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子

作者李廣田(1906~1968),散文家。號洗岑,筆名黎地、曦晨等。山東鄒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外語系,次年開始發表詩文。1935年大學畢業,回濟南教中學。曾與北大學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詩集漢園集》。雲南大學副校長、主持學校日常工作(1952年),雲南大學校長(1957-1959年)。1959年在黨內反右傾鬥爭中,他被劃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並由校長降為副校長。山東鄒平縣小楊家村人。1968年11月2日被迫害致死。

《山之子》為一位登危岩、攀絕壁,採挖百合花養家的啞巴唱讚歌,塑造了一座偉美壯觀、莊嚴肅穆的浮雕像。這是一篇遊記。本篇結構看似隨便,實則很講究。

基本介紹

  • 書名:山之子
  • 作者:李廣田
  • 類別:遊記
  • 裝幀:平裝
作品內容,作品簡析,文章簡介,山之子的性格特徵,本文的寫作手法,

作品內容

住在“中天門”的“泰山旅館”里,我們每天得有方便,在“快活三里”目送來往的香客。
自“岱宗坊”至“中天門”,恰好是登絕頂的山路之一半。“斗母宮”以下尚近於平坦,久於登山的人說那一段就是平川大道。自“斗母宮”以上至“中天門”,則步步向上,逐漸陡險,尤其是“峰迴路轉”以上,初次登山的人就以為已經陡險到無以復加了。尤其妙處,則在於“南天門”和“絕頂”均為“中天門”的山頭所遮蔽,在“中天門”下邊的人往往誤認“中天門”為“南天門”,於是心裡想道這可好了,已經登峰造極了,及至費了很大的力氣攀到“中天門”時,猛然抬頭,才知道從此上去卻仍有一半更陡險的盤路待登,登山人不能不仰面興嘆了。然而緊接著就是“快活三里”,於是登山人就說這是神的意思,不能不坐下來休息,且向神明致最誠的敬意。
由“中天門”北折而下行,曰“倒三盤”,以下就是二三里的平路。那條山路不但很平,而且完全不見什麼石塊在腳下坷坷絆絆,使上山人有難言的輕快之感。且隨處是小橋流水,破屋叢花,雞鳴犬吠,人語相聞。山家婦女多做著針織在松柏樹下打坐,孩子們常赤著結實的身子在草叢裡睡眠,這哪裡是登山呢,簡直是回到自己的村落中了。雖然這裡也有幾家賣酒食的,然而那只是做另一些有錢人的買賣,至於鄉下香客,他們的辦法卻更饒有佳趣。他們三個一幫,五個一團,他們用一隻大柳條籃子攜著他們的盛宴:有白酒,有茶葉,有煎餅,有鹹菜,有已經劈得很細的乾木柴,一把紅銅的燒心壺,而“快活三里”又為他們備一個“快活泉”。這泉子就在“快活三里”的中間,在幾樹松柏蔭下,由一處石崖下流出,注入一個小小的石潭,水極清冽,味亦頗甘,周有磐石,恰好作了他們的几筵。黎明出發,到此正是早飯時辰,於是他們就在這兒用過早飯,休息掉一身辛苦,收拾柳筐,呼喝著重望“南天門”攀登而上了。我們則樂得看這些鄉下人樸實的面孔,聽他們以土音說鄉下事情,講山中故事,更羨慕從他們柳籃內送出來的好
酒香。自然,我們還得看山,看山嶺把我們繞了一周,好像把我們放在盆底,而頭上又有青翠的天空作蓋。看東面山崖上的流泉,聽活活泉聲,看北面絕頂上的人影,又有白雲從山後飛過,叫我們疑心山雨欲來。更看西面的一道深谷,看銀霧從谷中升起,又把諸山纏繞。我們是為看山而來的,我們看山然而我們卻忘記了是在看山。
等到下午兩三點鐘左右,是香客們下山的時候了。他們已把他們的心事告訴給神明,他們已把一年來的罪過在神前取得了寬恕,於是他們像修完了一樁勝業,他們的臉上帶著微笑,他們的心裡更非常輕鬆。而他們的身上也是輕鬆的,柳籃里空了,酒瓶里也空了,他們把套用的東西都打發在山頂上,把餘下的煎餅屑,和臨出發時帶在身上的小洋針、棉花線、小銅元和青色的制錢,也都施捨給了殘廢的討乞人。他們從山上帶下平安與快樂在他們心裡,他們又帶來許多好看的百合花在空著的籃里,在頭巾里,在用山草結成的包裹里。我們不明白這些百合花是從哪裡得來的,而且那末多,叫我們覺得非常稀奇。
