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的通知
魯政發〔2003〕119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建設生態省是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社會主義新山東的重要戰略舉措。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省人大常委會《關於建設生態省的決議》,把建設生態省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採取積極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搞好生態省建設;要按照《綱要》的要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遵循循環經濟理念,結合實際,科學編制生態市、生態縣(市)建設規劃及工作計畫;要加強對生態省建設工作的領導,成立相應機構,統一組織協調;要明確目標任務,落實責任措施,實行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紮實推進生態省建設,為實現“大而強、富而美”社會主義新山東的宏偉目標做出積極貢獻。
山東省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規劃綱要
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
二○○三年十一月
前 言
生態省是指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實現了協調發展、各個領域達到了當代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的省份。它的主要標誌是:生態環境良好並且不斷趨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資源得到合理的保護和利用;以生態或綠色經濟為特色的經濟高度發展,結構合理、總體競爭力強;現代生態文化形成並得到發展,民主與法制健全,社會文明程度高;城市和鄉村環境優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進入富裕階段,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得到根本控制和基本消除。
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的經濟體系建設是生態省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保障。循環經濟要求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經濟社會活動的行為準則,運用生態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物排放,最終實現循環型社會的理想,並將人類活動納入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山東省經濟發展前景和資源、環境及生態現狀來看,繼續沿用傳統的粗放型經濟成長模式,發展將難以為繼。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要求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2003年省委常委工作要點》提出“規劃生態省建設,突出解決水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促進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啟動生態省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建設生態省的決議》。因此,建設生態省是省委、省人大、省政府應對國內外發展新形勢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省計委、省環保局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在吸收國內外大量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並進行了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了《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編制生態省建設規劃和各地區、行業、部門規劃及實施方案的重要依據。
目 錄
前 言
一、生態省建設的基礎條件
(一)優勢條件
(二)制約因素
(三)形勢與任務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二)建設目標
(三)建設指標體系
三、生態功能分區和重點保護區域
(一)生態功能分區
(二)重點保護區域
四、生態省建設的主要任務
(一)建設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的生態經濟體系
(二)建設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
(三)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
(四)建設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體系
(五)建設支撐可持續發展的安全體系
(六)建設體現現代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
五、生態省建設重點項目
(一)結構調整
(二)水資源最佳化配置
(三)國土綠化
(四)污染防治
(五)循環經濟型生態工業
(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七)生態保護與建設
(八)生態農業
(九)海洋生態
(十)監管能力建設
六、主要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二)法制保障
(三)政策保障
(四)科技保障
(五)社會保障
(六)監管能力保障
附屬檔案1: 《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規劃指標表
附屬檔案2:山東省生態功能分區圖
附屬檔案3:《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規劃重點工程項目表
建設生態省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的重大戰略舉措。在生態省建設過程中,必須立足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堅持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尋找新的發展動力,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培育新的發展環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改變傳統經濟成長方式,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省建設的基礎條件
(一)優勢條件
1.優越的地域位置,明顯的區位優勢
山東省位於
黃河下游,東臨
渤海、
黃海,北接京津冀經濟區,南與
長江三角洲毗鄰,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區域的南北經濟鏈條中,在未來沿黃腹地的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這一地域優勢,可以加強與發達地區在經濟、科技領域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同時,可以利用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爭取海外投資,通過便利的海上交通發展同日本、韓國的經貿關係,利用歐亞大陸橋頭堡的地緣優勢,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2.良好的經濟基礎,穩定的社會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主要指標均居全國前列,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經濟外向度、開放層次和質量不斷提高,出口商品結構有了明顯改善。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等各項事業快速發展,人口過快增長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秩序穩定,已經具備了建設生態省的良好經濟社會基礎。
