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子久幸
- 別名:孫四郎義勝
- 國籍:日本
- 民族:尼子氏
- 出生日期:長祿二年(1458)
- 逝世日期:天文十年
- 職業:下野守
尼子大柱,盡心盡力,最後激戰,大柱傾覆,子孫後代,
尼子大柱
久幸的命運與經久緊密相連。經久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壓服出雲國內的三澤、三刀屋、赤穴等豪族,開始向鄰近諸國擴張。在此過程中,久幸表現出冷靜沉著、思慮周全的一面,成為兄長稱霸軍事政治的重要助手,並在關鍵時刻協助經久渡過難關。永正十五年夏,伯耆尾高城主行松與羽衣石城主南條豐後守宗勝向尼子家舉起叛旗,久幸率五千大軍攻入伯耆。在尼子軍圍困羽衣石城期間,出雲國內的磨石城主櫻井宗的發動叛亂,經久嫡子政久在平亂時中流矢而死,久幸隨即率軍由伯耆馳還。受喪子事件打擊的經久一度消沉,甚至決定要把家督之位讓與久幸,然而久幸拒絕了經久的好意併力主以政久之子詮久為繼,同時還諫言經久振作起來,最終是久幸的力撐使得經久再次發奮,於大永元年(1521)制壓陰陽十一國,迎來了尼子家的極盛期。大永四年五月,久幸隨經久再度率萬人大軍攻入伯耆,行松入道之尾高城、小鴨掃部助之岩倉城、山田重直之北條堤城、山名久氏之泊河口城、山名澄之之倉吉打吹城、南條宗勝之羽衣石城皆在一月之內落入尼子之手,史稱“大永五月之崩”。
天文元年(1532),經久四男鹽治興久因領地問題不滿,進而起兵作亂,歷時三年,最終以興久切腹告終。此時讓尼子經久再次受到打擊,心灰意冷之下經久遂將尼子此後的軍事行動交由嫡孫詮久負責。天文六年,經久八十歲,詮久二十三歲,不久前詮久在備中、美作取得不錯的戰績,使得經久漸感安心,終於決定將家督之位讓於詮久。此時久幸卻諫言道:“詮久還有待成長,傳位之事不妨再待一時”。然而老病交加的經久此時已不堪其重,詮久遂成為尼子家督,並拜受將軍足利義晴一直,改稱尼子晴久。血氣正盛的晴久,在受任當年便進軍石見,奪得大內方的石見銀山,隨後進入播磨,擊破播磨守護赤松政村,次年再度攻入播磨,放逐赤松政村,攻落別所就治的三木城,可唯稱雄一時。此期間毛利元就倒向大內,尼子軍在安藝、備後方向陷入苦戰。
盡心盡力
天文八年,晴久由播磨返回出雲,十一月一日,招開決定來年計畫的“備定談合”,在評定上晴久提出討伐毛利元就,迫於其壓力,諸將皆不敢反對,大勢上傾向於出征安藝,這時只有久幸一人提出了反對意見:“元就所為固然令人生怒,但倉促之下能成何事?若此時出手過急以致有失,將使我們威名受損;反之,現在不攻安藝,而進占石見諸城,然後東西夾擊,元就就在我們掌中了---”。此時病入膏肓的尼子經久也在病床上說道:“我歸去之日已近,下野守思慮周全,其所言之事應納之。”然而晴久此時執意於一蹴而就的完成擴張,當場喝道:“臆病野洲”(神經兵野洲),斥退了尼子久幸。久幸此時將近七十歲,作為尼子家的元老,輩份是晴久的叔祖,其地位僅次於經久、晴久、與國久一支。
