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在唐代,長安城的
貢茶院每年定期或不定期會組織一些品茶活動,研究茶葉產業的發展思路和戰略。同時,在重大的節日和重要的交流活動中安排一些尚茶活動,按照宮廷禮儀,或朝廷禮儀開展尚茶活動,形成特有的尚茶禮儀。後期一些重要的文化活動,也採用這種形式進行,比如:詩詞評比,比賽等,使得尚茶活動從宮廷演進到各種重要的活動中。逐漸形成在社會中高層的尚茶之風。 正如
茶道精髓中,茶禪一味和陸盧遺風。
佛教尚茶
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佛教作為外來文化,自漢代傳入中國。當時被宮廷、貴族用來祈福、祈壽、求多子多孫或保國家安寧。佛人飲茶最早是在
晉朝。
南北朝事,佛教被統治者用來麻醉老百姓。作為統治術,此後歷代皇朝都樂於利用,佛教因此發展,並出現不同學派體系。佛教禪宗主張圓通,能與其它傳統文化相協調,從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發展,並使飲茶之風在全國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進“清靜”思想,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在飲茶中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中國“
茶道”二字首先由禪僧提出,這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興辦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談佛經與
茶道,並賦詩,把佛教清規、飲茶談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都融為一體,開闢了茶文化的新途徑。在民間茶禮方面,朝廷茶儀難以效仿,禪院茶禮容易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響較大。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紀由古印度釋迦牟尼創立的(大致與我國的孔子、老子時代相當),最初由
西域傳入我國,東漢初年開始廣為流傳,在隋唐和盛唐時,全國已經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院經濟也有了突出的發展,其中茶葉是重要的內容。
我國茶葉的興盛時期是唐朝,在佛教的禪宗發展的基礎上風盛起來的,由於坐禪中閉目靜思,極易睡著,所以坐禪中“唯許飲茶”。
在我國的唐宋時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禪必有茶;特別是在南方寺廟,幾乎出現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即“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且不發。”有助佛規,這也許是佛教倡茶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在魏晉甚至更早的時候,茶葉就已成為我國僧道修行修煉時常用的飲料了。如:陸羽在《茶經》中多次引述了兩晉和南朝時僧道飲用茶葉的史料。其中引錄的《釋道該說續名人傳》稱:“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又摘引的《宋錄》稱:“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這說明在魏晉
南北朝時,我國僧道已有尚茶之風。
我國寺廟不僅重視茶葉,而且也是生產、宣傳、和研究茶葉的中心。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茶葉,提高品質。因為寺廟都有一定的田產,和尚不參加勞動,他們有時間、有文化來講究茶的采造、品飲藝術和寫書作詩來宣傳茶葉文化,所以,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說。
根據史料記載、以及民間傳說,我國古今眾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種植、炒制的。如四川雅安出產的“蒙山茶”,亦作“仙茶”,相傳是漢代甘露寺普慧禪師親手所植,因其品質優異,被列為向皇帝進貢的貢品。福建武夷山出產的“
武夷岩茶”,前身叫“烏龍茶”,該茶以寺院採制的最為正宗,僧侶按不同時節採摘的茶葉,分別製成“壽星眉”、“
蓮子心”和“鳳尾龍鬚”三種名茶。北宋時,江蘇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採制的“水月茶”,即現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明隆慶年間,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揚海內,人稱“大方茶”,是現在皖南茶區所產的“屯綠茶”的前身。浙江雲和縣惠明寺的“惠明茶”,有色澤綠潤,久飲香氣不絕的特點,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金質獎章。此外,產於普陀山的“佛茶”、黃山的“雲霧茶”、雲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萬年寺的“羅漢供茶”、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產於寺院中的名茶。
佛教寺院不僅對茶葉的栽培、焙制有獨特技術,而且十分講究飲茶之道。寺院內設有“茶堂”,是專供禪僧辯論佛理、招待施主、品嘗香茶的地方;法堂內的“茶鼓”是召集眾僧飲茶所擊的鼓。另外寺院還專設“茶頭”,專管燒水煮茶,獻茶待客;並在寺門前派“施茶僧”數名,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葉,稱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據《蠻甌志》載,覺林院的僧人待客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以上等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規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靈前供奉茶湯,稱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後飲茶,稱作“戒臘茶”;化緣乞食得來的茶,稱作“化茶”等等。學佛的人是時刻都注意學習的,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與學佛、信佛掛鈎,以求對佛的尊敬和學佛的長進,這一方式其實是較為有效的,而飲茶也當然地列入了這一範疇。我國的不少佛門聖地、名山寺廟都種有
茶樹,僧人自采自製,飲茶念佛,修身養性,高齡僧人無數,究其長壽原因,與長期飲茶有關係。
茶禮,又叫“茶銀”。是聘禮的一種。清代
孔尚任《桃花扇·媚座》中有“花花彩轎門前擠。不少欠分毫茶禮。”這些都說明,以茶為彩禮的習俗。在中國各民族中至今仍在流傳。在拉祜族婚俗中,男女雙方確定成婚日期後,男方要送茶、鹽、酒、肉、米、柴等禮物給女方,拉枯人常說:“沒有茶就不能算結婚。”婚禮上必須請親友喝茶。白族男女定婚、結婚都要送茶禮.雲南中甸一帶的藏族青年,在節日和農閒時,打好
酥油茶帶到野外聚會,遇到姑娘們便邀請人座,如看中對方,可借敬茶的機會,搶過對方的帽子,然後離開人群,進行商談,如不同意作配偶,就將帽子拿回。侗族在解除婚約時,採用“退茶”的儀禮。
茶禮
chá lǐ
茶禮
指舊俗締婚的聘禮。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花花彩轎門前擠,不少欠分毫茶禮。”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今年這個冬,要尋一個可以端茶禮、結婚姻的好日子,竟是這樣難!”