3.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諧的人文環境
山東歷史悠久,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種樸素的生態觀。發掘儒家思想精華,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服務。同時,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中,全省上下已經形成“忠誠守信、勤勞勇敢、務實苦幹、開放創新”的良好人文環境,這些都為生態省建設和生態文明觀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4.實在的工作基礎,有益的示範經驗
全省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65處、生態功能保護區15個。48個縣(市)被列為國家級和省級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6個縣(市)通過了國家生態示範區驗收。9個城市被命名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其中日照市已被省環保局列為循環經濟示範市,日照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市的決定,啟動了先期工作和規劃編制工作。濰坊市政府作出了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決定。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同時被省環保局列為山東省生態工業園建設試點示範單位。200多家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或ISO14001認證。這都為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省提供了有益的示範經驗。
5.可靠的組織保障,良好的社會氛圍
省委、省政府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常抓不懈。省人大設立了城鄉建設與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加強了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監督和指導。省政府頒布實施了《山東省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規劃綱要》。山東省創立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三個一把手抓環保的工作經驗,落實了《山東省黨政領導幹部環境保護工作實績考核辦法》和《山東省環境污染行政責任追究辦法》。各級各部門都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目標管理,實行了領導幹部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成立了以省長為組長的生態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各種新聞媒體的廣泛宣傳,全民生態環境意識逐步增強,形成了建設生態省的良好社會氛圍。
6.典型的生物資源,多樣的生態系統
山東省地處暖溫帶,具有典型的暖溫帶生物區系特點,擁有森林、草地、濕地、海岸潮間帶、海洋等多樣的生態系統類型。位於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具有世界上獨特的河口濕地景觀。由於瀕臨海洋,處於南北交錯地區,兼具溫帶與亞熱帶生物區系特點,與同緯度其他地區相比,山東具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全省高等植物3100多種,陸生脊椎動物500餘種。同時,山東省的農牧漁業種質資源也豐富多樣、各具特色。
(二)制約因素
1.主要自然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水資源嚴重短缺,水生態平衡失調。全省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值為30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1/6,嚴重製約了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建設,生態用水無法保證。土地墾殖率高、耕地後備資源匱乏,人均耕地面積1.27畝。森林資源總量不足,綜合防護效能差,人均林地面積0.39畝,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5,特別是生態防護林,人均不足0.1畝,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8%。礦產資源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保證程度逐步下降。
2.環境污染嚴重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較大,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居全國前列。造紙、釀造行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電力燃煤行業二氧化硫排放量、水泥建材行業粉塵排放量分別占全省工業排放總量的76.7%、58.6%和85.6%。城市環境質量處於較低水平。全省有8個設區市城區環境空氣品質劣於國家二級標準,機動車尾氣污染呈加重趨勢。地表水水質污染嚴重。劣於Ⅴ類水質標準的斷面占監測斷面總數的50%。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理處置率偏低,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農業面源污染持續擴大,農藥化肥施用強度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威脅。近海污染嚴重,輕中度和嚴重污染海域分別占18.6%和13.4%。
3.生態環境脆弱
森林覆蓋率低,只有18.8%,且結構不合理,水源涵養、防風固沙、淨化空氣等生態功能低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1.5%,土地風沙化面積已達1250萬畝。生物多樣性銳減,現有120多種高等植物、200多種陸棲脊椎動物處於受威脅和瀕危狀態,生境破碎並呈整體惡化趨勢,近岸海域生物多樣性降低,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態安全威脅不斷增大。地下水超采,水位埋深大於6米的平原超採區面積為2.75萬平方公里,海水入侵面積已達1120平方公里。生態破壞嚴重,礦區地面塌陷面積達332平方公里,粗放開採造成植被和景觀破壞、濕地減少、調控功能明顯降低。洪澇災害的威脅依然嚴重。
4.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仍占主導地位
全省勞動生產率僅為已開發國家的1/4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已開發國家的2~5倍,原材料投入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鋼材是2~4倍,水泥是2~11倍,化肥是2~13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付出了過大的資源與環境成本。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大。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全省環境質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如不改變粗放型的經濟成長方式,儘快調整產業結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將難以解決。
5.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部分城鎮特色不突出,功能不配套,環境差,影響到投資環境和居民生活質量。全省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僅為40.3%,仍有近60%的城市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地表水體。城市垃圾處理率77.7%,但處理標準普遍較低,垃圾圍城和二次污染問題比較嚴重。城市集中供熱率僅為31%,仍有69%的居民採用燃煤、小鍋爐等取暖。城市燃氣普及率93.2%,但瓶裝液化氣仍占一半以上。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3%,人均公共綠地4.99平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34平方米。