天文九年名僧自尊上人云游到出雲,為重修寶嚴寺募捐,將尼子一族與家臣、國人的布施編成了一本《自尊上人江御奉加目錄》,藏於琵琶湖上竹生島的寶嚴寺之中,其內詳記有尼子家知行分配、家臣序列、領地石高情況,具體內容列於傳後。其中的御家老眾位於家臣金字塔的最頂端,是尼子氏支配體系中的核心,一般又譜代直臣擔任,同時為諸奉行之役職,具有想當的重要性,所任者也是一直從屬於尼子、世代有固定領地居城的豪族。久幸所在的御一門眾,則相當於是分家的一門眾,雖無御家老眾那樣的實際職權,但在地位上與之並列,而久幸的地位,又是這些分家一門眾中最特殊的,因為此目錄在記有尼子家知行分配外,還記有尼子家一門的順序排列,大致是:“國久、誠久、久幸、久豐、清久、詮幸、久尊。”其中國久誠久分別是經久的親子親孫,除此外便是久幸,而久幸之子詮幸還排在第六,這是一個按親疏貴重的排序,由此也能見到久幸的地位之尊,同時久幸又是獨立分得知行的分家之首,以這樣的身份,忠心耿耿,反倒遭致晴久的污辱,而此後,久幸還被周圍的人嘲笑的稱作“野州比丘尼”、“尼子比丘尼”,其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而另一方面,晴久對地位尊崇的叔祖加重臣這樣污辱,此事也便昭示了尼子家將驟然轉衰吧。
天文九年(1540),尼子晴久正式發動安藝侵攻。六月下旬,尼子國久的新宮黨三千騎作為先遣隊,前去試探性進攻。三三千騎由備後口南下,經三吉隆亮的三次城、志和八幡山城企圖打通吉田郡山城之路,然卻在甲立城遭到穴戶一族的抵抗,最終敗還。八月,盛怒之下的晴久親自掛帥,動員新宮黨一門、久幸以及出雲、石見、伯耆、美作、因幡、備中諸國,總兵力達到三萬餘。出征之前,久幸前往經久之處告別,其時言道:“兄長之病不見轉好,而我已有戰死於安藝的覺悟,今宵對面應是最後一別,我們兩個老兵此生無悔於所作所為,但恐兄長所築之功業要毀晴久公一代了!”經久此時已失去話語能力,惟頷首以應,久幸遂含淚而別。
最後激戰
八月十日,尼子軍由富田城出發,由於先前在備後路受阻,此次便是從飯石郡赤穴沿石見路前進,於邑智郡都賀渡過江川,經口羽進入安藝,九月四日,在多治比的風越山布下本陣。其間久幸又數度諫止,然而晴久始終不為所動。聞知尼子來襲,元就將民眾移往城內。相對於尼子的三萬大軍二言,毛利方時有精兵二千四百人,加上領民合計大約為八千人。九月六日,尼子軍放火燒毀町屋並將郡山城包圍。十二日,兩軍於大田口激戰,尼子方本城信濃守、高橋元綱在鑶分遭到毛利埋伏軍突襲戰死。二十三日,尼子軍將本陣由要害風越山移往青光山·三冢山一線,然而此事被毛利得知,隨即元就便派出間諜燒掉了險要的風越山本營。此後,前來救援毛利的大內軍已經集結到了嚴島,得報的尼子軍加緊了郡山城攻略。
二十六日,尼子方侍大將湯原宗綱率一千五百人進出於坂·豐島一線,襲擊作為毛利軍預備隊的小早川興景,與小早川興景及大內軍先鋒杉元相遭遇,其間郡山城方粟屋元良出城挾擊,尼子軍敗走,而宗綱本人於敗走時乘馬誤入水田以致進退失據,最後剖腹自殺,留下了腹切岩石碑。
隨著大內主力的到來,漸感急迫的晴久以尼子誠久為先鋒,於十月十一日,對郡山城發動總攻擊。一直籠城的毛利元就出乎意料的出城迎戰,毛利方以赤川元助、兒玉就方四百人渡過多治比川,元就本隊隨後而上,兩軍在土取橋正面衝突,相亂激戰之時,三日方向的渡邊通、國司元相五百人、十日方向的桂元澄、栗屋元真二百人作為伏兵由左右兩面突出,疲憊的尼子軍抵擋不住,向本陣青山敗走,毛利軍乘勢追擊,為保護晴久,經久的直臣三澤為幸當場戰死。