統而言之,無論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茶宴形式、茶文化對外傳播方面,佛教都有巨大貢獻。同時,茶禮,茶風也逐漸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階層和重要活動中。尚茶之風由宮廷,演化到宗教,社會各階層,乃至巡常家庭。
唐朝文人
自古以來,茶與文人就有著不解之緣。飲茶的境界與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山水,恬然淡泊的生活情趣相對應。以茶雅志、以茶立德,無不體現了中國文士一種內在的道德實踐。
文士茶是依據文人雅士的飲茶習慣整理而成。文士茶的風格以靜雅為主。插花、掛畫、點茶、焚香為歷代文人雅士所喜愛,文人品茶更重於品,山清水秀之處、庭院深深之所,清風明月之時,雪落紅梅之日,都是他們靜心品茶的佳時佳境,文人品茶不為解渴,更多的是在內心深處尋求一片靜謐。因而文人品茶不僅講究何時何處,還講究用茶、用水、用火、用炭,講究與何人共飲。這種種的講究其實只為一個目的,只為進入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
文士茶的表演正是反映了文人飲茶的清雅。所用的茶具為青花梧桐潷盂、湯甌、泥壺。茶葉(銘茶案坊)為“婺綠茗眉”、“靈岩劍峰”。水為廖公泉或廉泉之水。伴著悠然的絲竹之聲,身著羅裙的表演者款步上台,溫文爾雅,端莊大方,就像是一位女才子。擺好茶具,開始焚香,拜祭茶聖陸羽。然後淨手、滌器、拭器,目口用白絹輕輕拭擦茶盞。接下來備茶\洗茶,沖泡時,採用高沖法,加之柔美的“鳳凰三點頭”,茶只注七成滿。奉茶之後,先要聞香、觀色,然後才慢啜細品。將文人雅士追求高雅、不流於俗套的意境恰到好處地展現出來。
表演程式:
文士茶的表演程式為:
1.備具2.焚香3.盥手4.備茶5.賞茶6.滌器7.置茶8.投茶9.洗茶10.沖泡11.獻茗12.受茗13.聞香14.觀色15.品味16.上水17.二巡茶18.收茶具
中國的“士”指的是知識分子,文士茶,就是文人品茗的藝術。在唐朝,以古都長安為中心,薈萃了大唐的文人雅士和茶界名流,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畫家吳道子、王維、韓滉;音樂家白明達、李龜年等,他們辦茶會、寫茶詩、品茶論道,以茶會友,整合了大唐
茶道(皇賜珍田閣)。據《全唐詩》不完全統計,涉及茶事的詩作有600餘首,詩人有150餘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創作了大批以茶為題材的詩篇。李白的《贈玉泉仙人掌茶》、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之三》、白居易的《茶山境會亭歡宴》、杜牧的《題茶山》、柳宗元的《竹間自採茶詩》、溫庭筠的《採茶歌》、顏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聯句》等等,都顯示了唐代茶詩的興盛與繁榮。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
茶道(皇賜珍田閣),因為“士”都具有一官半職,特別是在茶區任職的州府和縣兩級的官吏,因職務之便更有機會得到名茶,甚至比皇帝還要先嘗到
貢茶,同時也因為他們對茶的感覺細膩,最能體會茶之神韻,加之茶助文思,吟詩作賦筆下生花。所以以“士”為中心形成了唐代三大茶藝之一的文士茶。
大唐文士茶風鼎盛,舉辦家庭茶會司空見慣。大唐文士茶是長安著名的詩人和茶痴白居易舉辦家庭茶會,款待詩人顧況、劉禹錫的情景。
文士茶亦稱“雅士茶”。雅士茶的“雅”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詩興、三是以茶會友、四是雅化茶事。文人茶藝對茶葉(銘茶案坊)、茶具、用水、
火候、品茗環境有著文人特殊的要求。與會茶友,須人品高雅,有較好修養。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清言對話,是文人茶藝的主要活動內容。
文士茶的風格以靜雅為主;文士茶的目的是達到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文士茶講究
三雅:飲茶人士之儒雅、飲茶器具之清雅、飲茶環境之高雅;講究三清:湯色清、氣韻清、心境清,以達到物我合一、忘懷世俗的境界。
文士茶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休閒方式更是他們逃避現實、甚至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的好道具。這些文字很漂亮,但做法上太精緻,就未免零碎。