6.人口基數大、整體文化素質偏低
全省總人口9082萬人,是全國第二人口大省。“十五”至2020年,全省人口仍將繼續增長。龐大的人口數量不僅導致人均資源占有量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對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構成巨大壓力。同時,人口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每萬人中的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和科技人員數量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三)形勢與任務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世界製造業基地的轉移,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已開發國家正通過發展循環經濟,逐步實現經濟的生態化轉向。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擴大,山東在全面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與日、韓經濟關係日趨緊密,環黃海經濟圈的合作和交流日益加強。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共山東省八屆五次全委會議作出了《關於進一步解放思想幹事創業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決定》,提出了圍繞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社會主義新山東的總目標,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未來20年,山東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經濟總量翻兩番,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為生態省建設提供有力的經濟保障;科技創新步伐加快,高新技術快速發展,為生態省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有利於國際交流與合作,拓寬發展的領域和空間;可持續發展日益深入人心,公眾環境意識明顯增強,為生態省建設提供重要的社會基礎。建設生態省將有助於產業升級步伐的加快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對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壓力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經濟國際化步伐的加快,環境保護面臨的國際壓力也在增大;在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新的環境污染因素和環境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面對新形勢,建設生態省是山東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選擇。
建設生態省,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建設生態省,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調整經濟結構、最佳化產業布局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利於促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的轉變,促使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和文明發展觀;有利於提高人民民眾的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環境,為子孫後代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永續利用的資源與環境。
建設生態省,是實現“大而強、富而美”社會主義新山東宏偉目標的重大舉措。建設生態省,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改善和提高人民民眾生活質量的具體體現。建設生態省,豐富了兩個“提前”的內涵,體現了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必將對山東省加快現代化進程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建設生態省,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山東省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貧乏,生態環境脆弱,若繼續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現有資源和能源將無法滿足經濟快速增長的需求,生態環境也無法承載。只有遵循循環經濟的理念,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才能有效地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保證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建設生態省,是提高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的必由之路。經濟國際化的發展使山東省對國際市場和國際貿易的依存度日益提高,而生態環境質量日益成為影響區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最佳化布局,建設生態工業體系,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量,提升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降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社會成本和經濟成本,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共贏”。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社會主義新山東的總目標,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遵循生態規律和循環經濟理念,抓住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循環經濟三大重點和結構調整、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國土綠化、污染防治四個關鍵環節,加快經濟成長方式轉變,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推進生態文化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走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文明的道路。
2.基本原則
(1)堅持可持續發展、協調運作的原則
經濟成長不僅要重視產值、產量的增加,更要重視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要逐步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發展循環經濟,降低能耗、物耗,減少廢物排放,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經濟社會發展與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2)堅持科技先導、開拓創新的原則
充分依靠科技,把科技作為生態省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調動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推進機制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發展新機制。
(3)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的原則