我們前後在這裡住過十餘日,一共接納了兩個小朋友,一名劉興,一名高立山。我幾時遇到高立山總是同他開一次玩笑:“高立山,你本來就姓高,你立在山上就更高了。”這樣喊著,我們大家一齊笑。
忽然聽到兩聲尖銳的招呼,聞聲不見人,使我覺得更好玩。原來那呼聲是來自霧中,不過十分鐘就看見我那兩個小朋友從霧中走來了:劉興和高立山。高立山這名字使我喜歡。我愛構想,玩遊人孑然一身,筆立泰山絕頂被天風吹著,圖畫好看,而畫中人卻另有一番愴恨。劉興那孩子使我想起我的弟弟,不但像貌相似,精神也相似,是一個樸實敦厚的孩子。我不見我的弟弟已經很久了。我簡直想抱吻面前的劉興,然而那孩子看見我總是有些畏縮,使我無可如何。
“呀!獨個兒在這裡不害怕嗎?”
我正想同他們打招呼,他們已同聲這樣喊了。
我很懂得他們這點驚訝。他們總以為我是城市人,而且來自遠方,不懂得山裡的事情,在這樣大霧天裡孑然獨立,他們就替我擔心了。說是擔心倒也很親切,,而其中卻也有些玩弄我的意味吧,這個就更使我覺得好玩。我在他們面前時常顯得很傻,老是問東問西,我向他們打聽山花的名字,向他們訪問四葉參或何首烏是什麼樣子,生在什麼地方,問石頭,問泉水,問風候雲雨,問故事傳說。他們都能給我一些有趣的回答。於是他們非常驕傲,他們又笑話我少見多怪。
“害怕?有什麼可怕呢?”我接著問。
“怕山鬼,怕毒蛇。一怕霧染了你的眼睛,怕霧濕了你的頭髮。”
他們都哈哈大笑了。笑一陣,又告訴我山鬼和毒蛇的事情。他們說山上深草中藏伏毒蛇,此山毒蛇也並不怎么長大,顏色也並不怎么兇惡,只仿佛是石頭顏色,然而它們卻極其可怕,因為它們最喜歡追逐行人,而它們又爬得非常迅速,簡直如同在草上飛馳,人可以聽到沙沙的聲音。有人不幸被毒蛇纏住,它至死也不會放鬆,除非你立刻用鐮刀把它割裂,而為毒蛇所齧破的傷痕是永難痊好的,那傷痕將繼續糜爛,以至把人爛死為止。這類事情時常為割草人或牧羊人所遭遇。
“毒蛇既到處皆是,為什麼我還不曾見過?”
“你不曾見過,不錯,你當然不會見到,因為山裡的毒蛇白天是不出來的,你早晨起來不看見草葉上的白沫嗎?”說這話的是劉興。
這件證明頗使我信服,因為我曾見過綠草上許多白沫,我還以為那是牛羊反芻所流的口涎呢。而且尤以一種葉似竹葉的小草上最常見到白沫,我又曾經誤認那就是薇一類植物,於是很自然地想起餓死首陽山的兩個古人。
高立山卻以為劉興的說明尚不足奇,他更以驚訝的聲色告訴道:
“晴天白日固然不出來,像這樣大霧天卻很容易碰見毒蛇。”
劉興又仿佛害怕的樣子加說道:“不光毒蛇呀,就連山鬼也常常在大霧天出現呢。”
他們說山鬼的樣子總看不清,大概就像團團的一個人影兒。山鬼的居處是嶺岩之下的深洞裡。那些地方當然很少有人敢去,尤其當夜晚或者霧天。原來山鬼也同毒蛇一樣,有時候誤認大霧為黑夜。打柴的,採藥的,有時碰見山鬼,十個有八個就不能逃生,因為山鬼也像水鬼一樣,喜歡換替死鬼,遇見生人便推下崢岩或拉入石窟。他們又說常聽見山鬼的哭聲和呼號聲,那聲音就好像霧裡颳大風。
“你不信嗎?”高立山很嚴肅地想說服我,“我告訴你,啞巴的爹爹和哥哥都是碰到了山鬼,摔死在後山的山澗里。”
他們的聲音變得很低,臉色也有些沉鬱,他們又向遠方的濃霧中送一個眼色,仿佛那看不見的地方就有山鬼。
這話頗引起我的好奇,我向他們打聽那個啞子是什麼人物。他們說那啞巴就住在上邊“升仙坊”一旁的小廟裡,他遇見任何人總愛比手劃腳地說他的啞巴話。於是我急忙說道:“我知道,我知道,我見過他,我見過他。”這回憶使我喜悅,也使我悵惘。一日清晨,我們欲攀登山之絕頂,爬到“升仙坊”時正看到許多人停下來休息,而那也正是應當休息的地方,因為從此以上,便是最難走的“緊十八盤”了。我們坐下來以後,才知道那些登山人並非只為了休息,同時,他們是正在聽一個啞子講話。一個高大結實的漢子,山之子,正站在“升仙坊”前面峭壁的頂上,以洪朗的聲音,以只有他自己能了解的語言,說著一個別人所不能懂的故事,雖然他用了種種動作來作為說明,然而卻依然沒有人能夠懂他。我當然也不懂他,然而我卻懂得了另一個故事:泰山的精靈在宣說泰山的偉大,正如石頭不能說話,我們卻自以為懂得石頭的靈心。