此後在一些小規模的衝突中戰爭又陷入膠著。十一月二十六日,陶隆房率一萬大內軍從周防山口出發,在嚴島神社祈願後到達了吉田郡山城。大內家旗幟飄揚,軍鼓的聲音驚天動地。守城方士氣高漲而尼子軍開始發生動搖。在寒風中兩軍僵持著,等待決戰時機的到來。
次年(天文十年)正月三日,兩軍又開始劇烈衝突,大內、毛利軍燒毀尼子諸將的軍營造成了一定混亂,延至十三日,毛利元就以三千騎對長尾的尼子陣發動急襲,一氣突破高尾豐前守久友、黑正甚兵衛兩陣,高尾豐前守久友當場戰死,黑正甚兵衛久澄全軍覆沒。在猛將吉川興經的奮戰之下,尼子軍不至於全軍崩潰,兩軍交戰到了日落,此時在毛利方積極的調動下,尼子軍被完全牽制住。乘此機會陶隆房率大內軍從背後突擊了尼子的本陣,導致尼子軍完全崩潰。隨後,大內軍目標直指晴久本人,此時出現了最狀烈的一幕:
“那被笑作臆病野州、比丘尼野州的尼子比丘尼,現在將成為晴久公的替身,準備埋骨在吉田,曾經嘲笑過我的諸位,希望你們因為看到臆病野州壯烈的死,而奮起努力吧!”——《陰德太平記》
大柱傾覆
當晚,僥倖生還的尼子晴久招集眾臣合議,久幸之死給他和尼子全軍都造成了巨大打擊,使得本來就不高的士氣更加的低落,最終,晴久發出撤退的命令。此時雪已降下,翻越中國山地成了尼子面前的一道難題,在長時間艱難行軍與大量士兵凍死之後,晴久一干人好不容易才回到月山富田城,想必之前他們也是考慮到了歸路艱難,才將久幸的遺體葬於郡山城下吉田町的西浦,後來又將其墓石移往月山之麓的城安寺。久幸法號“興國院殿無塵全可大居士”。受郡山之戰的失敗與久幸之死的雙重打擊,當年十月,一代梟雄尼子經久也撒守西歸,兩個老兄弟終相逢於黃泉。
經久曾有“久幸之軍配深得我意”之言,可見除了冷靜沉著、思慮周全之外,久幸的軍事才能也很突出,所有這些特質,使他得到家中上下的敬仰,山中鹿之助幸盛名字中的“幸”便是得自久幸一字。也許比之後來的武田典廄信繁而言,尼子久幸的名氣差了很多,然而二人在各自家中的地位卻是何其相似,戰死的經過又是何其相同,或許可以說這便是賢者二弟的宿命吧。久幸之死,給尼子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對於晴久來說,應是相當悔恨的,故在此後一段時期內委靡不振,同時對於久幸的遺子經貞也照顧有加,特別是在後來經貞與尼子國久因所領問題對立時維護了經貞,此事也是晴久後來討伐新宮黨的原因之一。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新宮黨事件與久幸之死也有關——晴久本來就短慮,而國久父子又脾氣暴躁,當久幸在世時,作為長輩在兩方之間起到了很好的緩衝作用,但在久幸戰死之後,這種矛盾就很快暴露出來,加上毛利的反間,遂演變成為導致整個尼子家崩塌的事件,所以如果把久幸比做尼子的中流砥柱,一點也不過分,而相對名聲更大的國久與新宮黨,只能稱作爪牙。
如果尼子久幸還活著的話,毛利元就還沒辦法在這么快地開始蠶食尼子的領地,尼子也不會傾覆得這么快;但是歷史不能假設,如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經久,久幸的雙雙逝去既是宣告坎坷的後尼子時代(晴久,義久,勝久)的到來,也標誌著尼子家開始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