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堡鎮位於濟南市西北部,鎮機關駐地距槐蔭區政府8公里。西、北部至黃河大堤與齊河縣隔河相望,南部與段店鎮為鄰,西南角與長清縣接壤,東與北園鎮毗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東吳家堡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地理位置:濟南市西北部
- 面積:3374公頃
- 人口:2.1萬人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吳家堡鎮清朝末期至1948年,吳家堡鎮屬長清縣。1951年1月,建立濟南市郊區辦事處,該鎮歸屬於郊四區、郊五區。1955年6月,郊四區改名為藥山區,郊五區改名為玉符區。1956年3月,郊區辦事處改為郊區人民政府,同時藥山鄉又劃分為藥山鄉和藥西鄉。1958年,郊區劃入歷城縣,同時藥山鄉和藥西鄉又合併為藥山鄉。9月成立西郊人民公社,該鎮隸屬西郊人民公社。1960年6月,西郊人民公社劃歸濟南市槐蔭人民公社。1961年7月,現吳家堡鎮範圍內劃分二個公社(吳家堡人民公社、王莊人民公社),復隸歷城縣管轄。1968年8月,改為太陽升人民公社。1972年5月,改名為吳家堡人民公社。1980年4月,又隸屬郊區管轄。1983年11月,改名為濟南市郊區吳家堡辦事處。1985年9月,改為吳家堡鎮。1987年5月,撤郊區隸屬濟南市槐蔭區。1993年12月,將原屬鎮東部14個行政村劃歸槐蔭區美里湖辦事處,西部12個行政村劃歸西市場、道德街、振興街三個辦事處管轄。1995年8月,西部原12個行政村又劃歸吳家堡鎮管轄。吳家堡鎮隸屬槐蔭區管轄至今。
資源優勢
水稻吳家堡鎮地處沿黃地帶。總的地勢為東高西低,南高北低。境內地勢平坦,屬典型平原。東西最大距離9.64公里,南北最大距離3.5公里,全鎮占地面積3374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800公頃。主要河流有南太平河、小清河、北太平河,其中小清河源頭即在該鎮,東西縱貫,是濟南市排洪的主要河道之一。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和蔬菜等。
強鎮由來
吳家堡鎮該鎮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強鎮、壯村、富民”為目標,大力發展經濟。2000年度被濟南市政府列為15個重點發展鄉鎮。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一級農機管理先進單位、山東省文明敬老院、山東省第一次農業普查先進單位、山東省土地管理模範鄉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成人教育先進單位、濟南市衛生先進鎮、濟南市創安工作先進集體、濟南市第四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先進鎮、濟南市“十佳”農機管理服務先進單位、濟南市農機管理文明單位、濟南市民政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雙擁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創安工作先進鎮、濟南市調解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綜合治理模範鎮、濟南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先進集體、濟南市“十佳”農研會先進單位、濟南市計畫生育先進單位、濟南市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先進集體、濟南市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濟南市一環九射工程先進單位。
經濟發展
吳家堡鎮第一產業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90公斤,總產46萬公斤。1951年1月,實行土地改革。1978年平均畝產293公斤,總產98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政策的實行,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全鎮因地制宜、科學種田,引進小麥“泰山一號”、水稻“京引119”等新品種,改造低洼地。同時加大了水利基本建設力度,新增8條新乾渠,擴增3條主河道,建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每年投入到水利基本建設的資金達18萬元,義務工達5600餘個。2000年糧食畝產1200公斤,總產達104萬公斤。
條編第二產業工業:1949年全鎮工業、手工業、大小企業共24個。個體手工業210戶,全鎮工業、手工業總產值3.87萬元。1954年發展編織業,全鎮有370戶農民利用農閒,從事蒲包、條編、炊帚、鞋類作為家庭副業,全年產值5600元。1956年,開始對全鎮私營工業、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全鎮工業和手工業15個,總產值92萬元。1958年開始興辦工業,至1977年先後辦起西郊鐵廠、西郊造紙廠、石料廠、麵粉廠、製鞋廠等企業。1978年全鎮工業企業共30個,從業人員達951人,總產值612萬元,鄉、鎮辦工業占68.5%。80年代,經濟體制改革,形成了鎮、村、聯戶和戶多種形式辦企業,經濟實力明顯增強,1989年企業發展到68個,鎮辦企業總產值537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430萬元,上交稅金56萬元。90年代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逐步由資源型、加工型向市場外向型經濟轉移,主要圍繞骨幹企業、主導產品內引外聯,發展規模經濟,形成了以造紙業加工為龍頭,以機械、化工、建築、紡織、刺繡、安裝為骨幹,相互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215個,從業人員7865人,產品50餘種,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5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2.76億元,創利稅670萬元。名優產品主要有:機製紙、裝飾紙、濾嘴成型紙、瓦楞紙箱板、濼源牌洗衣粉、工業洗滌劑、南酒。其中:濼源牌洗衣粉,2000年打入國際市場,出口到新加坡等東南亞市場;瓦楞紙包裝箱被松下等五大知名廠家採用,有的隨產品漂洋過海;濾嘴成型紙被指定為菸草行業的專用紙。
舊貨市場第三產業1937年前,僅有中藥鋪19家,飯店32家,車馬店3家、肉鋪3家,茶館2家,點心鋪3家、酒店3家、手工軋麵條1家,家庭小賣部62家。1945年,國民黨統治期間,苛捐雜稅繁多,致使商業再度蕭條,相繼有中藥鋪、飯鋪等20家商鋪關閉。1948年,濟南解放,商業復甦,原有商店業務發展,又有中藥鋪2家、飯店4家、小賣部30多家相繼開業。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集體、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益興隆。1986年底,有國營網點3處,集體36處,個體網點發展到204戶,從業人員250人,年營業額400萬元。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迅速發展,國營集體商業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鎮政府抓住有利時機,出台鼓勵優惠政策,規範市場秩序,建成2公里商業街1處,擴大集市規模2處,增設集市2處,農貿批發市場1處,舊貨市場5處,民俗垂釣園1處,出租運輸專業村3個,機械加工村1個,房地產開發公司1處,大型培訓基地1個。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600戶,私營企業20戶,個體運輸戶880家,其中客運戶340家。2000年,該鎮加大了基礎設施的投入,重點對硬體建設特別是“三通”(路通、電通、電信通)、“一美化”,下大氣力進行改造。隨著該鎮服務意識的提高,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來鎮辦項目的客戶逐步增加,到年底共引進項目18個,其中以汽車維修、餐飲食宿、運輸為主的服務型綜合區已建成,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5400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8億元,實現總產值1.16億元,創利稅80萬元。
社會事業發展
吳家堡鎮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僅有5家私人藥鋪。1950年建立3處衛生所。1969年成立西郊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達到17名,設有綜合門診、藥房、辦公室。70年代初,各村成立了衛生室,配備了赤腳醫生。1970年12月擴大了衛生院規模,占地5畝,建有門診房27間,有職工27人。1986年設有內科、外科、中醫科、婦科及治療室、掛號室,放射科、化驗室、五官科、製劑室,設定了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等設備,職工達48人,年門診病人7451人次。1987年,吳家堡衛生院被評為濟南市衛生系統達標單位和醫療衛生先進單位。2000年,鎮境內有衛生院1處,村衛生室36處,病床120張,先進醫療設備5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