定專業的優勢,根據社會需要和市場需求,改造傳統專業,發展緊缺專業,大力推進專業結構調整,拓寬專業覆蓋面,增強專業適應性;加大專業申報前的社會需求調研和畢業生調研工作,準確把握市場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以市場需求反饋信息確定專業設定、培養規格及招生規模;設立專業開發專項資金,保證新上專業建設資金到位;探索院、系專業建設、管理的新機制,嚴格執行學院專業設定管理辦法和專業建設基本標準,對不符合市場和社會需要的專業將堅決予以撤消。
——深化專業改革,打造名牌專業。根據水利大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專業結構,加快水利重點專業和急需專業建設步伐。以省級重點名牌專業建設為龍頭,推動學院專業建設與改革。全面啟動院級骨幹專業教改試點工作。完善教改試點專業建設經費投入與管理制度,在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教材建設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以專業評估促進專業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名牌專業帶動名校建設。
(三)實施教學名師工程
教師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十二五”期間,學院將按照“增加數量、提高質量、最佳化結構、構建梯隊”的思路,採取外引內培等多種措施,努力建設一支教育觀念新、教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師德高尚、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加大師資招聘力度,改善師資隊伍結構。一是按照專業建設需要,堅持每年從高校優秀畢業生中接收一定數量新教師;二是向社會公開招聘教師,積極吸引學院專業建設急需的碩士、博士,從科研推廣和生產單位選聘實踐經驗豐富、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和技師以上職業資格的業務骨幹來校任教;三是抓好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招聘校外企業及社會中具有實踐經驗的名師專家、高級技術人員或技師及能工巧匠作為學院的兼職教師;四是根據專業設定需要,努力改善教師的專業、職稱結構。
——加強教師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一是狠抓教師實踐技能的培養。安排專業教師每年不少於2個月的企業生產實習活動,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參加科技推廣、技術服務活動,從多方面提高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實踐技能。同時,通過培養、分流和招聘等渠道,加強實驗實訓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二是強化教師綜合素質培養。通過抓好職業教育理論培訓、師德培訓、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外語培訓和專業培訓,努力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
——大力鼓勵教師讀研和參評技師,提升師資隊伍學歷和技能水平。每年列出師資培訓專項資金,用於支持教師讀研、進修培訓和業務提升。通過在職培養和招聘,促使專業教師中具有技師以上技能的比例達60%以上。
——嚴格教師崗位編制和崗位管理,建立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結合學院專業布局調整,對各系部的教師總數和教師崗位進行編制,對教師實行聘任制,引進競爭機制,切實加強教師的崗位管理和考核工作,嚴格教學質量考評制度,對認真履行教師崗位職責、教學質量高、師德高尚的教師要予以表彰獎勵,並在津貼分配中給予傾斜。對嚴重違反校紀校規、教學效果差、缺乏師德修養的教師,要給予紀律處分或調離教師工作崗位。
——積極選拔培養專業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幹教師,實施名師帶動戰略。對專業帶頭人和骨幹課程、重點課題負責人進行重點扶持和培養,有計畫的安排到重點高校進修學習,並適時提供攻讀學位、工程實踐、出國研修、學術研討和科研等機會。賦予專業帶頭人在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和科研等方面相應的自主權,充分發揮其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和名師效應。努力提高中青年骨幹教師的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使之成為教學科研的中堅力量。積極開展教學新秀等活動,促進新教師又快又好成長成才。
(四)實施實訓基地工程
實訓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陣地。“十二五”期間,學院將按照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要求,通過新建、分解、重組、充實相結合,繼續大力推進實訓基地建設。
——建設高水平實驗實訓基地,營造真實職業訓練氛圍。按照“全面規劃、分期建設、突出重點、辦出特色”的原則,建成與教學需要相適應、儀器設備先進、具有真實或仿真職業氛圍的校內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和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鑑定、科技示範、研發推廣於一體的產學研示範基地或車間,實現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對接,為強化和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創造良好條件,為社會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積極探索建立有效的實訓基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推行實驗實訓基地建設項目負責制,實施項目動態監控機制,提高實驗實訓設施的利用率,創新實訓基地企業化運行管理新模式,提高實訓基地自我發展能力,鼓勵、引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經營者的身份獨立承擔基地一部分生產經營項目,提高學生生產經營管理能力。