根據生態功能分區,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使生態省建設目標與全省中長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各級各部門要立足本地區、本部門實際,從全局出發,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做到目標明確、量力而行、務求實效。(4)堅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的原則突出近期工作重點,優先抓好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污染防治和重點區域生態建設,使生態省建設在近期內取得明顯成效。逐步形成分級實施、整體推進的工作機制,動員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的力量參與並推進生態省建設。
(5)堅持政策引導、法規規範的原則
制定生態省建設的各項激勵政策,推進生態省建設的公益性與市場經濟的競爭性有機結合。綜合運用法律法規、宣傳教育等手段,使法規的強制性與公眾的自覺性有機結合,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省建設的良好氛圍。
(二)建設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0年,在全省初步形成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的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體系、支撐可持續發展的安全體系和體現現代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全面增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把山東基本建設成為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生態省。
2.階段目標
與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的總目標和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戰略步驟相銜接,生態省建設主要分為近期、中期、遠期3個階段。(1)近期階段?D?D啟動和推進階段(2003~2005年)到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000億元,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0%;總人口控制在9300萬以內,城市化水平達到43%;初步緩解水資源緊缺的矛盾,基本實現平水年水資源的動態平衡;重點流域和區域環境質量有較大改善,30%的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近岸海域水質和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達到環境功能區劃標準;基本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45%,回用水利用率達到2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50%;森林覆蓋率達到24%,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40%;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60%,受保護地區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10%,建設13個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10個循環經濟型工業園區、100個生態示範區、100個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30%的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試點通過驗收。
(2)中期階段--發展和提高階段(2006~2010年)
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1000億元,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5%;總人口控制在9600萬以內,城市化水平達到50%;水資源緊缺狀況得到有效緩解,基本實現枯水年水資源的動態平衡;基本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重點流域和區域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60%的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保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90%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國家一、二類標準,所有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0%,回用水利用率達到3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森林覆蓋率達到28%;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60%;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65%,受保護地區面積達到土地面積的15%,建設30個循環經濟型工業園區;有2個以上設區城市基本達到生態市標準,30%的縣或縣級市達到生態縣標準,50%的市建成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3)遠期階段--全面發展階段(2011~2020年)
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2000億元,第三產業比重達到50%;實現人口“零”增長,城市化水平達到60%;解決水資源緊缺問題,保證主要河流的生態用水,戰略儲備地下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所有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近岸海域水質全部穩定達到一、二類標準,所有城鎮空氣環境質量優於國家二級標準;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回用水利用率達到6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30%以上,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80%;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70%;受保護地區面積達到土地面積的18%,建設100個循環經濟型工業園區;80%的設區市達到生態市標準,70%左右的縣或縣級市達到生態縣標準。
(三)建設指標體系
為客觀反映山東生態環境的特點和生態省建設的重點領域,突出循環經濟理念對生態省建設的指導作用,重點解決經濟結構不合理、水資源短缺、森林覆蓋率低、環境污染較重等關鍵問題,依據國家環保總局生態省建設指標體系,結合山東實際,在經濟發展、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社會進步4個方面,確定具有代表性的35個指標,構成山東生態省建設指標體系。其中有21個是國家生態省建設指標,14個是針對山東特點而設立的指標(見附屬檔案1)。
三、生態功能分區和重點保護區域
(一)生態功能分區
按照區域生態特點及主導生態功能將全省劃分為不同的生態功能區,採取保護、恢復和治理等措施,維持和恢復各生態功能區的生態服務功能。根據《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將全省劃分為5個生態功能區(見附屬檔案2)。
1.魯東丘陵生態區
