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綠瓶子草是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有許多鬚根;葉基生成蓮座狀葉叢,捕蟲葉長筒狀,長可達20 - 75厘米,蛀漏斗狀,黃綠色有紅色脈紋,口蓋卵形,斜立於開口之上,口徑6至10厘米;劍形葉鐮刀狀,長超過50厘米,在秋季長出;瓶狀葉有一捕蟲囊,囊壁開口光滑,並生有蜜腺,分泌香甜的蜜汁,以引誘昆蟲前來並掉入囊中,囊壁光滑,內含消化液,可分泌消化酶將昆蟲分解,然後由內壁的薄壁細胞構成的腺體分解出來的蛋白分解酶加以吸收;此外,瓶子草在秋冬季節會長出劍形的葉,這種葉片無捕蟲囊,只通過光合作用來製造養分。
每個葉子都成直角彎曲,有類似
引擎蓋的葉罩,顏色碧綠鮮艷,形態和捕捉昆蟲的
豬籠草的籠子相似,葉罩內有花蜜腺體,為昆蟲提供了一些蜜汁食品。綠瓶子草的瓶莖很長、很窄,使落入瓶囊的昆蟲進一步下滑,昆蟲無法飛出窄管。瓶莖葉消化昆蟲的軟體部位,但硬殼部分保留。
瓶子草的花為
兩性花,花序從葉基部抽出,為疏鬆的總狀花序,由幾朵大型的花共組,花芯由1盔狀柱頭,3~5室的子房和50~80條雄蕊組成,花黃綠色,花萼5片,位於花瓣的下方。果實為
蒴果,內含多數細小種子,成熟時自動開裂並彈出種子。綠瓶子草的花朵向下開放,花瓣淺綠黃色至綠色,呈圓形,花無香味,花期4—6月。種子囊狀,約3毫米長,粗糙,表面多節。
生長環境
生於低地沼澤中。瓶子草屬植物具有不怕寒冷的習性,特別適合於無溫室或暖房的普通家居栽培,加之繁殖力強,易於管理,使它成為當今歐美國家廣泛流行的盆栽食蟲植物。
分布範圍
保護現狀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2.3:2000年極度瀕危物種——極危(CR)。
繁殖方法
分株:瓶子草會長側芽,當長到足夠大時,從母株上分離,單獨栽培。
扦插:使用葉插或者根莖段扦插都能繁殖,可把葉子剪半從母株上剝下,斜插於潔淨的基質上,或者將根莖切成2.5厘米一段,切口塗抹殺菌劑,平放於潔淨的基質上,再在上面鋪上濕水苔,保持高濕度和明亮的光線,約2個月左右可長芽。
播種:瓶子草的種子保存期限較長,可達3-5年,但發芽時間也較長,需2-4個月。播種前需低溫冷藏(5度左右)1-2個月,並需保持種子潮濕,可用濕的餐巾紙包裹或者放於濕水苔中,為避免發霉,水苔與種子最好經過消毒,並定時查看(也可不冷藏直接在冬季、或春季低溫時播種);冷藏後播種適宜溫度15-30度,種子直接撒於潔淨的基質表面,表面不蓋土或覆蓋1-3毫米高的細泥炭或細粒赤玉土以幫助固定根系,保持高濕度和明亮的光線,1個月左右發芽(也有極少情況幾個月甚至一年後發芽),種3-5年才能長到成株。
栽培技術
瓶子草屬植物生長在空曠的沼澤濕地中,喜歡充足的光照,潮濕的土壤,不怕寒冷和較低的空氣濕度,是一種易於栽培的食蟲植物。
基質:瓶子草在生長季節較適合採用盆浸法種植,可使用1份泥炭,加1份珍珠岩或粗沙的混合基質。休眠期需移出水盤,保持較乾的狀態,防止爛根。也可使用純水苔、2份泥炭加1份珍珠岩或粗沙的混合基質。
水份:使用低礦物質濃度的水源,生長季節適合採用盆浸法種植以保持基質高濕度。
濕度:瓶子草的空氣濕度要求不高,只需保持在30%以上即可。
溫度:生長適宜溫度20-30度,10度以下會休眠,可在0-38度下存活。
光照:瓶子草是喜光植物,可接受全日照,且光照可使植株顏色鮮艷,但夏季為避免高溫,可適當遮陽。
養份:在生長季節,使用通用複合肥等稀釋四千倍噴施葉面或者灌入瓶子1/3高度,每月1-2次。
捕蟲方式
瓶子草的瓶狀葉是有效的昆蟲陷阱,囊狀的瓶狀葉有鮮明的色彩,其開口處常分泌香甜的蜜汁以引誘昆蟲前來采吃,一旦受騙的昆蟲爬到頂端,並試圖跨過瓶口爬進內壁時,由於內壁很滑而被滑落瓶中,掉進瓶內的消化液中,力圖從瓶中爬出來的昆蟲,受到內壁的倒刺毛擋住去路,最終因掙扎無力而重新掉進消化液中淹死。瓶子草的消化液含有由瓶壁腺體分泌的蛋白分解酶,它可將溺死的昆蟲屍體的
蛋白質溶解,變為營養物質
胺基酸被瓶壁吸收。
註:全部綠瓶子草圖冊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