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縣西流寨開發區

屯留縣西流寨開發區山西省長治市地處屯留縣西南,全區轄8個行政村,4600口人,國土79.1平面積方公里,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文化遺蹟眾多,素有“秦晉通衢”之美稱。區黨委、管委會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縣委“四三二一”發展戰略,因地制宜,確立了“樹品牌,創特色,建設綠色生態西流寨”的總體思路,揚長避短,積極創新,真抓實幹,在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為載體的新農村建設中取得可喜成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屯留縣西流寨開發區
  • 外文名:未知
  • 地處: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西南
  • 面積:79.1平方公里
  • 人口:4600
建置沿革,發展,計畫生育,林業,養殖業,文化,社會狀況,城鎮建設,教育,衛生,水利建設,農機化管理,環境資源,種植業,

建置沿革

西流寨開發區位於屯留縣城西南部28公里處,南臨長子縣,西接安澤縣,北靠張店鎮,東鄰豐宜鎮。全區國土面積79.1平方公里,轄黑家口、吳寨、大會、西流寨、河長頭、中理、南村、馬家莊等8個行政村,含33個自然村,總人口4528人。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駐西流寨村。轄區內自然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生態良好,土地肥沃,文化遺蹟眾多,素有“秦晉通衢”之美稱。
新中國成立後,該地區建制,設西流寨鄉,管轄8個行政村。
1961年設定西流寨公社,轄8個大隊。
1984年夏改為西流寨鄉,大隊改為村委會。
2000年12月,在全縣撤鄉並鎮中,西流寨鄉的8個行政村全部併入豐宜鎮,統稱豐宜鎮。
2002年初,原西流寨鄉8個行政村又從豐宜鎮分出,成立了西流寨開發區。
2005年6月成立開發區黨委,設12個基層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9個,共有黨員243名。

發展

突出優勢——生態養殖大跨越
依託山區優勢和養殖傳統,充分發揮養殖業小規模大群體積聚效應,投資200萬元新建黑家口村萬隻養羊基地一處,千頭牛場一處,實現戶均百隻羊、十頭牛,成為名副其實的養殖專業村;投資350萬元新建大會村千隻規模養羊場一處、萬隻養雞場一處,帶動發展千隻以上養雞大戶3戶,百隻以上養羊戶10戶,生態養殖實現了大跨越。
鼓勵創新——特色養殖新突破
政府扶持,引導農民引進新優品種,在特色養殖上進行大膽嘗試,新建西流寨豪豬養殖場一處,南村肉鴨餵養場一處、黃粉蟲養殖場一處,為發展特色養殖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效應。
挖掘潛力——綠色產業樹品牌
立足氣候條件和村民種植傳統,採用了集中連片種植、優惠土地租金、賒購物資、貸款擔保和技術服務到戶等一系列惠農扶持措施,全區發展綠色小雜糧種植1000餘畝;投資20萬元補植、新植優質核桃樹4.5萬株,發展玉米原種基地1000餘畝,新增經濟林1000畝,經濟林總面積達到3000畝;同時培育了發源柴雞蛋、小雜糧等綠色土特產品牌,為今後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發展特色——專業興村展新姿
採用“政府投資、集體栽植、農戶受益”模式,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種植業,投資15萬元發展中理村金針種植專業村一個;立足灘地優勢,投資20萬元建成河長頭村100畝連片葵花一處;合理規劃,發展西流寨村育苗基地500畝,推動形成“專業戶--示範田--特色村”發展格局,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打下良好基礎。

計畫生育

從1980年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到1991年5月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計畫生育工作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決定》以來,西流寨開發區計畫生育率由10%左右上升到90%以上,民眾生育觀念有了較大轉變。
到2010年計畫生育率達到99.3%,孕檢率達100%,長效節育率92%。
並落實了農村獨生子女戶家庭獎勵政策,保持了人口計畫生育的健康發展。

