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村(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陳城鎮山東村)

山東村(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陳城鎮山東村)

山東村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西南部,由山東和前坑兩個自然村組成,全村共有172戶733人,面積0.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70畝,山果林地500畝,水產養殖面積120畝,是一個以種養業為經濟主體的農業村。 山東自然村坐落於旗山的東面,故名山東。建村始於明朝中後期。全村有126戶53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東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西南部
  • 面積:0.87平方公里
  • 人口:733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歷史沿革,村莊發展,

歷史沿革

清時屬詔安縣五都五圖廄下保山東村;
民國時屬東山縣東南鄉;
1950年農曆3月25日解放;
1954年冬成立互助組;
1955年冬互助組合併為初級合作社,隸屬後崎鄉初級社;
1957年春成立連成高級分社,隸屬岐下高級社;
1960年改制陳城公社山東生產大隊,撤離隸屬岐下村;
1984年改為陳城鄉山東村;
1993年改為陳城鎮山東村。
山東歷史悠久,舊時分頂山東和下山東,至今仍有古城牆遺址。
明末清初,東山島軍民曾在宮前至山東海灣一帶殲滅趕跑進犯的荷蘭侵略者;
清康熙年間,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師從宮前至山東海灣一帶啟航統一台灣,因宮前天后宮媽祖“顯靈”助戰有功,施琅奏請康熙將媽祖從“天妃”升“天后”。(據民間流傳,宮前天后宮媽祖香火,原來是在山東村村前“萬福公”附近,後由山東村遷移至宮前村現址)。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帝國主義者入侵宮前海灣一帶,宮前、山東、山南軍民敗將奮勇抗擊,留下許多英勇事跡。解放前的山東村,以沙地為田,世代耕耘,歷盡滄桑。那時兵荒馬亂,海匪橫行,農業蕭條,民不聊生,一派冷落景象。
解放後,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山東村進行了生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和種植產業結構的調整,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逐步走上了繁榮富裕的道路。90年代以前,全村是純農業地區,主要種植水稻、花生、地瓜等家作物,90年代以後,逐步發展蘆筍種植,並開始引進開發鮑魚、對蝦養殖,形成以珍稀海珍品養殖為主導的支柱產業,集農、林、鹽、養殖等多種產業並存,是陳城鎮新興的“百裏海珍品養殖走廊”。

村莊發展

目前全村擁有多種創匯農業項目,蘆筍面積200畝,荔枝、龍眼等名優果樹200畝,鮑魚、牙鮃魚陸上工廠化養殖場50家,海水養殖固定資產超過10億元,年產值1億多元。2009全村經濟收入5000多萬元,村財收入6萬元,人均年純收入達到5000元。十幾年來,投資40多萬元架設水、電、閉路電視及程控電話線路,投資110萬元建設3條水泥村路,投資6萬元建設一所國小,占地8畝,建有2000平方的教學樓和綜合樓,學生54人,投資60多萬元建設新區1萬多平方米,投資22萬元建成農田機耕路1萬多米,農田及鄉村排水溝7000多米,打挖農田用機井30多口。改革開放以來,連續多次被縣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是縣第八屆“文明村”、“五個好村黨支部”,是陳城鎮發展經濟、帶領民眾致富奔小康、“築巢創優勢、引鳳建園區的先進基層組織典型”。
山東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