——加大合作力度,構建校內外實訓基地網路。積極爭取上級行政主管部門的扶持和有關企事業單位的支持,增加校外實訓基地的數量,提升實訓基地技術含量,實現實訓基地資源共享,形成內外結合、功能互補的實訓基地體系。
(五)實施教學質量工程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永恆的主題。“十二五”期間,學院將以加強教學建設為基礎,以深化教學改革為重點,以強化教學管理為保障,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突出職業崗位需求,更新課程教學內容。課程建設要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依據,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按照“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的 原則,實施課程重組,最佳化課程結構,加大綜合性課程和單項技能課程的比例,構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以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以重點課程建設為突破口,爭取每個專業建成一門體現崗位技能要求、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課程,分層次、分步驟推動學院課程建設與改革,提升學院課程建設整體水平;要將職業道德與 職業素質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加強學生職業道德與職業素質養成教育。
——突出套用能力培養,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以加強操作能力培養為目標,建立健全實習、實訓、實驗等實踐教學質量標準體系和實踐教學質量考核體系,加強學生畢業考核。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改革教學方法。探索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能力為本位、以育人為目的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方法體系。加強多媒體教學套用系統建設,加快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套用,鼓勵教師廣泛利用多媒體技術、國際網際網路、遠程教育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課堂信息量,拓展教學空間,提高教學 質量。
——加強教材、圖書資料建設。以院內實訓教材建設為重點,做好自編教材的開發工作。鼓勵教師開發編寫實訓指導教材、案例教材及配套的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材;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家、行業規劃教材編寫。構建院、系兩級教材信息庫,實現教材信息資源的電子化和網路化。嚴格執行學院教材選用、供應工作管理規定,確保優秀教材、最新教材進課堂。加大對圖書館的投入,保證年均新增圖書不低於1.5萬冊,改善館藏結構,建設數位化圖書館,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獻資源的利用率。
——強化教學質量監控,嚴格規範教學管理。進一步完善具有我院特色的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探索教學督導工作新機制,加強教學信息員隊伍建設。建立評估長效機制,堅持領導幹部聽課制度,實行每年一次的系部評估、專業評估、課程評估、實踐教學評估。建立健全教學管理機構,規範教學管理人員崗位職責,全面採用現代管理技術和手段,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試行學分制,加強學籍管理改革。探索試行學年學分制、彈性學制,進一步完善“高技+成人大專”、“技師+成人本科”雙學歷育人模式,以滿足學生對不同專業和課程學習的需求。
——強化考試管理,促進學風好轉。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為依據,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為主、常規考試與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核體系,推行教考分離,促使學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努力營造優良的學習風氣。
——組織師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各類技能競賽活動,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擴大學校影響的目的。
(六)實施對外合作工程
開門辦學、合作辦學是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間,學院將在鞏固已有基礎和成果的同時,進一步加強領導,不斷探索合作的新模式和新途徑。
——以校企合作為途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校企全程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式,從專業設定與調整、教學計畫制定、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訓直至學生就業等,均由校企雙方共同合作,形成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學校主動為企業服務、企業積極參與的校企合作辦學的有效體制和長效機制。有條件的專業都要開展工學結合和訂單式培養,經過幾年的努力,學院要形成一批以工學結合和訂單式培養為特色的專業,真正實現產學研深度的有機的結合。
——以校校合作為途徑,實現學生來源的多元化。積極爭取與普通高中、職業中專、普通高校合作,實施高中生技能提升計畫、中職生技能提升計畫、大學生技能提升計畫,擴大學生來源渠道。
