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建築志

《山東省志·建築志》編纂工作始於1985年,1998年正式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劃分層次, 共設6篇、28章。首篇為施工隊伍,其它諸篇依次為勘察設計、施工技術、建築工程、科研教育、經營管理。上限起於1840年,下限斷至1994年,個別內容延至1996年。

基本介紹

  • 書名:山東省志·建築志
  • 作者:徐崇斌  舒奉先  主編
  • ISBN:7-209-02215-5
  • 頁數:1006
  • 定價:60.00元
  •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年
  • 字數:600千字
發展歷史,管理部門,

發展歷史

山東是中國最早進行建築實踐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擁有7萬戶居民的齊都臨淄和魯都曲阜等城邑。
建築業在新中國建立前只是傳統手工業中的一個行業,發展緩慢。從抗戰結束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建築業受到了嚴重破壞和遏制,許多營造廠或事務所被迫停業,就業人員分散流失。
據統計,1949年山東建築業總產值1200萬元,僅占當時社會總產值的0.34%。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建築業從一個傳統落後的手工業,發展為包括勘察設計、建築安裝、建築裝飾、製品生產、機械化施工、機械製造、科研教育等門類齊全、專業配套的大產業。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建築業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政府管理機構,建築市場機制在不斷健全,行業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工程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科研設計工作也取得顯著成績。

管理部門

山東建築業的省級政府管理機構,除“文化大革命”中撤銷了幾年外,一直設有行業管理部門。
到1979年,省政府組建山東省建築工程局。1994年,省建築總公司組建為大型企業集團,同時組建省建築工程管理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17個市地有15個成立建管局或建管處。
新中國成立後到1994年底, 全省建成各類工業項目5萬多個,新建和改造20多個城市和100多個縣(鎮) ,新建、擴建各種科研、文化、體育設施2500多個,新建住宅1.7億平方米,建成住宅小區350多個。
建築業促進和帶動了全省建材、冶金、化工、運輸等50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全省有資質等級的施工企業6170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47.8億元, 增加值160億元,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5.2%,在國民經濟五大物質生產部門中位居第三。
山東建築隊伍參加了國內一些重大建設:50年代,支援首都十大工程建設;60年代,參加了四川大三線建設;70年代,支援天津抗震救災;80年代,支援西藏經濟建設。 自1971年開始,全省先後以經援、承包和勞務合作等方式,承擔了非洲及中東一些國家的工程建設任務。至1983年,共設計與建造民用建築工程15萬多平方米,受到這些國家好評。
90年代,外出施工已達美、日、韓、法、俄及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山東省的工程質量管理多年失控,遺害嚴重。省政府於1987年1月決定開展全省性的質量競賽活動, 以提高全省工程質量。自1987年至1996年, 山東省共有26項工程獲得“魯班獎”;7項工程獲“國家銀質獎”;26項工程獲建設部“優質樣板工程” 稱號。
繼濟南燕子山小區榮獲國家銀質獎之後,1994年,濟南佛山苑住宅小區和青島四方住宅小區又獲得了建設部授予的兩塊質量金牌。 山東省建築設計技術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50年代,多採用對稱、嚴謹的布局與傳統的大屋頂的形式。60年代,強調以滿足功能要求為主,體現設計服從低投入的經濟原則。70年代,注重建築形式的創新與建築外部裝飾的處理。80年代,建築創作新穎活潑,建築形式多姿多彩。90年代後,高層、超高層建築日益增多,多元共存的建築風格更加鮮明, 裝飾裝修向多樣、高檔發展。到1994年,全省共有勘察設計單位879個。自1981年後,全省獲國家級優秀設計8項,獲省二等獎以上的優秀設計119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