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摘要
該成果以開發地熱清潔能源、替代燃煤供暖、助力節能減排、減輕冬季霧霾為宗旨,以“采灌均衡、取熱不取水”可持續開發為原則,針對成礦機制、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尚未建立,局部集中開採區水位下降、水溫降低,采灌均衡條件下的資源評價缺少理論方法支撐,砂岩熱儲地熱尾水回灌存在技術瓶頸等難題,歷經10年產學研聯合攻關,取得了地熱資源成礦理論、成礦模式、找礦模型、回灌工藝、勘查技術等系列理論技術創新成果。
創新點一:提出了山東省四元聚熱地熱資源成礦理論,揭示了成礦機制與成礦規律,為深部地熱資源勘查奠定了理論基礎。
創新點二:建立了開放-對流-腔管狀型、弱開放-對流傳導-帶狀層狀型、封閉-傳導-層狀型三種地熱田成礦模式,揭示了地熱田水源富集、熱源聚集及熱儲層空間賦存規律,明確了找礦方向。
創新點三:創建“V”型構造等不同類型地熱田的找礦模型,為尋找新的地熱田和地熱井定井提供了靶區定位依據。
創新點四:研發砂岩熱儲鑽探-成井-回灌工藝等回灌技術體系,解決了砂岩熱儲層易堵塞、回灌量衰減等瓶頸難題,形成了砂岩熱儲地熱尾水回灌技術規程;提出了“采灌均衡、取熱不取水”可采資源量計算方法,評價了回灌條件下地熱水可采資源量,為地熱代煤供暖提供了清潔能源保障。
創新點五:創新深部高溫高壓複合鑽進等地熱資源勘查技術方法,鑽獲236℃的中國溫度最高幹熱岩地熱資源;首次在利津實施了2000米深的花崗岩熱儲壓裂試驗。
找礦突破及節能減排效益:
套用創新理論技術,發現並探明了濟南單斜北部、膠東深部、菏澤潛凸起、五蓮管帥等30餘個大中型地熱田,在全省17個地市都實現了找熱突破;全省2017年地熱供暖面積達6100萬m,居全國首位;替代燃煤16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00萬噸、二氧化硫3萬噸,節能減排效益顯著,為減輕冬季霧霾做出了積極貢獻。
研發了砂岩熱儲地熱供暖尾水回灌技術體系,獲取了避免熱突破的合理采灌井距等關鍵技術參數,突破了回灌井堵塞瓶頸制約,取得了終孔填礫孔徑(400mm)和填礫深度(2200m)的雙突破;2016-2017供暖季在德州、濱州、東營等地建成了砂岩熱儲回灌工程30餘處,總回灌量達1000萬m,居全國首位,回灌率達到100%,實現了地熱資源“采灌均衡、取熱不取水”可持續開發利用。
2017年在青海省共和縣鑽獲3705m深、236℃的中國溫度最高幹熱岩資源,助力我國乾熱岩地熱資源勘查取得突破。在利津實施了2000米深的花崗岩熱儲壓裂試驗,最大壓入水量150m/h,熱儲滲透係數增加了10倍。 曹耀峰院士、多吉院士等專家鑑定認為:該成果實現了地熱資源勘查研究理論技術上的創新,取得了地熱資源勘查、開發的重大突破,經濟、社會效益巨大。創立的地熱成礦機制、成礦模式、找礦模型和勘查、回灌技術,對於全國深部地熱勘查具有重要推廣價值和示範作用。總體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