——以國際合作為途徑,學習和借鑑國外的先進職教理念與方法。積極加強對外聯繫,與國外院校建立多種形式合作關係,開展國際教育交流。有計畫的選派我院優秀中青年教師和管理人員到國外進修學習,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積極創造條件,爭取聘任外籍教師來校任教,接受外籍學生來校研修;搭建平台,組織學生出國留學,探討成立中外合作辦學實體,實施合作辦學。探索與國際通行職業資格標準的銜接,參與國際勞務服務。
(七)實施素質教育工程
“十二五”期間,學院將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工作。
——堅持“一條主線”的工作原則。堅持把學生素質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過程,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開展學生素質教育工作,並不斷向縱深推進,務求取得實效。
——建立“三系配套”的工作體系。建立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協調配合的組織領導體系;建立院系兩級管理、以係為主、條塊結合、師生密切配合、上下互動的工作實施體系;建立學生與學校、學生與家庭、學生與社會、學生與用人單位綜合評價體系,保證素質教育各項工作的全面推進,提高素質教育工作水平。
——確立“四位一體”的目標體系。一是突出德育首位,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強化能力本位,著力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三是注重文化品位,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四是確立身心素質的重要地位,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塑造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強化素質教育工作的“四個結合”。 在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實踐中,要努力形成“學校與企業、社會相結合,教學與生產、科技推廣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與專業知識及綜合素質相結合”的素質教育工作格局。
(八)實施管理創新工程
“十二五”期間,學院將通過管理創新,探索建立現代化管理體制,力求實現由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由人為管理向制度管理、由粗放管理向集約管理的“四個轉變”,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堅持並完善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進一步健全教學工作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及職代會制度,積極推行院務公開,大力促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
——進一步最佳化整合教學和人力資源。根據學院的專業建設需要,在充分論證調研的基礎上,及時進行系部調整,最大限度的挖掘、最佳化、整合教學和人力資源。同時,進一步完善院系兩級管理、以係為主的管理體制,明確責、權、利關係,擴大系部的自主權,調動系部辦學的積極性。
——建立精幹高效的黨政管理系統。按照“壓縮機關、加強一線、精簡效能”的原則,建立“職能明晰、運轉靈活、統一協調、精幹高效”的黨政管理運行系統。精簡黨政機關人員,嚴格機構人員編制,非教學人員比例逐年下降,到2015年,非教學人員占全員比例不超過30%。
——深化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積極推行全員聘任制、人事代理制和雇員制,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競爭淘汰機制。按照“效益優先、兼顧公平、多勞多得、優勞優酬、拉開檔次”的原則,建立適應學校特點的工資及津貼分配製度,重能力,重實績,重貢獻,向關鍵崗位和重點崗位傾斜,形成高效的激勵機制,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改革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進一步明確院、系兩級管理職責,加強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逐步形成教育、管理、服務為一體的學生工作新機制。
——實施規範化、專業化、現代化管理。進一步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堅持依法治校,從嚴治校。加強幹部培訓,提高幹部素質,建立一支專業化管理隊伍。加快信息化建設,以網路基礎設施和基本網路技術服務作為支撐平台,開發人事、財務、教務、科研、學生管理和資產管理等系統。建立基於校園網路的各種信息查詢系統,並逐步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學院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構建數位化校園,實現管理方法手段的現代化。
——積極推進後勤改革,提高服務保障水平。結合學院實際,探索建立新型的後勤保障體系。逐步實行後勤服務社會化,為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有力的後勤保障。後勤服務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形成“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市場化運行機制。工勤服務人員實行自然減員,逐步向社會化過渡。積極創建節約型校園,實現學院運行的良性循環。
(九)實施文明校園工程
