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邊石筆木

屏邊石筆木

屏邊石筆木(學名:Pyrenaria pingpienensis (Hung T. Chang) S. X. Yang & T. L. Ming)是山茶科核果茶屬小喬木,高可達15米,嫩枝無毛,頂芽有毛。葉片革質,長圓形,先端急尖,尖頭銳,基部楔形,邊緣有疏而鈍的小齒,蒴果腋生,圓球形,果爿厚,外面有毛;宿存萼片近圓形,內面無毛,種子橢圓形,栗色,有光澤,壓扁,種臍狹長圓形。6月開花,10-11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雲南、廣西和貴州。生長在850-225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近危(NT)。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屏邊石筆木
  • 拉丁學名:Pyrenaria pingpianensis (Hung T. Chang) S. X. Yang & Ming ex S. X. Yang 
  • 別名:屏邊核果茶、貴州石筆木 
  • 國際瀕危等級:近危(NT)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杜鵑花目
  • 山茶科
  • 核果茶屬
  • :屏邊核果茶
  • 命名者及年代:(Hung T. Chang) S. X. Yang & T. L. Ming,1997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近種區別,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10-15米;頂芽被灰色絨毛,幼枝紅棕色,無毛,老枝褐色。葉革質,長圓形或狹長圓形,長10-14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或尾尖,具鈍尖頭,基部闊楔形或鈍,邊緣具波狀鈍鋸齒,葉面深綠色,有光澤,乾後變褐色,背面黃綠色,乾後棕褐色,兩面無毛,中脈在表面凹陷,背面隆起,側脈10-12對,在葉面微凹,背面突起,網脈兩面不顯或略突;葉柄紅棕色,長約1厘米。
花單生上部葉腋,白色,徑4-5厘米;花梗短,長2-3毫米,粗壯,疏生柔毛;小苞片2,卵形,長約4毫米,外面被灰色絨毛,早落;萼片5,近圓形,長約1厘米,外面密被灰黃色絨毛;花瓣5,倒卵形,長約2.5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微凹,外面中下部被絨毛,基部合生成2-4毫米的短管;雄蕊長約1.5厘米,無毛,基部與花瓣貼生;子房卵球形,長約3毫米,密被絨毛,花柱長約1.3厘米,先端3(-4)裂,臂長5毫米,無毛,其餘被絨毛。果圓球形,徑2-3厘米,頂端凸尖,外面被絨毛,3(-4)室,成熟後3瓣裂,每室有2顆種子,果皮木質,乾後厚2-3毫米,中軸長圓形;種子橢圓形,長約2厘米,寬約1厘米,栗色,有光澤,壓扁,種臍狹長圓形。花期6月,果期10-11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屏邊、西疇)、廣西和貴州。生於海拔850-225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1996年調查發現僅分布在貴州省赤水市金沙溝海拔900-1200米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區,其原生生態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內氣候溫暖,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其中5-9月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0%,12月至翌年2月為枯季,降水量僅為年降水量的8%,林區內濕度大,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以上,土壤pH值4.5-7.0,植物生長繁茂,具有保存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成分,主要伴生植物有毛竹、刺箭竹、廣西大頭茶、窄葉柃、銀木荷、狹葉瘤果茶、美麗紅山茶、齒緣吊鐘花、白櫟、青岡櫟、蕨、芒萁等。

生長習性

貴州石筆木的種子入土2年以後,且地面相對濕度≥60%才能有部分萌芽出苗,出苗率3-5%。

近種區別

該種與長柄石筆木有親緣,但後一種小枝灰白色,葉乾後黃綠色,花黃色,花梗較長(6-10毫米),花柱先端3淺裂,果橢圓形,果皮薄而不同。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近危(NT)。

種群現狀

1996年,對該分布區的廣泛踏查和種群統計分析,發現其為局部種群分布,種群斑塊大小為10米×10米-300米×300米,其中5年生以下幼苗所占比例為0%-20%,各個種群通過擴散個體相互聯繫和集合,據Meta-種群生態特徵;種群生態調查僅發現8個局部種群所占據(或生存)的區域空間(斑塊),局部種群植株數3-28,8個斑塊的植株總數(≥2年生)約186株,其中5年生以下幼樹占30%;種群生存力分析(PVA)按照Ewens等(1987)對物種滅絕的最小可存活種群(MVP)的定義,除主要考慮近親繁殖和遺傳漂移對種群遺傳變異損失和適合度下降的影響外,另一關鍵因子就是機率存活一定時間所需的最小種群大小,MVP的最初研究認為(Franldm,1980)短期存活的種群,有效種群大小不得低於50,長期存活的種群,有效種群大小應該是500,儘管現代的研究認為MVP應考慮到隨機效應、時間期限、安全界限等因素,但從調查結果綜合分析明顯可知:貴州石筆木種群生態脆弱,自然繁殖率低,是分布區極狹的瀕危植物。

保護措施

在貴州石筆木自然分布地帶建立保護區,從生態和生物學多樣性的角度保護其原生生態環境和物種,保護其生長、發育、繁殖等多種多樣的遺傳特性和與此相關的生物類群成分,以為該物種資源的深入研究和開發利用建立基地。
迂地保護、擴大栽培與持續利用:遷地保護和擴大栽培是對植物種質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和利用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也是開發利用植物種質資源的重要環節和中間試驗,採用引種栽培和繁殖技術將貴州石筆木引種栽培和繁殖,以保護其物種資源,並同時開展最佳化選育、脫毒快速繁殖、推廣栽培和生產利用等工作,以保護資源,開發資源並持續利用。
建立貴州石筆木林業用材林場:在貴州石筆木原產區採集種子繁殖或採用扦插、組培等方法快速脫毒繁殖和培育批量苗木,營造林場,加強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合理間伐,科學採收果實和種子,對營造林場科學經營和有效利用,逐步提高生產和經濟效率,並得以持續穩定發展。
貴州石筆木果實利用的定向選育:貴州石筆木不僅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而且還富含茶多酚、VE、VC等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主要保健營養成分,因此在果實利用方面開展定向選育,矮化和培育高產抗病植株(品種),進行批量繁殖和大面積栽培,同時研製和生產果實系列保健食品,開拓市場,以達到對其物種資源的有效綜合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