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虎彬

尹虎彬

尹虎彬,男,朝鮮族,遼寧寬甸人,1960年5月生。1982年6月於中央民族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尹虎彬
  • 國籍:中國
  • 民族:朝鮮
  • 出生地:遼寧寬甸
  • 出生日期:1960年5月
  • 畢業院校:中央民族大學
人物經歷,社會兼職,獲獎記錄,人物研究,人物成就,

人物經歷

1984年9月開始在該校攻讀民族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87年6月獲法學碩士學位。
2000年起在北京師範大學師從民間文藝學家鐘敬文、劉魁立教授攻讀民俗學專業博士研究生,2003年6月獲法學博士學位。
1989年9月~1990年8月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文學部訪問學者;1994年7月~1995年3月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1997年4月~1999年4月日本神戶大學國際文化學部訪問教授。
1987年7月至2014年1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從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歷任助理研究員(1988)、副研究員(1997)、研究員(2002)、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少數民族文學系民俗學專業碩士生導師(2005)和博士生導師(2008);曾擔任該所理論研究室副主任(2000)、主任(2003)、所長助理(2004)、副所長(2010)、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少數民族文學系主任(2011);2014年11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

社會兼職

主要社會兼職有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現任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神話學會秘書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獲獎記錄

“在古代經典與口頭傳統之間:20世紀史詩學述評”,北京師範大學2003年京師杯二等獎
“從文化的歸屬到文化的超越”,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學會1999年度優秀論文獎
“歷史嬗變中的自足與突奔”,1988年《民族文學》雜誌社山丹獎
“新時期少數民族小說創作詩美學探索”,1989年國家機關青年論文競賽二等獎
“從單質文化到雙重文化的負載者”,《當代文藝思潮》1986年度優秀論文獎

人物研究

主要學術領域為民俗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完成博士學位論文《河北民間后土信仰與口頭敘事傳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03)。出版專著《古代經典與口頭傳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和譯著《故事的歌手》(中華書局,2004)。主持完成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重大課題“中國史詩類型學研究”(2002~2006),參與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荷蘭皇家科學院合作研究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史詩與英雄”(2002-2004)。主要獲獎成果有:《故事的歌手》於2007年4月獲“第七屆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獎” 譯著類三等獎。《古代經典與口頭傳統》於2004年獲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專著類二等獎。
長期關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理論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發表了《論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小說創作》(2000)、《從文化的歸屬到文化的超越:新時期少數民族小說創作主題辨析》(1999)等系列論文;近年來密切追蹤國外口頭詩學的學術史及其前沿性理論成果,從民俗學的理論視角和方法論關注國內口頭傳統和史詩學研究,近年來發表的主要論文有《史詩觀念與史詩研究範式轉移》(2008)、《民間傳統文化的現代命運》(2007)、《口傳文學究的十個誤區》(2005)、《河北民間表演寶卷與儀式語境》(2004)、《劉秀傳說的信仰根基》(2004)、《民間敘事的神話範例》(2004)、《荷馬與我們時代的故事歌手》(2003)、《在古代經典與口頭傳統之間:20世紀史詩學述評”》(2003)、《口頭詩學與民族志》(2002)、《口頭詩學的文本概念》(1998)。參與主編的著作有《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史詩與英雄》(中英文版,與米尼克·希珀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譯著《故事的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Albert B. Lo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Mass., London, England 2000)被列為鐘敬文主編的《外國民俗文化研究名著譯叢》之中,是北京師範大學國家“211工程”民俗學重點學科項目,2002年列入國家“十五”重點圖書規劃。《故事的歌手》是這套叢書第一本譯著,它是“帕里-洛德理論”的奠基之作,被學界譽為口頭文學研究的“聖經”。