魯東丘陵生態區位於濰河、沭河以東,包括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臨沂的全部或部分區域。東、南、北三面臨海,具有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候特點,是山東省生態條件最好、森林植被覆蓋率最高的區域。區內植被為典型的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物種多樣性為全省乃至華北最豐富的地區,是我國溫帶水果和花生生產基地之一。黃金、石墨、滑石等礦產資源豐富。本區的主導生態功能是半島諸河流的水源涵養、徑流調節和森林生態系統以及物種多樣性維持。主要生態問題一是河流源短流急,淡水資源嚴重不足,河流乾涸、斷流或受到污染;二是超采地下水導致海水入侵;三是幼中齡針葉林所占比例大,森林生態功能低。保護和發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務是加強次生天然林保護,積極推進封山育林,實施退耕還林,加速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提高水源涵養能力;科學、適度調水,緩解用水矛盾;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用水效率;嚴格限制地下水開採,從根本上解決地下水嚴重超采問題,遏制海水入侵;建設沿海防護林帶;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自然保護區和河流源頭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加快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和生態市建設;建設以山海為特色的生態旅遊基地;建設高水平的我國第三個國際加工製造業基地,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帶;加快半島城市群建設進程,充分加強和完善青島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地位。
2.魯中南山地丘陵生態區
魯中南山地丘陵生態區包括濟南、淄博、棗莊、濰坊、濟寧、泰安、萊蕪、臨沂的全部或部分區域。是全省地勢最高的地區,水系較發達,氣候為暖溫帶季風氣候,植被類型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生物多樣性也比較豐富。該區水熱充足,地貌類型多樣,已形成山東糧、油、乾果、烤菸等生產基地,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本區的主導生態功能是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持。主要生態問題一是森林植被稀少、涵養水源能力低、水土流失嚴重;二是局部地區超采地下水形成漏斗區,岩溶塌陷時有發生,濟南南部山區的開發建設已影響到泉水補給,城市的生態保障系統受到威脅;三是環境污染嚴重,空氣品質超標,小清河等河流變成排污河,垃圾圍城現象普遍;四是煤炭等開採導致地面塌陷,開山採石造成的生態破壞,嚴重影響城市周圍、交通沿線的自然景觀。保護與發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務是:大面積營造水土保持林,恢復天然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快自然保護區和河流源頭功能保護區建設;提高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控制水土流失;堅決制止礦產資源的非法開採,加大對城市周圍自然景觀的管理和治理力度;嚴格限制石灰岩地區地下水的開採強度;加快治理環境污染;增強濟南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以三孔、泉城、泰山、蒙山、沂山、魯山為重點,加快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旅遊區。
3.魯西南平原湖泊生態區
魯西南平原湖泊生態區位於黃河以南、運河和湖帶以西,西南止於省界,包括濟寧、泰安、菏澤的全部或部分區域。以平原和湖泊為特色,區內無天然森林植被,以人工林和農業植被為主。南四湖、東平湖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湖泊濕地,魚類和鳥類多樣性豐富。該區土層深厚、地勢平坦、熱量豐富、雨熱同期,是全省的主要農牧業基地之一。煤炭資源豐富。蓄水調水、自然淨化、鳥類多樣性和漁業資源保護是本區的主導生態功能。主要生態問題一是湖區水資源不足,湖泊沼澤化和富營養化速度加快,生物多樣性下降;二是流域生態防護林資源貧乏,湖庫調蓄能力降低,濕地功能下降;三是水污染嚴重,對湖區和南水北調的水質影響大,面臨水質安全和生態安全等潛在問題;四是採煤區地表塌陷嚴重並不斷擴大。保護與發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務是: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功能保護區,保護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性、完整性和自然性,保護珍稀、瀕危鳥類和水禽的棲息地;加大湖區流域內水污染防治的力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南水北調的水質和生態安全,遏制沼澤化;加速採煤塌陷地的生態治理與重建;科學引用客水,發展節水農業;提倡建設生態林,適度發展名特優經濟林,建設生態功能高的複合型農田林網;推動以水滸文化、運河、微山湖、曹州牡丹為重點的生態旅遊業發展。
4.魯北平原和黃河三角洲生態區
魯北平原和黃河三角洲生態區北、西至省界,地貌上為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包括濟南、淄博、東營、濰坊、德州、聊城、濱州的全部或部分區域。降水少,蒸發強,是全省大陸性最強的地區,土壤為潮土和鹽化潮土,自然植被以鹽生灌叢和草甸為主。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區位於區內,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濕地。土地資源豐富,是全省重要的糧棉基地,是保持山東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增加農業用地面積的重要後備資源區。以油氣資源、天然滷水資源為主的礦產資源豐富,已形成了以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紡織、造紙、食品、化工為特色的工業生產體系。本區的主導生態功能是維持黃河三角洲天然濕地,防治土壤鹽漬化、沙化和乾旱。主要的生態問題一是氣候乾旱和水資源短缺;二是土壤鹽漬化與沙化嚴重;三是超采深層地下水造成漏斗區不斷擴大,引起部分區域的地面沉降;四是水污染嚴重。保護與發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務是建設好黃河三角洲、萊州灣等濕地自然保護區;利用生物、土壤、工程等措施治理和改造鹽漬土和沙化土壤;建設魯西北防風固沙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大農田林網和農林間作建設,營造生態防護林、名優經濟林和工業原料林;發展節水農業,發揮糧、棉優勢;重點發展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石油天然氣開採、石油化工等主導產業,綜合發展其他產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灘涂與荒地開發,建設以糧、棉、牧、漁為特色的綜合農業基地和以速生林為主的林紙一體化基地;在保護的前提下,依託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發展獨具特色的濕地生態旅遊業。
5.近海海域與島嶼生態區
近海海域與島嶼生態區包括渤海和黃海海域及其所屬島嶼,涉及青島、煙臺等7個市,面積和山東的陸地面積相近。渤海平均水深25米,沿岸水淺。水溫變化受北方大陸性氣候影響較大。由於大陸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渤海海水中的鹽度較低(30‰)。同時,大量陸源污染物的排放使渤海的污染相當嚴重。黃海海域面積大,海水深,島嶼多,除膠州灣附近外,其他海域水質相對較好。黃海的水溫年變化小於渤海,海水的鹽度也較低(32‰)。海岸帶包括泥沙質和岩質岸段。由於陸上輸入大量有機物質,近海海域與島嶼周圍海域生物多樣性和漁業資源比較豐富,近海漁業捕撈與養殖、航運、生態旅遊是本區域的主要特色。本區是重要漁業水域,主導生態功能是海洋、海岸、海島生態系統維持和海洋生物多樣性與漁業資源保護。主要生態問題一是近海污染嚴重;二是捕撈過度,海洋漁業資源嚴重衰退;三是赤潮和魚蝦貝藻病害頻發;四是海洋生物種類不斷減少、養殖種質退化等。保護和發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務是圍繞“海上山東”建設和“碧海行動”計畫的實施,加強海洋國土保護和海洋生態建設,儘快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好現有的海洋、海島與海岸保護區,建立新的保護區;保護魚蝦類產卵場、索餌場和魚蝦貝藻類養殖場;嚴格執行休漁期和禁漁區制度,開展人工增殖,積極發展遠洋捕撈;發展淺海灘涂優勢產品養殖;鞏固和發展海防林,搞好沿海防潮堤建設;充分發揮海洋、海島和黃金海岸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及海濱度假旅遊。