只要一想起“升仙坊”那個地方,便是一幅絕好的圖畫了:向上去是“南天門”,“南天門”之上自然是青天一碧,兩旁壁立千仞,松柏森森,中間夾一線登天的玉梯,再向下看呢,“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俯視一氣,天下就在眼底了,而我們的山之子就筆立在這兒,今天我才知道他是永遠住在這裡的。我急忙止住兩個孩子:“你且慢講,你且慢講,我告訴你,我告訴你。”但是我將告訴他們什麼呢?我將說那個啞巴在山上說一大篇話卻沒有人懂他,他好不寂寞呀,他站在峭岩上好不壯觀啊,風之晨,雨之夕,“升仙坊”的小廟將是怎樣的飄搖呢?至若星月在天,舉手可摘,谷風不動,露凝天階,山之子該有怎樣的一山沉默呀]然而我卻不能不懷一個悶葫蘆,到底那啞巴是說了些什麼呢?“高立山,告訴我,他到底是說了些什麼呢?”我不能不這樣問了。
“說些什麼,反正是那一套啦,說他爸爸是因為到山澗采山花摔死的,他的哥哥也一樣地摔死在山澗里了。”高立山翻著白眼說。
“就是啦,他們就是被山鬼討了替代啊,為了采山花。”劉興又提醒我。 ‘
山花?什麼山花?兩個孩子告訴我:百合花。
兩個小孩子就繼續告訴我啞巴的故事。泰山後面有一個古涸澗,兩面是峭壁,中間是深谷,而在那峭壁上就生滿了百合花。自然,那個地方是很少有人攀登的,然而那些自生的紅百合實在好看。百合花生得那么繁盛,花開得那么鮮艷·,那就是一個百合澗。啞巴的爸爸是一個頂結實勇敢的山漢,他最先發現這個百合澗,他攀到百合澗來採取
百合,賣給從鄉下來的香客。這是一件非常艱險的工作,攀著亂石,拉著荊棘,懸在陡崖上掘一株百合必須費很大工夫,因此一株百合也賣得一個好價錢。這事情漸漸成為風尚,凡進香人都樂意帶百合花下山,於是啞巴的哥哥也隨著爸爸作這件事業。然而父子兩個都遭了同樣的命運:爸爸四個歲時在一個濃霧天裡墜入百合澗,作哥哥的到三十歲上又為一陣山風吹下了懸崖。從此這采百合的事業更不敢為別人所嘗試,然而我們的山之子,這個啞巴,卻已到了可以承繼父業的成年,兩條人命取得一種特權,如今又輪到了啞巴來占領這百合澗。他也是勇敢而大膽,他也不曾忘記爸爸和哥哥的殉難,然而就
正為了爸爸和哥哥的命運,他不得不拾起這以生命為孤注的生涯。他住在“升仙坊”的小廟裡,趁香客最多時他去採取百合,他用這方法來奉養他的老母和他的寡嫂。
我很感激兩個小孩子告訴我這些故事。劉興那孩子說完後還顯得有些憂鬱,那種木訥的樣子就更像我的弟弟。霧漸漸收起。卻又吹來了山風,我們都覺得有些冷意,我說了“再見”向他們告辭。
天氣漸漸冷起來了。山下人還可以穿單衣,住在山上就非有棉衣不行了。又加上多雨多霧,使精神上感到極不舒服。因為我們不曾攜帶禦寒的衣服,就連“快活三里”也不常去了。選一個比較晴朗的日子,我們決定下山。早晨起來就打好了行李,早飯之後就來了轎子。兩個抬轎子的並非別人,乃是劉興的爸爸和高立山的爸爸,這使我們覺得格外放心。跟在轎子後面的是劉興和高立山,他們是特來給我們送行的。此刻的我簡直是在惜別了,我不願離開這個地方,我不願離開兩個小朋友,尤其是劉興——我的弟弟。他們的沉默我很懂得,他們也知道,此刻一別就很難有機會相遇了。而且,真巧,為什麼一切事情安排得這樣巧呢,我們的行李已經搬到轎子上了,我們就要走了,忽然兩個孩子招呼道:“啞巴,啞巴,啞巴來了!”
不錯,正是那個啞巴,我們在“升仙坊”見過他。他已經穿上了小棉襖,他手上攜一個大柳筐。我特為看看他的筐里是什麼東西,很簡單:一把挖土的大鏟子,一把刀,一把大剪子。我們都沉默著,啞巴卻同別人打開了招呼。兩個孩子啞啞地學他說話,旅館中人大聲問他是否下山,他不但啞,而且也聾,同他說話就非大聲不行。於是他也就大聲啞啞地回答著,並指點著,指點著山下,指點著他的棉襖,又指點著他的筐子,又指點著“南天門”。我們明白他昨天曾下山去,今天早晨剛上來。我同昭都想從這個人身上有所發現,但也不知道要發現些什麼。在一陣喧嚷聲中,我們的轎子已經抬起來了。兩個小朋友送了我們頗長的一段路,等聽不見他倆的話聲時,我還同他們招手,搖帽子,而我的耳朵里卻還仿佛聽見那個啞巴的咿咿呀呀。