林業

1978年林業產值3.11萬元,1997年是改革開放以來果樹效益最高的年份,面積達569畝,果品產量達到9萬公斤。
到2010年林業發展又上了一個台階,林地面積發展到9300畝,其中退耕還林面積4600畝,經濟林面積4500畝,育苗200畝。

養殖業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堅持發展多種經營和“種、養、加”的工作思路,畜牧養殖不斷發展壯大,2010年養殖業已成規模,建成8個養牛小區,3個養羊小區,5個養豬小區,6個肉雞小區。
實現牛存欄達2578頭,羊存欄5145隻,生豬飼養量3843頭,肉雞飼養量5萬隻。
1982年畜牧業產值44萬元,到2010年增加值達到883萬元。

文化

1982年建立鄉文化站,配備專人管理。
從1995年到2010年全區8個村都建起了圖書閱覽室,全區藏書近3萬冊。
從1980年到2010年全區有8個村級文體活動團體,包括黑家口村的獅子舞、吳寨村的八音會、西流寨村的威風鑼鼓隊、河長頭的道情、南村的秧歌隊等,參與人數達300多人。
到2010年全區投資15萬元建成了8個村的文體場地,極大地豐富了民眾文體活動。

社會狀況

城鎮建設

1978年至1982年農村狀況是居住多為低矮的土坯房,行路雨天泥晴天土,環境髒亂差。1983年以來,開始建磚瓦房,居住逐漸改善。1998年在縣政府的支持下,累計投資250萬元,鋪設柏油路12公里,村民普遍住進磚瓦房。至2010年全區街道硬化率達100%,胡同硬化達85%,村民的住行環境得到根本改善,在實現小康村標準的基礎上,邁進生態村建設,有5個村達標。投資500萬元完成8個村的集中供水,村民飲水條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教育

師資隊伍不斷壯大,教師素質由1978年的中師、高中水平,提高到大專以上學歷。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從1993年開始投資150萬元對中國小校舍進行了平房改建。到2010年為止,全區2所學校投資了200萬元建成教學樓,並實現了電教化標準。

衛生

全區有1所衛生院,1998年投資16萬元建起新衛生院,增添了較先進醫療設備,環境有較大改善, 9個村級甲級衛生所。從2005年實行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並逐年擴展,到2010年參合率達100%,全年報銷醫療費78萬元。經歷了“非典”考驗,預防能力、醫療水平進一步提高。

水利建設

以打井、鋪設防滲渠、暗道為重點,提高抗旱能力
從1979年到2010年全區用於水利設施投資達800萬元,打深機井150眼,修防滲明槽15公里
鋪設地下暗管12公里,為農作物增產提供保障。

農機化管理

隨著“四個現代”的深入發展,農機發揮了較大作用。
1979年全區擁有農機17台套,其中大型8台,當時由集體統一管理使用。
1983年後各村建立了服務組織,實行承包制管理,到1989年農機擁有量達到80台套,實現夏糧生產全程機械化。
1993年以後,為落實經濟體制改革,由原來服務組織經營逐步拍賣給農戶私營,到2005年實行農戶購置農機政府給予補貼的政策。
農業科技的推廣與套用。
西流寨開發區始終堅持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工作思路
堅持每年進行對農民培訓,指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養殖,宣傳普及科技知識,使1000名農民掌握1—2項農業技術,並在實踐中推廣套用,取得一定成效。

環境資源

西流寨開發區屬於西部山區鄉鎮,地貌以山區、丘陵為主,地勢西高東低,全區平均海拔1195米。
嵐河自西向東橫穿該區,地下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1℃以上
全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霜凍期從九月下旬開始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 160天。
西流寨開發區轄區內人文資源豐富,主要有上黨西關千年古道遺址、牡丹仙子傳奇等。

種植業

1982年農業產值完成208萬元,糧食總產完成285萬公斤。
黨的十二大後,積極落實生產責任制,1993年糧食總產完成386萬公斤,隨著中央農業發展政策的落實
糧食逐年穩步增收,到2010年糧食生產克服多年乾旱災等不利因素,總產仍達446萬公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