(二)重點保護區域
1.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
生態功能保護區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洪水調蓄、提供淡水、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山東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山東省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主要有以下幾類。
河流源頭和沿岸水源涵養生態功能保護區。主要包括魯東和魯中南諸河源頭和沂沭河源頭,具有涵養水源、攔截地表徑流、增加地下徑流、調節局部氣候、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功能。山東省淡水資源缺乏,保護好這類功能區,可以增加生態用水、提高淡水供應能力、保證區域生態安全。重要濕地生態功能保護區。山東省濕地類型多樣,有黃河三角洲濕地、河口海岸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以及水庫、稻田濕地等,具有蓄水調水、淨化、維持濕地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重要的濕地有黃河三角洲濕地、南四湖和東平湖濕地以及近海海岸濕地。
濟南南部山區水源涵養和生態屏障生態功能保護區。這一區域具有涵養地下水源、調節濟南氣候的生態功能,對於維持泉城的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該區無序的開發建設,影響了濟南的泉水水源補給、淡水保障和環境質量。禁止南部山區的開發建設,營造水源涵養林和生態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建設溝道攔蓄工程,對於濟南泉水的噴涌具有標本兼治的作用。
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蹟所在區。山東半島地區具有溫暖濕潤的海洋氣候特點,生物多樣性為全省之最,暖溫帶植被類型多樣,物種豐富,有許多南方的種類,珍稀動植物分布集中,半島南部被譽為北方的江南。魯中南山區有保護良好的天然次生林,具有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此外,在黃河三角洲、湖泊、海岸、海島、近海海域都有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在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區、溫泉等自然遺蹟,要建立和增加不同類型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特別是國家級的保護區。
對以上重點區域,將根據具體情況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或自然保護區,並依據生態特點、保護現狀、生態功能恢復的狀況,以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統籌規劃,分部門和地區制定建設規劃。
2.生態脆弱和退化區域
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和人類活動影響,部分區域的生態系統脆弱或者功能退化。加強對這類區域的生態恢復和整治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是生態省建設的長期任務。
山東半島北部沿海海水入侵生態脆弱區域。半島北部由於超采地下水,海鹹水入侵範圍大而嚴重。應通過控制地下水開採、發展節水農業、充分利用中水、大力利用海水和調引客水等途徑,最佳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資源,遏制海水入侵。
黃河三角洲生態脆弱區域。黃河三角洲作為我國最年輕的河口濕地,具有原始的生態系統特徵,但因成陸時間短,地下水礦化度高,土壤結構不完善,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不穩定,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該區域是農業、石油、鹽化工、養殖業開發等生產活動活躍地區,對濕地生態系統干擾極大。對這一區域應進行科學規劃,加強保護,合理開發。
魯中南山區水土流失生態退化區域。全省的裸露荒山主要分布於魯中南花崗岩和石灰岩山區,主要特徵是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嚴重。運用生態學、林學、工程學等理論和方法,採用鄉土植物種類和其他適宜種類,恢復森林和灌叢植被,是該地區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礦區地面塌陷和景觀破壞生態退化區域。這類退化區主要包括魯西南平原採煤塌陷區和魯東丘陵、魯中南山地開採建築石材造成的山地景觀破壞區。採煤塌陷區治理和恢復主要通過農業工程、濕地工程等措施;建築石材開採區的恢復主要運用生態學和工程學方法恢復和重建植被。
沙化、鹽漬化生態脆弱和退化區域。主要是魯西北平原黃河故道和黃泛區。這一區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或鹽漬化。應通過合理控制地下水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平原防風林網等措施,遏制和改善沙化、鹽漬化土地。
魯西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區域。應採取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生態林業,限量開採深層地下水等主要措施,縮小漏斗區面積。
萊州灣和膠州灣生態退化區域。通過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限制捕撈強度和時間等多種途徑和措施,儘快恢復退化的生態功能。
3.半島城市群
半島城市群包括濟南、青島、淄博、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8個市,北靠京津冀經濟區,南臨長三角經濟區,是山東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具有城市密集、人口密集、交通密集、企業密集、建築密集等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面臨著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制約的問題。加速半島城市群的建設,對於提高山東的總體實力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加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加快退化生態系統治理,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採取各種措施解決水資源制約的瓶頸。從生態評價、生態設計、生態建築、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等方面入手,充分考慮城市建設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影響,特別重視膠濟鐵路沿線和三山島到嵐山海岸帶的人工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搞好城市生態建設規劃,指導半島城市群和濟南、青島兩大中心城市的建設,初步建成半島生態城市群格局。
四、生態省建設的主要任務
圍繞生態省建設的總體目標,根據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區域生態特點,著重建設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的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體系、支撐可持續發展的安全體系、體現現代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等六大體系。
(一)建設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的生態經濟體系
1.循環經濟型工業
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和生態工業模式,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山東省循環經濟型工業體系。
(1)加快工業結構調整
