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抗戰題材文學作品研討會

8月19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由中國作協《文藝報》社、山東省作家協會聯合舉辦的山東省抗戰題材文學作品研討會在濟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近30位專家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作家創作的抗戰題材文學作品進行了集中研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抗戰題材文學作品研討會
  • 召開地點:濟南
對此次研討會,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守剛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確要求。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紅勇,《文藝報》社總編輯梁鴻鷹,山東省作協黨組書記楊學鋒,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胡平,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文藝報》社副總編輯胡軍,山東省作協副主席、濟南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主任苗長水,省作協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李軍,省作協副主席、《山東文學》主編李掖平出席研討會,省作協副主席、《時代文學》主編譚好哲主持研討會。省作協機關各部室、所屬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山東省第一批簽約文學評論家,駐濟南的部分簽約作家,有關新聞媒體記者參加會議。
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作家植根於齊魯文化的沃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擔負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把革命歷史題材作為重要的創作主題,創作了大量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優秀文學作品,作品數量多,整體水平高,是中國抗戰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拓展中國抗戰題材文學作品的審美範疇、文化視角和歷史形態,做出了重要貢獻。
像劉知俠的《鐵道游擊隊》,馮德英的《苦菜花》,郭澄清的《大刀記》,曲波的《橋隆飆》《山呼海嘯》,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尤鳳偉的《生命通道》《五月鄉戰》,苗長水的《冬天與夏天的區別》,李延國、李慶華的報告文學《根據地》,劉強、解永敏的長篇小說《盤踞》,常芳的長篇小說《第五戰區》等等。
王紅勇在研討會講話中闡述了召開研討會的重要意義,對山東的抗戰題材文學創作給予充分肯定,對今後山東的抗戰題材文學創作和山東的整個文學創作提出殷切期望和明確要求。梁鴻鷹代表《文藝報》社作了精彩講話,對山東的抗戰題材文學創作給予充分肯定。楊學鋒代表省作協就山東抗戰題材文學創作的總體情況作了介紹,分三個時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山東抗戰題材文學作品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總結,從主題向度的鮮明性、故事情節的傳奇性、人物形象的生動性、審美探索的多樣性、社會影響的廣泛性等五個方面,對山東抗戰題材文學作品的突出特點進行了歸納分析。他指出,山東抗戰題材文學作品在主題向度上,非常鮮明地弘揚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傳播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為了民族解放努力拚搏、不懈奮鬥的強大正能量;在故事情節上,普遍表現出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故事;在人物形象上,為中國當代文壇貢獻了一系列生動鮮活的經典人物形象;在審美探索上,表現出塑造人物、表達主旨的多元化和審美視角的多樣性以及題材的多元和廣泛;在社會影響上,不僅表現為文學作品本身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更體現在作品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等現代傳媒形式後,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研討會上,胡平、何向陽、胡軍、李掖平、張麗軍、賀仲明、何志鈞、劉傳霞、劉東方、房偉、叢新強、孫書文、馬兵、張艷梅等一批省內外的知名文學評論家,分別從各自的研究角度對山東當代抗戰文學創作總體情況以及當代抗戰題材小說創作、紀實文學創作、影視劇創作和重點作家作品,分專題進行了研討發言。
大家一致認為,山東當代抗戰題材的文學創作,充分表現了山東人民民眾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氣概,體現出山東作家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以及對於這場戰爭的深入反思、理解和表達。無論是革命英雄主義的弘揚、民族愛國主義的詮釋,還是新歷史主義的展現,都讓我們看到了不同文化視野下的抗戰敘事和抗戰文學審美的多種可能性。從早期普遍注重作品的社會意識形態功能,到新時期以來更注重作品的藝術審美功能;從二元對立的戰爭思維,到多元化價值觀和歷史觀的呈現;從人物上忠奸、正反的鮮明對比,到人物性格立體化、人性多樣化的發掘等等,這一系列變化反映出山東一代代作家的艱苦付出和不懈追求。
苗長水、常芳作為作家代表分別結合各自的創作談了自己的創作經歷和體會。
據了解,山東省抗戰題材文學作品研討會是省作家協會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而策劃、組織的系列文學活動的其中一項重要活動。除了此次研討會,省作協還組織了山東作家“尋訪抗戰故地”大型採風、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文學徵文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旨在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作協和文學的獨特優勢,用文學的形式反映偉大的抗戰精神,努力在全社會營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濃厚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