人物成就

學術領域
文學理論、民俗學;主攻研究方向:口頭詩學
開設課程:民俗學概論、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與文化、口頭詩學與口頭傳統研究。
重點課題承擔
口頭文學的詩學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1995~1997年度青年項目
帕里─洛德理論研究,社科院民族文學所 2000-2002年度項目
中國史詩類型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重大項目, 2002~2005年度
主要學術成果
1. “荷馬與我們時代的故事歌手:洛德《故事的歌手》譯後記”,《讀書》,2003年第10期,北京。
2. “在古代經典與口頭傳統之間:20世紀史詩學述評”,《民族文學研究》2003年到3期,第3-9頁,北京。
3. “口頭詩學民族志”,《民俗研究》(季刊)2002年第2期,第19-30頁。濟南。
4. “帕里、洛德口頭詩學試論”,《中國民俗學年刊》2000-2001合刊,中國民俗學會編。中國民俗學會編。學苑出版社2002年7月,北京。
5. “直掛雲帆濟滄海:當代滿族學人關紀新的學術軌跡”,《滿族研究》2001年3月號,瀋陽。
6. “走近老舍:一位滿族學人的《老舍評傳》”,《民族文學》2000年7月號,北京。
7. “論新時期少數民族作家小說創作”,《民族文學論叢》,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呼和浩特。
8. “從文化的歸屬到文化的超越:新時期少數民族小說創作主題辨析”,《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經典文庫?理論、評論卷》,關紀新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昆明。
9. “口頭詩學關於歌的概念”,《民族文學研究》,1999年第4期,北京。
10. “口頭詩學的文本概念”,《民族文學研究》,1998年第3期,北京。
11. “史詩的詩學:口頭程式理論研究”,《民族文學研究》,1996年第3期,北京。
12. “口頭文學研究中的程式概念”,《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第3期,北京。
13. “當代民族文學批評的自我建構”,《文藝報》,1996年1月26日版。
14. “鄉土遼東的文學視野”,《滿族文學》,1994年第5期,第45~47頁。丹東
15. “感受生命,探索人生:中篇小說《天孕》解析”,《民族文學》,1993年第6期,北京。
16. “歷史延續中的文學及其趨向:近期少數民族短篇小說透視”,《民族文學研究》,1992年第4期,北京。
17. “全國第1屆少數民族文學理論研討會綜述”,《民族文學研究》,1991年第4期,北京。
18. “當代民族文學批評:文學與文化的研究”,《民族文藝報》,1991年第6期,呼和浩特。
19. “紀念《民族文學》創刊十周年”,《民族文學》,1991年第1期,北京。
20. “神話與象徵:扎西達娃的小說世界”,《西藏文學》,1990年第4期,拉薩。
21. “當代滿族文學及其意義”,《文藝報》,1989年12月5日。
22. “赤身裸體,走向上帝:我看江浩及其小說”,《民族文學研究》,1989年第4期,北京。
23. 《港台文學鑑賞大辭典》,與他人合編,中國書籍出版社,1989年10月,北京。
24. “新時期民族文學的美學辨析”,《中國民族與歷史文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10月,北京。
25. “論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作家文學”,《新觀察》,1988年第6期,香港。
26. “面對歷史的抉擇”,《民族文學》,1988年第2期,北京。
27. “多重選擇的世界:民族文學談話錄”,《民族文學》,1988年第2期,北京。
28. “民族文學批評之我見”, 《涼山文藝》,1988年第2期,西昌
29.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歷史沉思:評《中國當代民族文學概觀》”,《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海口。
30. “從文化的歸屬到文化的超越:新時期少數民族小說創作主題意向辨析”,《民族文學研究》,1987年第6期,北京。
31. “新時期少數民族小說創作美學探索”,原載《文藝評論》,1988年第5期,哈爾濱。
32. “民族文化考察散記”,《民族文學》,1987年第1期,北京。
33. “明清兩代中朝文學交流述論”,《研究生論文集》,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6年10月,北京。
34. “論新時期少數民族青年作家對民族文學的貢獻”,原載《當代文藝思潮》,1986年6月號,蘭州。
35. “論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中的民族意識與現代意識”,《民族文學研究》,1986年第4期,北京。
36. “清代的中朝文學交流”,《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3期,北京。
37. “歷史嬗變中的自足與突奔”,《民族文學》,1986年第1期,北京。
38. “穿破這高原的迷霧:評西藏的魔幻小說”,《西藏文學》,1986年第4期,拉薩。
39. “文學的激變與新時期少數民族文學”,《貢嘎山》,1986年第1期,康定。
40. “時代的奏鳴曲,民族的奮擊史:李根全文學創作論”,《民族文學研究》,1986年第1期,北京。
代表作
專著《古代經典與口頭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次印刷。
Classical Canons and Oral Tradition, Beiji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 Press, November 2002. 245p. ISBN 7-5004-360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