堅持用市場經濟的手段最佳化資源配置,從觀念更新、機制轉換、結構調整入手,加快發展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業和產業,淘汰和限制高能耗、高投入、低產出、重污染的企業和產業。以節能降耗、減少污染物排放為重點,淘汰嚴重污染、浪費資源、不能穩定達標的企業;加快發展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及製藥等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加快輕工、紡織、化工、機械、建材、冶金六大產業的改造提升,發展汽車製造、船舶製造等行業,推進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重點解決造紙、釀造、電力、建材等行業的結構性污染問題;最佳化調整工業布局,實現資源、能源、信息的集成與共享;搞好上下游產品的配套,不斷延伸最佳化產品、產業鏈;提高區域經濟運行質量,促進資源開發型城市的生態恢復和老工業區的改造;實現污染物的源削減,降低污染負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傳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建設為契機,以鐵路、高速公路、海運網路為基礎,以現有的優勢產業和優勢資源為主幹,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工業園、科技開發園、現代物流集散中心等功能園區,形成特色生態經濟區。
(2)開展資源綜合利用
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共伴生礦和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為重點領域,以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為支撐,全面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加強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回收率,發展資源精深加工技術和工業固體廢物、廢水綜合利用技術。以廢舊物資的回收和集中加工處理為主體,建立服務功能齊全的回收網路,為工業生產提供再生資源。建立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系統、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系統,加強廢電池、廢家電、廢微機等電子產品的回收和無害化處理。
(3)發展壯大環保產業
按照立足山東、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發展思路,加快發展環保產業。一是研究開發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且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環保技術和產品;推廣套用一批先進、成熟的技術和產品;鞏固和提高一批具有一定優勢、國內市場需求量大的環保技術和產品。二是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環保骨幹企業和大型環保產業集團,增強環保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三是建設環保產業園。通過園區的建設,整合現有環保產業資源,引導中小型環保企業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進行資產重組,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逐步實現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國的聯合,發揮優勢互補,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四是引導環保服務業的發展,加快推行環保設施運營的市場化、社會化、企業化和專業化。
(4)發展循環型企業、工業園區
以煤炭、建材、電力、輕工、化工、冶金6個行業的資源依賴型企業和現代製造企業為重點,合理設計產品鏈,推行生態設計和產品生命周期評價,推行清潔生產審核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採用清潔工藝和技術,降低產品能耗、物耗和水耗,實現園區內部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創建一批廢水、固體廢物“零排放”企業;通過能源、水的梯級利用和廢物的循環利用,形成工業生態鏈網。
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根據不同產業結構和地區特點,依據工業生態學原理規劃設計新建工業園區,調整改造已建工業園區。合理規劃和改造園區內資源流、能源流、信息流和基礎設施,研究和建立入園企業的連結關係,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形成企業共生和代謝的生態網路,建立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經濟型工業園區,並逐步建設循環經濟型社會。
2.生態型農林牧漁業
(1)生態農業
通過治理和改造,解決全省耕地退化、沙化、鹽漬化、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問題,建設以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節水農業為主體的農業生態系統,確保農業資源得到高效利用與有效保護。全面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農業良性循環和資源高效利用。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和安全食品生產,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積極倡導使用生物農藥和有機肥料,建立健全農產品標準質量檢測認證體系,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在發展無公害和綠色食品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利用高新技術,進一步搞好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大幅度提高其附加值。實施農業生態循環示範項目,建成一批生態農業市。
重點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牧-沼-果”結合、物質多層次循環利用的“丘陵山地綜合開發”、“庭院生態經濟綜合利用”、“秸稈、農膜等農業廢物綜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等生態農業開發模式。大力發展農林複合型生態農業模式。
(2)生態林業
推進林業產業化經營,走優質、高產、高效生態林業經營之路。大力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名優經濟林、木本藥材、花卉業、森林旅遊業等重點林業產業區和產業帶,培植髮展木材加工業、經濟林產品貯藏與加工業,逐步形成以骨幹企業為龍頭,以林產品基地為依託,資源培育、加工利用和市場開拓相銜接的生態林業經濟體系,拓展新的林業經濟成長點,發展林業“綠色銀行”。
(3)生態畜牧業
根據生態環境系統的承載能力,發展食草型、節糧型畜牧業,適度發展規模飼養,充分利用豐富的農作物秸桿資源,實現種養業良性循環。積極發展牧草和飼料作物種植,建設黃河三角洲優質畜產品和牧草生產出口基地,實現草畜同步發展。加快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採取有力措施,治理畜禽養殖造成的環境污染。加強疫病防治體系建設,完善動物疫情診斷監測系統,建立山東省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加大品種改良推廣的力度,積極實施產業化經營,完善生產加工銷售體系,全面提高產品質量和畜牧業總體素質,提高畜禽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4)生態漁業
採用工程和生物技術,有計畫地培育和保護近海漁業資源,推廣生態養殖模式,減輕海水養殖污染。重點加強對海水養殖的布局調整,養殖密度的控制,飼料類型的選擇,餌料投放比例與管理。大中型水庫養殖要遵循生態規律,以生態養殖為主,實現精養高產,重點發展名優珍稀品種養殖。加強水產養殖病害防治體系建設,重點強化對主要病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技術的研究套用。依法加強海洋國土漁業資源和水域的綜合管理,實現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生態友好型服務業
(1)現代物流、商貿和餐飲業