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是學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十二五”期間,學院將大力加強思想道德、校園文化和校園環境建設,努力創建人文校園、和諧校園、生態校園。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師生思想道德水平。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廣泛深入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強化和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為學院又快又好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加強教風、學風和作風建設,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按照“抓作風促教風,以教風帶學風”的思路,進一步促進優良校風的形成。一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加強領導作風和機關作風建設,營造良好的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氛圍。二是以學術道德建設和嚴謹治學為重點,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嚴格考核管理,培養嚴謹治學、敬業奉獻的教學風氣。三是堅持正面教育引導與嚴格的制度約束相結合,著力培養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
——加強民主制度建設,創建和諧校園。牢固樹立教職工在治校興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堅持和完善“雙代會”制 度,積極推行重大決策專家論證和民主聽證制度,探索建立民主、科學、高效的決策機制。發揚學術民主,健全管理制度,實現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加強校園治安綜合治理,創造良好有序的校園環境。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建人文校園。大力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社會實踐和娛樂活動,寓教育於文化活動之中。加強對院內社團及刊物的管理和指導,積極創造條件創辦校報。在結合學院歷史傳統和辦學特色的基礎上凝鍊出學院精神,確定校風、校訓、校歌等,並廣為宣傳,使之成為凝聚和鼓舞師生的重要載體。建設文化長廊,增強校園文化景觀,提高校園文化品位。
——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創建生態校園。突出高職教育特色,做好校園環境建設的總體策劃和設計。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抓好綠化、美化、亮化工作,努力創建園林式、生態型校園,為師生創造優美、舒適的學習和工作環境。
(十)實施“安全保障”工程
加強校園及周邊綜合治理工作,維護學校治安秩序,最佳化學校育人環境,既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加速學校發展、增強辦學實力的重要保障。
——建立和完善學院安全責任制和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將安全責任逐條細化,分解落實到人,制訂目標管理細則,逐級簽訂安全責任書,建立覆蓋所有工作環節的安全責任體系。
——全面落實“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措施,切實抓好學院內部門衛管理、校舍及設施設備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交通安全管理、財產安全管理、學生宿舍安全管理、公共衛生安全管理、應急管理、日常安全管理等工作,確保學院不發生安全責任事故。
——切實做好學院穩定工作。加強院內矛盾糾紛排查和調處,確保“七個不發生”。即不發生集體上訪事件;不發生群體性事件;不發生群死群傷惡性事故;不發生刑事案件和影響惡劣的治安問題;不發生恐怖性事件;不發生校園食物中毒事件。
——繼續開展創建“平安校園”活動。在院內廣泛開展“平安班級”、“平安寢室”、“平安公寓”、“平安家庭”創建活動,同時注重加強與駐在地公安機關和綜治機構的聯繫,不斷健全院內外治安防範體系,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學院成立規劃實施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定期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監督。根據學院總體規劃的思路、目標和要求,各有關職能處室要制定學院專業建設規劃、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科研工作規劃、基本建設規劃及精神文明建設規劃,各系部要制定系部發展規劃,並組織好規劃的運行實施。要增強規劃的巨觀指導與約束功能,實現對辦學事業的全面指導。
(二)思想保障
通過開展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的大討論、專題研討、學術報告、外出培訓、參觀考察等多種形式,引導廣大教職工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學習探索高職教育規律,進一步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高職教育的人才觀、教學觀和質量觀,增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發展的使命感和緊迫感。
(三)經費保障
充分利用好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技工培訓的高端帶動戰略的有關政策,積極爭取國家、行業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和支持;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合作辦學機制,加強與銀行、企業的合作,擴大合作辦學領域,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穩妥地興辦校辦產業,增加辦學收入;改革財務管理運行機制,強化監管,依法理財,厲行節約,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教學和各項重點工作的資金投入。
(四)政治保障
