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6日,中國永勝·雲南邊屯文化博物館在永勝縣三川鎮翠湖村委會龍潭村發現一塊記錄明朝萬曆年間過仁伍屯田情況的“屯田碑記”石碑,並將其收藏入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屯田碑記
- 作品別名:龍潭碑記
- 創作年代:明朝(具體不清)
- 作品出處:永勝縣三川鎮翠湖村委會龍潭村
- 文學體裁:石碑
- 作者:不詳
簡介,查考,
簡介
該碑為砂質石碑,全碑長140厘米、寬56厘米、厚10厘米,弧形碑頂,陰刻碑文。石碑上部鐫刻9厘米見方的“屯田碑記”四個大字。碑面下部雖已風化剝蝕,但碑面上部鐫刻的許多字跡仍清晰可辨。其內容主要有:“瀾滄衛後所百戶過仁伍…奉…本糧司告文…萬曆二十四年分,皮惠武…;二十五年分,武…;二十六年分,陳應福、陳必吾…;二十七年分,李尚年、陳邦…;二十八年分,劉朝祖…;二十九年分…;三十年分…”等;落款為“歲萬曆二十五年七月…”
查考
經初步查考,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朝廷在北勝州(今永勝縣)設定瀾滄衛,並在今天的永勝縣城處建築瀾滄衛城。瀾滄衛是明朝在雲南大規模實施屯田制的重要地區之一,其所屬共53伍(每伍均以該伍的長官姓氏命名,如高選伍、過仁伍、張象乾伍等),其中“近屯”35伍,屯駐於瀾滄衛城(今永勝縣城)的“西關山以外”,即今天的三川、順州等地,“遠屯”18伍,屯駐於“南關山以外”,即今天的永勝縣程海、期納等地。
“屯田碑記”石碑是記錄萬曆二十五年(1597)七月,屯駐於現今永勝縣三川鎮翠湖龍潭村的瀾滄衛所屬的過仁伍,將其所屬田地從萬曆二十四年(1596)至萬曆三十年(1602)逐年分配給其所屬軍戶皮惠武、陳應福、陳必吾、李尚年、陳邦、劉朝祖等軍戶屯種的告文。因此,該碑是記錄瀾滄衛屯田歷史的重要實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無疑也是明代雲南屯田、特別是瀾滄衛過仁伍在今永勝縣三川鎮翠湖村屯田的有力證據。
明朝洪武調衛以後,大量中原漢族民眾相繼進入雲南,在大規模開展屯墾開發的同時,把漢文化和中原文明帶到雲南邊陲,並與當地原有文化緊密結合,經過幾百年的互動融合,形成了雲南豐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邊屯文化。這種文化為一代又一代的雲南邊屯後裔們提供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心靈滋養,塑造著他們堅韌、勤勉、進取、寬容、和合的精神品質,維護著雲南邊疆長久不衰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發展。“屯田碑記”的發現,為研究瀾滄衛的屯田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其必將為進一步推進邊屯文化的理論研發產生重大影響。
明朝洪武調衛以後,大量中原漢族民眾相繼進入雲南,在大規模開展屯墾開發的同時,把漢文化和中原文明帶到雲南邊陲,並與當地原有文化緊密結合,經過幾百年的互動融合,形成了雲南豐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邊屯文化。這種文化為一代又一代的雲南邊屯後裔們提供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心靈滋養,塑造著他們堅韌、勤勉、進取、寬容、和合的精神品質,維護著雲南邊疆長久不衰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發展。“屯田碑記”的發現,為研究瀾滄衛的屯田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其必將為進一步推進邊屯文化的理論研發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