最佳化物流結構。依託大城市的地理優勢,促進大型物流企業和行業的發展,重視發展中小城市的物流產業,依託小城鎮建設,完善省內物流網路,加強對省際、國外的服務與輻射。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現代商貿、餐飲、娛樂業的發展,推進餐飲娛樂業廢物資源化利用,建立大型回收業、租賃業,控制過度包裝。實現資源、能源節約,促進廢物資源化。
(2)生產生活服務業
通過發展生產生活服務業,促進相關行業內部、行業間直至一、二、三產業間循環經濟模式的建立與發展。探索和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從產品的設計、生產、消費及最終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全過程控制資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並將其融入現代服務業體系,建設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生產生活服務體系。
(3)生態旅遊業根據旅遊區的生態環境容量,堅持旅遊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著力建設和提升各大旅遊區的生態品位。建立生態旅遊管理機制與經營理念,把生態保護、生態文化、生態教育等融入旅遊的各個環節,全力提升旅遊業對生態意識培養的作用。開展生態旅遊示範區的創建活動,在各旅遊區推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清潔生產審核、生命周期評價和綠色開發與消費等活動,完善景觀與生態保護宣傳、環境保護標識、廢物分類收集等設施。
(二)建設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
1.水資源
解決水資源短缺是建設生態省的首要任務。堅持開源節流與保護並重的方針,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膠東調水等“T”型調水大動脈為依託,加快構築覆蓋全省、布局合理的現代化水網體系。切實保護水資源,按照優先利用地表水,合理開採地下水,科學引用客水,鼓勵使用中水、海水、劣質水的原則,優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並提高供水水質,合理安排工業、農業、生態等用水需求,科學確定各類用水規模和時序,進行水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快低成本海水淡化工程,海島、膠東半島、魯西北近海缺水區,積極採取海水淡化及電廠海水冷卻等措施。在缺水地區建設雨水收集系統,積極利用洪水資源回灌補源,縮小地下水漏斗區面積,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積極推行節水型農業,逐步實現農業用水零增長或負增長。加強計畫用水和定額用水,把萬元產值耗水量納入工業經濟考核指標體系,加大工業節水技術改造,培育節水型企業和工業廢水“零”排放企業。搞好城市節水工作,積極推廣節水型用水器具。建立分質供水體系,鼓勵生產單位使用地表水和回用水,戰略儲備地下水,在嚴重漏斗區和海水入侵區劃定地下水禁採區和限採區,嚴格控制開採地下水,促進污水資源化,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
2.海洋資源
制定合理利用和保護海洋的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扶持海洋生物化工、海洋藥物、海洋功能食品、海水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開發等新興海洋產業,積極發展海洋旅遊業。
強化海域使用管理,全面推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建立海洋生物特別保護區,保護海洋漁業資源。控制近海捕撈強度,嚴格新造近海拖網漁船和定置網作業管理;大力拓展遠洋漁業,積極參與國際漁業合作,鞏固和發展遠洋漁業基地。加強協調和管理,合理開發深水岸線,最佳化港口布局,加快建設現代化港口群,大力發展海洋運輸和臨港工業。
3.礦產資源
嚴格實施《山東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建立全省範圍內的礦產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科學開發利用模式,合理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控制資源開發總量,大幅度壓減破壞生態環境、浪費資源的礦山數量。建立和完善綜合開發利用機制,提高礦產資源集約化利用水平,逐步使煤矸石和尾礦等得到綜合利用。研究開發新的資源利用技術,提高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效率。
4.生物資源
山東的生物資源具有種類豐富,蘊藏數量大、種類少的特點。除了海洋生物、牧草、中草藥、農業種質等可以直接利用的資源外,其他生物資源的作用主要是生態服務。因而,必須改變傳統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重點,開展人工種植、養殖和繁育,變野生為家養家種,運用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利用遺傳資源。保護當地種質,特別是農牧業種質資源。加強依賴自然資源的商業行為控制和管理,禁止獵捕所有受威脅物種。
5.土地資源
嚴格實施《山東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採取有力措施,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加強土地整理、復墾,適度開發土地後備資源,實現全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大力推進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市場體系建設,依法規範土地市場秩序,提高土地配置的市場化水平。
6.清潔能源
堅持節約與開發並重的方針,調整能源供應方式,建立全省範圍內的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利用的最大化。改善能源多渠道供應網路,建設核能發電廠、煤制氣發電項目,增加天然氣供應量。大力開發利用清潔煤、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熱能等新型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應。推行節能新技術,減少各種消費過程的能源浪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
五、生態省建設重點項目
生態省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根據生態省建設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建設步驟,2003-2010年計畫實施結構調整、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國土綠化、污染防治、循環經濟型生態工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與建設、生態農業、海洋生態、監管能力建設等10大重點建設工程(見附屬檔案3)。
(一)結構調整
1.產業結構最佳化
緊緊抓住結構調整這條主線,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促進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所有制結構不斷最佳化。重點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在不斷提高第一產業綜合競爭力的基礎上,穩步發展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使三產結構比例趨於合理。
…………。
六、主要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1.強化對生態省建設的組織領導
生態省建設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必須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生態省建設領導機構,建立生態省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各部門的分工和責任,全面加強對生態省建設工作的統一領導與協調。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都要把生態省建設作為一件大事,列入工作議程。將建設任務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作為考核各級領導工作業績的主要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