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處於平安狀態時要想到有可能出現危難而要及早預防,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處於平安狀態時要想到有可能出現危難而要及早預防,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居安思危
  • 定義:處於平安狀態時要想到有可能出現危難而要及早預防,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 出自《左傳》
語出《左傳》襄公十一年,晉魏絳:“《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易傳》在解釋《易經》時發揮了這一思想。《文言》說:“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提示人們只知進,不知退,只見存,未見亡,便會陷入被動以至失敗。因此,必須懂得進退存亡相互隱伏的道理,處處堅守中正之道,以防向不利的方面轉化。《繫辭》說:“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強調如果沒有防備,安、存、治是可能向危、亡、亂轉化的。而要想長久保持太平順利,就須“思患而豫防之”(《象·既濟》)。這種防患於未然的思想,對中國的政治學、軍事學、醫學和養生學都產生過重要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