作品簡析

文章簡介

全文約五千字,重點寫山之子,但真正落實到他身上的文字不足兩千。作者先寫“快活三里”及其“快活泉”的景色,寫“把他們的心事告訴神明”了的香客的微笑和他們籃里的百合花;次借兩個小朋友之口,渲染人被草叢中毒蛇纏死的悽慘和採藥人被山鬼推下深澗的恐怖。這就是人世。有對幸福的憧憬和甜蜜的微笑,更有毒蛇的嘶語和餓鬼的嚎叫。山之子在這種鋪墊之中上場。他住在“升仙坊”,“向上去是’南天門‘,’南天門‘之上自然是青天第一碧,兩旁壁立千仞,松柏森森,中間夾一線登天的玉梯”。這是寫實,又有寓意,寄託著作者的情思。山之子不是神仙嗎?是的,他最先身披彩霞最先承受雨雪,他沒有凡夫俗子的污垢、濁氣,而有玉骨冰心,壯美高潔,令人神往。當文章快結束時,才推出啞巴--山之子的特寫鏡頭。沒有寫他的肖像,只寫了他的工具和採藥歸來對香客的述說。最後一句啞巴的咿咿呀呀,餘音三日繞樑。本文頗具匠心,好像很少寫山之子,實則全文都在寫他。首尾照應,疏密相間,虛實結合,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山之子的性格特徵

山之子‛是一個啞巴,又是‚一個高大結實的漢子‛,他為了奉養老母、寡嫂及家人,承繼了父親和哥哥以生命為孤注的生涯——採摘泰山懸崖上的百合花為生。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長年艱險的生涯,孕育了‚山之子‛純樸善良、勇敢大膽、堅毅不屈、富有冒險精神的性格。這一形象的精神風貌與泰山的神韻契合,大概就是作者稱他為‚山之子‛的緣故吧

本文的寫作手法

作品以‚我‛登山的見聞為線索,由遠及近,由次及主,層層鋪墊展開描寫。又用渲染、烘托等藝術手法,讓劉興與高立山兩個孩子口引出‚山之子‛,還由他倆渲染了泰山的兇險神秘,以泰山峭壁的險要來烘托‚山之子‛勞作環境的艱險。又以攀摘百合花的艱難,烘托、反襯‚山之子‛為養活全家的責任感,以及勇敢與頑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