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武廟

山城武廟

山城武廟,原稱山城大廟,位於南靖縣山城市區中心,始建於明代中期。《南靖縣誌》(民國稿本)云:“山城大廟,原為元湖社韓姓基地。清初年,海澄一等公黃士簡,予告回籍平和,途次荊城,見大廟龍氣磅礴,地脈鐘秀,乃謀建武廟,崇祀關侯。至今香火仍盛,四方士女到地參拜者絡繹不絕。”歷代迭有修葺,至今廟中保存有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兩個重修碑記。1996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城武廟添加概述  
  • 外文名:Shancheng Martial Temple
  • 原稱:山城大廟
  • 地址南靖縣山城市區中心
  • 記載:《南靖縣誌
山城武廟簡介,山城武廟傳說,山城武廟活動,

山城武廟簡介

武廟坐南朝北,為二進兩廊一天井結構,具有明代和清代建築和雕刻藝術風格。大門旁有一開口一閉口兩隻石獅。大門扇上繪秦瓊尉遲恭二將畫像。門聯云:“廟枕荊山壯氣峰巒回,庭環斗極貞心日月懸”。前牆由青色花崗岩石板砌成,上雕龍、虎、麒麟、仙鶴、鹿、三國人物故事。兩個石雕日月窗,窗欞鏤刻蝙蝠八龍圖案。前進為拜庭,中有天井,左右兩通廊,後進為正殿。殿內正中供奏關聖帝君,兩邊供關平太子和周倉將軍,左右通廊供伽藍爺和土地公。關聖帝君塑像兩旁有古聯云:孔之後天地 為參,漢以來聖神第一。橫匾曰:心懸漢日。天井石柱掛一清道光年間做的木刻對聯,上聯云:“我國家崇功報德武廟應同文廟流芳”,下聯已被洪水沖走。正殿內左懸兩口大鐘,右邊一大鼓。廟裡保存一面爪哇大鑼(印尼製造的),清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弟子陳軍林答謝。
廟宇邊牆和後牆下部為石砌,上部砌青磚,上蓋琉璃瓦,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前後兩道屋脊都有四龍雕塑,檐前屋角多有彩塑,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古代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武廟正前方有一堵高大照牆。廟前埕地鋪設石條,埕中豎一根旗桿(4丈8尺高),左右兩棵老榕樹。一棵植於建廟時,已有500多年樹齡,另一棵也有200多年樹齡。廟前立有《肅清廟前碑記》石碑(清乾隆五十四年立)。舊城改造後,廟前開闢為一寬闊草坪綠地,修花壇,備石凳,供人們休閒。

山城武廟傳說

廟前石板埕地傳說是一位叫高百萬的富商捐款鋪設的。高百萬小時很窮,他做小買賣每天經過廟前,見地面坑窪不平,就向關聖帝君許下願心,說他將來發達了,就把埕地鋪上石板。後來,有一天拾到一位從南洋回來的僑客的一本帳簿,交還給那位僑客。於是那位僑客就叫高百萬到南洋去做生意。靠著勤勞、智慧和誠信,當年的窮小子終於成了百萬富翁,就捐資鋪石板。
廟前那根旗桿也有一段來歷。據傳說,周倉化名到省里赴考,得了武舉。可省里派人來山城大廟口卻找不到新舉人。見到那考舉的人面容跟周倉塑像一模一樣,而且也姓周,才醒悟是周倉顯靈去赴考。因此,在武廟前立了根旗桿。老人說,周倉還常常變作小孩跟小孩子們玩耍,把小孩子們弄哭了,就拿銅錢給他們買糖果,可後來銅錢卻變成了紙灰。又傳說,關聖帝君的馬,夜裡常跑到田間吃麥子,後來在廟前那堵照牆旁邊修了圍欄,馬才不會再夜出吃麥子。

山城武廟活動

武廟歷來是山城圩民俗宗教活動中心。每年兩次廟會(正月十三和六月十三)。正月十三為關聖帝君誕辰,唱戲三天,做法場,還有龍藝、棚藝、跑馬、舞獅等文藝活動。最熱鬧的是扎彩樓。每逢雞年(酉年)為扎彩樓年,逢兔年(卯年)為扎草坪年。武廟最後一次扎彩樓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間,彩樓有7層(9丈6尺高)。山城扎彩樓是由武廟、碩仁宮(杉行街)和碩仁宮(水閣街)三座廟各扎一座彩樓。武廟扎的彩樓為最大型,有四個台面,而另外兩個宮所扎的彩樓規模較小,只有一個台面。三座彩樓間相連的街道,上遮蓋五色布,不見天。彩樓一層做戲台,請潮劇戲班唱戲。二層以上都由彩色紙紮成各種人物、動物,有獅子、麒麟、孔雀、鳳凰、雙喜、八卦、山水花卉、歷史人物,各層都點燃上百盞油燈,最高一層點三支斗燈。還有做法會,道士在彩樓頂層舞劍作法,敲爪哇鑼,十天十夜,人山人海,熱鬧非常。《南靖縣誌》(民國稿本)云:“若山城之彩樓,則以克制紫荊山而設。蓋謂山居(離)位,結彩樓例須引水入市,取水能制火之義”。“十二周年一舉行,其所為彩樓高十三層,每層鈎心鬥角,備極精巧,靡費不可以數計”。
武廟不僅為山城境內外信眾所崇仰,連台灣同胞也多次組團到武廟進香。1989年和1990年由台灣巡安宮管委會副主任呂進發和國際獅子會300-C2區(龍井獅子會)會長蔡奕東,蔡 修組團到武廟進香,並將關聖二帝、關平太子和周倉將軍三尊金身請回台灣供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