全面加強學院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揮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全面提高治校興校能力為重點,切實抓好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形成政治堅定、理念先進、勤政廉政、作風過硬、富有開拓創新精神、具有高度親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堅強領導集體。按照提高黨員素質、加強基層組織、服務人民民眾、促進各項工作的要求,探索建立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堅持以人為本,創新工作機制,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實現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而共同努力奮鬥。

發展歷程

山東水利技師學院是一所以培養技師、高級技工等高技能人才為主的高等職業院校,創建於1958年,隸屬於山東省水利廳。與其合署辦學的“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創建於1982年,是由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成人高校,面向全省開展成人教育。
學院前身為“山東省水利技工學校”,原址周村,是全國水利系統最早培養技能人才的學校之一,1965年7月改名為“山東省周村半工半讀水利學校”,1969年受“文革”衝擊停辦。1980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淄博市張店區恢復重建,定名為“山東省淄博水利技工學校”,批准辦學規模900人;1992年11月恢復原名“山東省水利技工學校”。1999年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准升格為“山東省水利高級技工學校”,學校領導班子按副廳級實行高配,辦學規模擴大為1200人。2002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更名為“山東省水利技術學院”,辦學規模擴大為4000人。2010年11月,經山東省人民批准改建為“山東水利技師學院”,批准辦學規模8000人。
1993年經省職工教育辦公室批准,校內設立“山東省水利職工中等專業學校”,並於1999年經省教委批准更名為“山東省水利職業中等專業學校”;2004年8月,經省教育廳批准,“山東省水利職工大學”掛靠學院辦學,並於2005年開始承辦普通高職教育和成人大專脫產教育;2001年,設立“中央電大繼續教育工作站”,依託華北水電學院開展本、專科函授教育。這些機構的設立,為在校學生獲取學歷證書提供了平台,“中技+中專”、“高技+大專”、“技師+本科”的“雙證制”育人模式成為學院辦學的一大特色。
1985年經省水利廳批准,在校內設立“山東省水利職工培訓中心”,主要承擔全省水利職工崗位技術培訓任務;2004年和2010年學院先後被省勞動廳和省移民局指定為承擔全省“技能扶貧”和“大中型水庫庫區移民訂單就業培訓”任務的院校;經上級有關部門批准,依託學院還先後設立了“山東省水利行業特有工種職業鑑定站”、“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培訓站”、“0STA計算機信息技術考試站”、“淄博先鋒汽車駕駛員培訓公司”等職業技能鑑定和職業技術培訓機構,為學生在校期間獲得各類職業資格證書,更好的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2006年6月,經省水利廳同意、省發改委立項批准,學院在淄博市淄川經濟開發區建設新校區。新校區占地700餘畝,校舍規劃面積18萬平方米,於2006年9月30日開工建設,已完成20個單體、12萬平方米的校舍面積。2007年10月19日,學院由張店校區(占地97.5畝、校舍面積3萬平方米)整體搬遷至新校區辦學。新校區集環境生態化、教學現代化和管理數位化、服務社會化於一體,體現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新理念,突出了行業和職業教育特色。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學院的辦學功能不斷完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不斷提高,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已逐步發展成為以全日制高級職業資格教育為主體、以成人繼續教育和多種形式的短期培訓為兩翼的集職業資格教育、本專科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鑑定、職業技術培訓的綜合性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目前,學院固定資產達3億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近5000萬元。學院現設有“水利與土木工程技術系”、“汽車與工程機械技術系”、“機電工程技術系”、“信息工程技術系”等四個系,建有包括一卡通、廣播、電視、安防、多媒體、網路等內容的千兆以太數位化校園網路,配有閉路電化教學系統、多媒體投影系統、多媒體製作中心等現代化教學輔助設施以及標準化田徑運動場、球類運動場和拓展訓練中心等;擁有各類實驗實訓室、實訓車間60餘個,多媒體教室、語音室等專用教室70餘個,校外實訓基地41個;現開設16個技師專業、37個高級技工專業和16個普通高職專業、17個成人大專教育專業。截止2010年底,各類在冊學生7570人。
1993年,學院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山東省重點技工學校”,1994年被國家勞動部命名為“國家重點技工學校”;1996年被水利部授予“水利行業職教先進單位”,1997年被水利廳命名為“全省水利系統文明單位”,1998年榮獲“省級花園式單位”,2004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教育網路系統示範單位”,2008年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抗震救災突出貢獻學校”,2009年被評為“全國誠信和諧院校”。

地址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經濟開發區水院路169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