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道春居

《履道春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寫雨後閒步園林,也未寫遠,只在小池左右,也未寫多,只是花開風起,本是生活中的小事,一時之間的感受,卻寫得輕靈別致。全詩中刻畫細緻,造語奇警,動詞運用得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履道春居
  • 作者白居易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履道春居
微雨灑園林,新晴好一尋。
低風洗池面,斜日拆花心。
暝助嵐陰重,春添水色深。
不如陶省事,猶抱有弦琴。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履道:履道里,唐代在洛陽城內東南角。作者曾卜居於履道里。
2、尋:探尋,遊覽。指雨後遊覽園林。
3、拆花:指花開。拆,開裂。
4、暝:暮色。嵐:山間雲氣。
5、“不如”二句:淆不如陶潛之省事,撫其無弦琴,卻抱有弦之琴。蕭統《陶靖節傳》:“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此反其意而用之。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綿綿細雨散落整個園子的樹木,等天氣放晴好遊覽一番。
微風襲擊著整個水池,傍晚時西斜的太陽照射著綻放的花蕊。
山間雲氣和暮色相互重疊顯得陰沉沉,讓春天的水顏色也變得深沉一些。
不如就像陶淵明那樣淡泊,雖然不會彈琴,但依然會在高興的時候撫琴消遣。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太和二年(828年)。寶曆二年(826年)冬,詩人由蘇州踏上回洛陽的歸途,這一路走得很從容,耗時也很長,直到文宗太和元年(827年)春天,詩人才到達洛陽。三月十七日,詩人被征為秘書監,這是一個從三品的高級職務,詩人也離開洛陽到達長安。這年末,詩人奉旨出使洛陽。太和二年(828年)春,詩人完成使命,回長安,二月十九日,詩人被任命為刑部侍郎,雖然品級(正四品下)不及秘書監高,但其地位非常重要,應該說這兩年詩人的仕途是相當得意的。此詩應該是詩人太和元年(827年)冬出使洛陽後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動詞運用得當。“洗”、“拆”、“助”、“添”四字,賦物以情,形象地“把事物在行動的狀態中表現出來”“助”、“添”二字,堪與“暝色人高樓”之“人”字,“池塘生春草”之“生”字,並稱工絕。“洗”字好,微風在水面吹起一重重的漣漪,吹走泡沫浮渣,水面變清變淨,仿佛是洗過一般;一般說洗,都是以水來洗別物,這裡卻是以別物來“洗”水,所以覺得新穎別致。“拆”字又好,既似有意,又似無意,既像是說花朵在溫暖的太陽底下自然開放,又像是說如同風洗池面一樣,太陽也在忙著催綻花心。大抵詩文宜拙不宜巧,宜渾厚不宜尖新,三句“洗”字雖好,再寫下去,未免流於尖巧,四句“拆”字虛虛實實,意味渾厚,恰能救轉。 “斜日”,落日也,五句承四句,六句承三句,三句寫風洗池面,此則寫洗過之後。暝色沉沉,春波湛湛,當此清幽澄淨之境,已足可消去一切塵念,而我還抱琴欲撫,畢竟不如陶公那樣心無一念。末二句拈出古人典故作結,結得輕巧省力。
詩寫雨後閒步園林,也未寫遠,只在小池左右,也未寫多,只是花開風起,本是生活中的小事,一時之間的感受,卻寫得輕靈別致。小宴追涼散,殘暑蟬催盡,宴 散平橋步月回。新秋雁帶來。笙歌歸院落,將何迎睡興,燈火下樓台。臨臥舉殘杯。
全詩有兩個鮮明特色:一是細緻入微,二是幽默有趣。前一特點從“斜日坼花心。暝助嵐陰重,春添水色深。”這幾句可以見出,尤其是“斜日坼花心”令人稱絕,短短五個字在現代人寫來要一段話才能表達出這個意思,而且還沒有那個味道,讓人不得不感慨詩人敏銳的觀察力和驚人的表現力。後一特點從詩的最後兩句可以見出,自謙“不如陶省事”,但陶淵明其實並不能自己彈琴,不過詩人無意去揭前人之短,其幽默感卻隱含在詩句中。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馮班:“次聯名句,體物入微。”(《瀛奎律髓匯評》)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