1. 臨風弄笛,欄桿上桂影一輪;掃雪烹茶,籬落邊梅花數點。銀燭輕彈,紅妝笑倚,人堪惜,情更堪惜;困雨花心,垂陰柳耳,客堪憐,春亦堪憐。
2. 雲水中載酒,松篁里煎茶,豈必鑾坡侍宴;山林下著書,花鳥間得名句何須鳳沼揮毫。
3. 好香用以熏德,好紙用以垂世,好筆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煥彩,好茶用以滌煩,好酒長以用消憂。
4. 問婦索釀,瓮有新芻;呼童煮茶,門臨好客。
5. 獨坐丹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炷,看達磨麵壁圖,垂簾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達摩與之乘槎而見麻姑也。
6. 客散門扃,風微日落,碧月皎皎當空,花陰徐徐滿地。近檐鳥宿,遠寺鐘鳴,茶鐺初熟,酒瓮乍開,不成八韻新詩,畢竟一團俗氣。
7. 讀理義書,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茶種竹,聽琴玩鶴,梵香煮茶,泛舟觀山,寓意弈棋,雖有他樂,事不易矣。
8. 白雲在天,明月在地,焚香煮茗,閱偈翻經,俗念都捐,塵心頓洗。
9. 世上有一種痴人,所食閒茶冷飯,何名高致。
10. 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舊。
11. 採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潔。
12. 茶見日而奪味,墨見日而色灰。
13. 翠竹碧松,高僧對弈;蒼苔紅葉,童子煎茶。
14. 淨幾明窗,一軸現,一囊琴,一隻鶴,一甌茶,一爐香,一部法帖;小園幽徑,幾叢花,幾群鳥,幾區亭,幾拳石,幾池水,幾片閒雲。
15. 熱湯如沸,茶不勝酒;幽韻如雲,酒不勝茶。茶類隱,酒類俠;酒固道廣,茶亦德素。
16. 半輪新月數竿竹,千卷藏書一盞茶。
17. 垂柳小橋,紙窗竹屋,焚香燕坐,手握道書一卷,客來剛尋常茶具,本色清言,日暮乃歸,不知馬蹄為何物。
18. 庭前幽花時發,披覽既倦,每啜茗對之,香色撩人,吟思忽起,遂歌一古詩,以適清興。
大唐茶禮
是盛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盛唐文化所獨有的博大、厚重和儒雅妙韻、謙和恭讓、和氣善達的人文精神。作為中國傳統的品茗文化,以“勤儉樸素、清正廉明、和衷共濟、寧靜致遠”為主導茶學思想,是古人文化智慧的結晶。“大唐茶禮”的核心是“禪茶一味”,希望通過飲茶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和精神
釋懷,追求生命與自然的連線。
尚茗堂
西安尚茗堂茶品有限公司成立的歷史使命是蒐集、整理和系統化發源於唐朝的尚茶之風,包括尚茶禮儀,尚茶文化和尚茶風尚。因此,取名尚茗堂茶品。
西安尚茗堂茶品有限公司,立足茶品(茶葉、茶具,茶工藝品),研究尚茶之風。為了明確公司定位,確立名稱主體為:1)尚茗堂;2)尚茗堂茶品。通過茶品經營,滋養研究工作,通過在茶品界的宣傳推廣活動,繼承、發展和弘揚千年以來中華民族的尚茶文化。
尚茶文化
尚茶之風源於唐朝宮廷,在宋代普及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一直延續到今天。中國的茶禮儀,茶文化已經進入我國尋常百姓家,同時,傳播到世界各地。作為最健康的飲品,喝茶已經成為最廣泛的飲料,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僅限於喝到茶,而且要喝好茶,不僅僅要喝好茶,而且要品茶,品茶成為一種時尚。對於社會的上層人士,精英人群,文化人群,白領階層,更多的人更將喝茶,品茶與茶文化,茶禮儀結合在一起,在單位,在家庭,在社會活動中,開展尚茶活動,古老的尚茶之風重新煥發青春,融入更多時代信息,尚茶之風在全社會悄然成風。社交活動,商務活動,重大節日,重要聚會中,尚茶成為最健康浪漫的方式!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尚茗堂】提出的文化宗旨是【尚茗堂茶品,享受健康浪漫生活】
尚茗堂
尚茗堂是唐朝長安
貢茶院的鑑賞茶葉的茶堂,是朝廷的鑑賞茶葉機構所屬的正式品茶場所。唐代朝廷鑒品茶葉的專門場所,各地選送的茶葉在這個地方進行鑑賞和評定,獲得認可的茶葉,朝廷會給出官方的評價,茶葉可以提供朝廷皇室和官員的用茶。
在每年茶葉出產季節,各地的
貢茶院會選擇當即最好的茶葉,送到長安城的朝廷貢茶院,由貢茶院組織皇室成員,朝廷官員,文人雅士和專業人士形成鑑賞小組,在尚茗堂進行正式的鑑賞和品評活動。選中的茶葉產品,成為皇室和朝廷的貢品。成為貢品的茶葉就成為知名品牌,茶葉成為全國名茶。