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現有《民俗研究》、《節日研究》兩種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和由在校研究生主編的《百脈泉》內部交流刊物(現已出版12期)。《民俗研究》(雙月刊)創刊於1985年,是國內第一個公開發行的民俗學理論刊物,單月出版,發行至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全世界50多個國家或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
  • 主管部門: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民俗學研究
zhua曲子白渡白顆

發展歷史

山東大學是國內較早開展民俗學、民間文學教學與科研的高校之一,在民俗學、民間文學、神話學各領域的教學和學術有著悠久傳統。山東大學諸多先賢都在中國民俗學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學術業績,如顧頡剛曾在1930年代任教於齊魯大學(山東大學前身),王統照收集整理了山東地區第一本民間故事集《山東民間故事》(1937),其他如聞一多、童書業、高亨的神話研究,丁山的上古宗教和神話研究,陸侃如、馮沅君關於神話、楚辭、俗文學的研究,游國恩的楚辭研究,臺靜農的歌謠研究,沈從文的古物和服飾民俗研究,老舍的俗文學研究,關德棟、車錫倫、李萬鵬的俗文學研究,路遙的民間宗教研究等等,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形成了山東大學在民俗學與民間文學理論研究、俗文學研究、神話學研究、典籍民俗研究等方面的深厚傳統。
1978年以來,在我國高等教育復興的大背景下,山東大學民俗學、民間文學學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1987年11月,在原社會學系民俗學教研室的基礎上成立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該所當時是國內第一個有獨立建制的民俗學專業研究機構。徐經澤、葉濤曾任所長,現任所長張士閃。2002年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成立,民俗學研究所併入研究院。1998年山東大學成為我國首批民俗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現設有理論民俗學、中國民俗史、區域民俗研究、民間文獻研究、藝術民俗學、民間信仰研究6個研究方向。2002年山東大學獲得中國民間文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現設有中國民間文學理論、中國民間文學史、民俗學與民間敘事研究、神話學、口頭詩學、藝術民俗學6個研究方向,同時增設民間文學碩士點,現設有民間文學理論研究、中國民間文學史、中國俗文學、神話學4個研究方向。本所現為博士後流動站招生單位。掛靠在山東大學的山東省民俗學會,秘書處也設在該所,張士閃現任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2008年,該所成為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研究基地,基地主任張士閃,副主任李浩;2009年該所成為文化部中國節日文化研究基地,基地主任張士閃,副主任劉宗迪。

科研成就

該刊為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實行匿名審稿制。編委會由國內多學科知名學者組成,編委會主任齊濤,副主任為樊麗明、葉濤、方輝(常務),李萬鵬、葉濤曾任主編,現任主編張士閃,副主編刁統菊,編輯部主任王加華。《節日研究》由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山東大學聯合主辦,民俗學研究所負責編輯出版,每年2期,創刊號出版於2010年6月,主編李松、張士閃,副主編張剛、朱以青,編輯部主任朱以青(兼)。

人才培養

山東大學民俗學團隊在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方面發展迅速,尤在華北村落田野研究和神話學研究方面已形成學術傳統。該所現有在編人員6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導師2人(張士閃、劉宗迪),教授1人、碩士生導師(朱以青),副教授、碩士生導師3人(李浩、刁統菊、王加華),張士閃入選國家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齊魯文化英才、山東省高校中青年學術骨幹。在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項、國家社科基金子課題4項、省級社科規劃課題3項。另聘有兼職博士生導師1人(葉濤),合作博士生導師3人(劉德龍、李松、曲金良),兼職碩士生導師2人(劉德增、陳國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